•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细节让课堂更完美|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

    时间:2019-04-16 03:28: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虽然所教的知识不是很深奥,但是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注重教学的细节。
      关键词:细节 关注 平等 发展
      
       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虽然所教的知识不是很深奥,但是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注重教学的细节。
       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呢?如何让他们积极发动思维,大胆表现自我,求同存异,畅所欲言呢?师生关系或者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可否认,教师永远是课堂上的主导,教师采用什么方式引发学生表达自我至关重要,这涉及到意识和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1.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比学生更高明,课堂学习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教师如果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少说一点,多听听学生的了。
       一位教育专家讲了这样一则“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吗?”学生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这则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让人不得不深省我们的教育现状。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很多老师一问一答的引导学生,看起来课堂好像是动起来了,有了互动的迹象,其实形式单一,记得周科长也多次在专题会议上提到适时放手,不要对学生指导过细,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人的创新能力的大小与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孩子也是如此,我们要教会他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我听过一节《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老师首先提问学生“上一节课我们了什么”?学生回答“液体的热胀冷缩”,那水能热胀冷缩吗”?“能”“饮料呢?”“能”酱油呢?……那你想知道空气能热胀冷缩吗?想
       像这样的提问是毫无意义的,教师唯恐学生点不出课题,所以着急的从上节课的实验一个一个的让学生回忆,最后还是老师点出了探究问题,这就牵着学生的鼻子的一步一步走进了老师的设计当中。看上去顺理成章,但实际上确实没有意义。
       2.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课堂中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样一句话:课堂应该是属于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中尽管不能叫每一个学生都出来回答问题,但应该有一个眼神的交流。
       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这样的氛围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首先,我们应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给每个学生以平等。没有主体的参与,只有被动的接受,就谈不上平等、民主。既然没有民主,那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体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这时候的学生还能有自己的见解吗?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实际上是体现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只有与学生平等交流,才是尊重学生的独特的认识和感受。也只有平等的对待“优生”和“差生”,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在我们的课堂上,可能与我们互动最多的就是这两种人,一种是优等生,回答问题积极,一种是差生,不回答问题。而中等生如果是性格内向,上课举手不积极的话则基本成了课堂上的看客,成了“陪读”,他们受到了冷落。在教学中,我尤其注意了这一点。在我的课堂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时间段:
       实验之前,说实验要求和方法的时候,总会有同学听不明白或根本不听,所以,在每次我说完之后,我都会问他们:你听明白了吗?或是实验方法和要求你明确了吗?与此同时,与差生也有一个眼神的交流,尤其是他们,也都会很集中精力的在看一眼要求,我会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时间,至少能听到他们每个人的回答,才开始实验。
       实验中,总有很多学生很强势,他们总是抢着做这做那,导致很多同学根本插不上手。所以,给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十分重要,我相信大部分老师也都是这样做的,甚至比我做的更好。这样,就能保证每个同学在实验中都参与了。
       实验结束后,有的小组会完成的慢些。在加上整理材料,时间会更久一些。有些老师害怕拖堂,便匆匆结束这一环节,导致实验不够深入,甚至实验完不成就告诉学生课下解决。我觉得,即便是拖堂了,也不能让有个别学生观察不到实验现象或者不整理材料就结束实验环节,这有悖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我们好不容易教会了他们要用事实说话,好不容易教会了他们要整理实验材料,怎能因为延迟1-2分钟就前功尽弃呢。所以,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等他们每个小组都完成,环顾全体同学,在继续进行。
       3.课堂上,老师只是一个探究活动的参与者
       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会听到老师这样说:老师也这样认为..老师给大家带了..老师的要求你听清了吗..老师很喜欢你…老师也同意你的观点.. 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一下子觉得老师高高在上。让人觉得老师是发号施令者和权威者。我们是课堂的组织与策划,但是同时自己也积极投身与课堂的每个环节中,我们充当的角色是一个探究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探究,一起交流,而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指挥者。在我的课堂上,几乎没有老师这两个字,我都是以“我”自称。我也觉得是这样..我给大家准备了..我想和大家一起交流这个问题….当然,我不知道这样做合不合适,但是我觉得这样简单的不同,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4.彼此的交流而非汇报
       汇报是汇集材料向上级或群众报告。而交流是彼此间把自己有的提供给对方。虽然意思相近,而说出来的感觉确是不同的。在课堂上,我们既然是一个参与者,又何来汇报,我觉得交流一词更合适。汇报实验现象,好像是下级把看到的说给领导,这样汇报者和老师、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好像远了许多,而交流却是同级之间的一种信息碰撞。所以在课堂上,我觉得用交流比汇报更合适。
      关注每一个孩子,和他们一起融入到探究中,走一条最适合的发展之路。

    相关热词搜索: 课堂 细节 完美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