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网络群体情绪能研究什么_泄愤型群体性事件社会情绪处置探析

    时间:2019-03-30 03:22:2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泄愤型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如何处置该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亟待解决问题,本文从群体性事件中的社会情绪入手,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以增强有关部门的处置能力。
      关键词:泄愤;群体性事件;社会情绪;疏导
      中图分类号:D6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4-0172-01
      所谓泄愤型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由不特定的多数人或特定的群体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表达或发泄不满,并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泄愤型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安因素。纵观近年来已发的多起案例,泄愤型群体性事件表现出对抗性持续增强、数量相对增多的趋势。同时由于经济、民生、舆论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处置化解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日趋复杂的政治、文化、历史以及经济内容是激发群体性事件的客观原因。而从泄愤型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的角度来看,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他们参与事件的完全是出于表达郁积的各种社会情绪和不满感受。为此,本文试图以社会情绪为切入点分析泄愤型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机理,进而提出化解危机的处置对策。
      一、社会情绪的生成与泛化
      社会情绪是指与公众需要有联系的,具有特定的公众体验、外显态度和行为表现的心理活动的整体过程。具有传递性和扩散性等特点,其产生的根源是社会矛盾。社会情绪基于个体对社会事务的认知与心理变化上的社会反映,在同类因素的刺激下会产生“加和效应”,成为强烈的心理感受,导致强烈的社会行为。泄愤型群体性事件的触发诱因各异,其规模以及剧烈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有共同的一点便是各怀社会情绪的人在事件中推波助澜。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都有类似的社会经历与感受,社会情绪的产生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笔者通过对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发现社会绪在群体性事件的作用机制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由社会心理失衡到情绪的井喷。
      泄愤型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对触发事件的受害者怀有朴素的同情心,但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基于自身生活经历所抽象的社会不公平感。这种社会不公平感是心理失衡的表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社会利益格局变化最为明显,贫富差距的扩大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理。贫富差距过大损坏了社会公平原则,引起社会磨擦,导致社会矛盾增多。同时在利益结构分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基于政绩以及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很容易同强势群体形成“利益共容”,导致政府部门在协调、整合社会利益,维护社会公平的功能严重弱化。社会群体与公众很难对政府的公信力维持最低限度的信任,群体间的隔阂官民间的对立情绪日趋严重。不平衡的利益结构与政府部门的失职导致使弱势群体的利益损害的事例一再发生,这位弱势群体为自己不平等的社会处境提供了最有力的归因。最终的结果便是社会不平等心理体验日趋强烈,这种不平衡感不断地自我验证并且强化,将不具有有普遍性的个案泛化为对现实不平等的判断,进而演化为对社会不满的情绪。目前,泄愤型群体性事件高发的现实背景就是社会情绪已经达到临界状态,其诱因有一定的随机性,但其发生却有一定的必然性。
      从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社会情绪的生成多是大多数个体心理失衡造成的。以2009年3月发生的东方事件为例,起因只是小孩打架,结果却是引发了数千村民的大规模械斗甚至是打砸镇政府和边防派出所。据事后调查,这次事件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的长期不作为,公安机关对群众反映的治安问题视若无睹,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已丧失殆尽,上述因素导致了群众心里产生积怨进而失去了平衡,酿成了一死六伤的惨剧。
      (二)社会情绪影响下群体行为逻辑。
      如果事件在发生之初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大批利益不相关者就会卷入到事件当中,群体性事件就会按照特有的群体行为逻辑演进。参与者参加群体性事件是一个情绪唤醒的过程。在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初,人群的聚集是为了解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注意力比较集中而且视野局限于事件的表面,很难对外界的各种信息作出冷静客观的判断。此种情况下参与者按照定势思维思考事件再加上代有揣测与想象的流言,这种就在带有不和常规不合逻辑的想象就成为共同的意识与情绪开始在人群之中蔓延。
      强烈的不平感、流言大行其道、以及个体间的情绪感染使人群处于极度的狂热中。古斯塔夫•勒庞指出,个体参与到群体之中,由于匿名、感染、暗示等心理作用个体很容易丧失理性和责任感。同时在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个体很容易淡忘自我的存在,只受本能的驱使变得极富有攻击性。这样情绪的感染就会发生连锁反应最终使群体陷入疯狂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二、社会情绪的疏导对策
      针对群体性事件中复杂的社会情绪,我们应当运用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各种社会科学从不同角度深入全面的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建立以信息预警为核心的情绪研判机制,强化信息和舆论手段为主体的稳定与疏导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
      (一)建立社会情绪研判机制。
      知己知彼是成功处置泄愤型群体性事件的先决条件。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政府部门要时刻关注社情民意,同时收集有关群体性事件的动向信息,以此为依据判断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首先,要利用网络情报系统对社会情绪开展监测与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其次,及时发现群体性事件的早期征兆,对已发的群体性事件应启动风险评估体系,结合事件的规模与激烈程度作为考量对象,实现群体性事件事态的反馈。最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对事件中的个体的心理反应激烈程度、情绪波动等方面进行心理危机状况评估。将监测的结果与数据反馈与相关干预机构。
      (二)强化法制宣传教育与心理疏导。
      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具体体现,社会情绪同样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心理活动混乱,处于非理性活动的状态。只有在正常心理活动的状态下人的行为才具有方向性和有效性。因此,进行情绪疏导必须从强化参与者的正面思想入手进行正面的引导工作。
      将心理疏导作为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第一选择,避免武断地采取强硬措施。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在处置的手段上要刚柔相济,以说服教育为主、法律制裁为辅。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参与者的情绪比较激烈,尤其是泄愤型群体性事件处置稍有不慎极易造成社会情绪的井喷。在这种情况下,处置单位和部门要及时了解事件的原因,掌握事件的真相,采取疏散围观人群避免其卷入到事件当中。对参与者进行思想教育和法律宣传工作,晓以利害、阐明有关的法律后果,稳定群众的情绪,进而争取他们的支持理解,使其明辨是非,自觉退出。
      (三)强化舆论引导,及时发布事件信息。
      政府部门处置群体性事件,就要利用媒体的宣传工具把正确的信息传达与群众。因此,政府宣传部门在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群体性事件相关信息公布于众,将事件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政府各部门加强舆论引导就要准确收集舆情动向,主动及时披露有关信息,迅速回应公众的疑问。这样有助于帮助政府提升公信力,稳定社会情绪。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彩元.中外群体性治安事件之比较[M],广西省: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相关热词搜索: 泄愤 探析 处置 情绪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