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读毛泽东的“文艺观”]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9-04-08 03:23:3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6-0015-02  摘要: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一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经典论著,其所有结论都是基于对“五四”以来,特别是解放区根据地建立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的科学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作出的。在此,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本解读为基础,分析毛泽东的“文艺观”。
      关键词:文艺;人民;生活;政治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于1942年5月。是毛泽东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它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当时的文化要求。《讲话》分为“引言”与“结论”两部分。它结合当时的文艺实际,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生活、政治的关系。这些文艺观在马克思的文艺学思想发展史上卓有价值。对此,周扬更是作出了如下阐述:《讲话》“把新文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比起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次文学革命的“五四” 来说,是“第二次更伟大更深刻的文学革命”,因而,《讲话》“成了新中国文艺运动的战斗的共同纲领”。【1】由此明白,《讲话》的发表,不仅彻底解决了当时延安文艺界存在的种种文艺思想、文艺创作问题,而且系统、深刻、透彻地解决了五四以来我国文艺界长期存在、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毛泽东的文艺观为中国文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一、文艺与人民
      毛泽东的《讲话》是以无产阶级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研究文学现象的,而《讲话》中的首要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人?”所以毛泽东说,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2】。对于这个问题,列宁早在一九0五年就已指出过,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3】那么,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毛泽东指出“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土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2】这是他对“五四”以来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文艺大众化讨论中提出的“谁是人民大众”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创造性回答。
      毛泽东在《讲话》中明确地发展了列宁关于“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认识,强调文艺“是为人民的”,并且“首先是为工农兵的”。【2】由此,确定了文艺的对象、方向,因为自陈独秀的“文学革命”所倡导要“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到“平民文学”口号的提出,从太阳社、创造社高呼“革命文学”,“要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到三十年代初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和左联对大众文学创作的努力实践,“文艺对象”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国新文学运动发展走向的主题,而《讲话》则真正成功地解决和回答了工农与文艺相结合的问题,即确定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方向。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相应的,他在《讲话》中提出的为工农兵的文艺方向的一系列结论,就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指向。因此,毛泽东认为文艺工作者只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深入人民,联系人民,才会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2】
      二、文艺与生活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所以艺术从根本上说也必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总之生活是第一性的,艺术是第二性的。毛泽东在《讲话》中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则精神,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2】
      既然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社会生活,参与到群众斗争的实际活动中去。毛泽东在《讲话》中热情洋溢地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2】生活本身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艺术家只有将文艺与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而实践也证明,毛泽东的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讲话》发表后,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为响应毛泽东的号召,纷纷深入工农兵生活,收集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创造了诸如《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等等一大批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可以说是作家们长期深入、熟悉生活的劳动结晶,而非主观臆想、闭门造车的空想产物。
      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又一创新。《讲话》中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2】文学艺术虽是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是对社会生活的完全临摹,作者的能动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可见,文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并没有被排斥,毛泽东深谙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道理,并没有因“为政治服务”的功利目的而扼杀文艺本身的特性,而是鼓励作家充分发挥其审美趣味和情感,创作出有价值有内涵的作品。
      三、文艺与政治
      从汉代所谓“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到毛泽东的“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2】政治对文艺的楔入和经营,可谓深而且久。在《讲话》中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文艺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指出“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服从于政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毛泽东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思想的提出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因为那个年代中国正处在非常危急的关头,正处在抗日战争的环境里,文艺作为一种有生力量,能够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投入到战争中去,这在革命年代发挥过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对于文艺与政治的态度,我们应该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要文学来载这种道,也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然而,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旦社会大环境发生变化,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就应该重新思量了。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篇光辉的历史文献,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并引领了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讲话》总结了当时的新文学经验,代表了那个时代关于革命文艺问题的思考,造就了声势浩大的解放区革命文艺运动。《讲话》虽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仅有历史价值而不具备当代性意义,因为即使在当今中国文艺领域中出现一些新现象与新问题时,我们同样可以在《讲话》的历史性深层积淀中找到相当的当代性内容的理论指导。可见,《讲话》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论著。
      
      参考文献:
      [1]周扬.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N].光明日报,195l-5-17.
      [2]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相关热词搜索: 文艺 延安 座谈会上 解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