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中国篆刻申遗第一人 侯仁之:中国申遗第一人

    时间:2019-05-01 03:19:3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已届百岁的地理学巨擘侯仁之是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学科创始人,还是将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一个青年能在30岁以前抓住他值得献身的事业,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他在33岁时所说的这番感言,更像是对自己一生的预言。
      
      留住“北京城最早生命来源” 如果没有侯仁之等人的坚持,那么今天徜徉在北京莲花池边、卢沟桥畔的人们也许会问:快速前行的中国人啊,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来抚慰我们的内心?
       如今,在侯仁之许久没居住的北大燕南园61号的客厅里,挂着一幅莲花池风景照。照片中,绿水澄澹,川亭望远。 如果不是侯仁之的坚持,这处“北京城最早生命来源”的水源已不复存在。
       “一个人绝不可以忘掉自己的过去,一个如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也绝对不可以忘掉自己的起源。”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还清楚记得侯仁之这句话。
       那是1993年,北京新门户——西客站最初选址,曾考虑利用莲花池,因为这里池水几近干枯,方便地下建筑,而且没有居民搬迁问题。但侯仁之反复建议,强调“莲花池和北京城有血肉相连的关系”。最终,北京市政府把西客站主楼往东北移了100多米。
       这处干涸的水池仍让侯仁之放心不下。他继续建议恢复莲花池的水源,再现历史风貌。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汪光焘很了解侯仁之为何忧心忡忡,在他的建议下,1998年4月28日下午,北京市委中心组第六次学习,邀请侯仁之做报告。面对坐在面前的高级干部,侯仁之做了《从莲花池到后门桥》的报告,直言北京城名胜保护不足,“后门桥残破的情况我感觉是挺可悲的。”这座后门桥,是北京城中轴线最初设计的起点。当时,两边石桥栏破损,水面用广告板挡起来了。侯仁之说:“说句不好听的话,那是用来遮丑的东西。”
       北京市政府后来采纳了侯仁之的建议,对莲花池进行环境治理,引什刹海水,恢复后门桥河道水上景观。
      
      开启中国“申遗”路
       同样因为侯仁之提议而保存下来的,还有历史和艺术价值极高的古迹——卢沟桥。
       这座珍贵的古桥,在上世纪80年代因保护不善,桥身遭到严重毁坏,石狮、栏板、望柱一半以上被震裂,桥墩条石有的已被腐蚀为蜂窝状……
       侯仁之当即写出《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1985年8月15日的《北京日报》上,表示“文物古迹是城市文脉的载体,丢了它们就丢了城市的记忆”。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兽力车通行。此后卢沟桥又进行过多次整修。
       而侯仁之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中国申遗第一人”称号。
       1984年,他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在与几位专门研究华盛顿城市建设的专家聊天时,第一次获知国际上有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交谈中,几位教授都说,中国历史悠久,有无数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址和著名的风景胜地,为什么不加入这个公约,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呢?认识到事情的重要性后,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侯仁之回国后急忙起草了一份提案。提案写好后,他征得了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3位政协委员的联合签名,在1985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被采纳。
       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侯仁之也因此成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向年轻人敞开的61号大门
       如今,侯仁之暂时离开了居住60多个春秋的燕南园61号。20多年前,这个园子里,有诸多大师级学者:陈岱孙、冯友兰、朱光潜、林庚……
       侯仁之早年留学英国,养成了外出活动穿着西装的习惯。即使夏天,也穿上一套浅色西装,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至今记得老师侯仁之的风采。
       那是金秋时节,唐晓峰犹记得:园内阳光斜射,落叶缤纷。侯仁之带领研究生,在一处处遗迹间漫步,随走随讲。在侯仁之的讲述下,眼前的土岗、河床、废墟霎时间变成了有灵之物。而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另一教授邓辉说,后来他才逐渐懂得侯仁之的教书育人名言:“为师之道如叩钟,大叩大鸣,小叩小鸣。”侯仁之指导学生,不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
       而燕南园61号大门常向年轻人敞开,学生可以随时到家里请教。甚至在82岁时,侯仁之还兴致勃勃开了一门全校性的选修课。在电教楼的一个大教室,100多名学生选修了这门《北京历史地理》。
       这是他最后一次站在讲台上。此后他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站上讲台了。 而往前数几十年,考入北大的全校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听侯仁之讲“历史上的北京城”。这已经是当时北大的一个惯例。
      
      一生情系北京
       从1932年秋进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到今天,北京已成了侯仁之真正的故乡。对于北京的感情,侯仁之自称“知之愈深,爱之弥坚”。很多人都生活在北京,倘若问你一个问题:“北京城有多大年纪?”你肯定回答不出。
       作为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责无旁贷,他必须回答。侯仁之经过多年艰辛的探索,终于在1990年,报出北京城的诞辰。他说:“北京建城的时间可以上溯到30个世纪以前,故1990年是北京建城3035周年。”
       被誉为“活北京”的侯仁之,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其学术价值超越了地理科学的范围,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除了将自己渊博的学识应用到北京城市的实际建设中,对于介绍北京的历史,宣传保护北京旧城风貌的意义,激发人们热爱北京的情感,侯仁之从来都是乐而为之的。而一旦发现影响、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他就会感到痛心疾首,并且要不遗余力地大声疾呼,设法制止。正是在他的积极努力下,长期保护不善的卢沟桥才有了今天的模样。他还十分看重北京城的水系建设,正是在他的倡议下,干枯的莲花池得以碧波荡漾,废旧的后门桥今日清水环绕。
       侯仁之先生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少年飘零,青年动荡,中年跌宕,老而弥坚。他说:“昔日读书的时候,对人生有白驹过隙的感叹,而今想一想自己90多年的来路,反而感觉漫长而清晰,生活是这样的起伏跌宕,路转峰回……在我85岁的时候,我曾用‘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话来自励。现在,常常是想‘奋蹄’的时候却奋不了‘蹄’。我应该感谢我的亲朋好友,特别是我的夫人张玮瑛,数十年来相濡以沫,扶我走过风风雨雨,以至于我虽不能‘奋蹄’,但还可以慢慢地走路。总之,我还要平淡充实地继续工作下去。”
      综合自《齐鲁晚报》《济南时报》

    相关热词搜索: 第一人 中国 申遗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