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时间:2020-12-15 08:10: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 图书馆,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摘 要:文章以1999~2008年近10年来国内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数量、分布情况统计分析以及隐性知识的内涵、隐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共享障碍、隐性知识显性化等研究内容进行的综述,勾勒出近10年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的大致轮廓。
    关键词: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9)05—0150—02

    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源于欧美,因此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非常深入,并已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在我国,有关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最初是在企业中开始的,近几年在图书馆界是一个热门话题。这说明图书馆界对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相当重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隐性知识管理这一论题的专著尚不多见。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将隐性知识作为知识管理专著的某一章节进行粗浅论述,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着墨不多。笔者重点查阅了以图书馆隐性知识为研究命题的相关学术论文,结果如下:笔者希望通过对近十年来相关文献的数量、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勾勒出近十年图书馆界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的大致轮廓。
    1 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文献研究现状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从认识论的角度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国内外的研究一般都遵循这一划分标准而展开。由于隐性知识难于编码,不易转移,因而关于隐性知识的转移更是分外受到人们的关注,对隐性知识转移的机制、障碍等问题的研究明显多于其他方面对于知识转移的研究。笔者通过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隐性知识*图书馆”为检索词,进行关键词路径检索,检索了近十年来(1999年1月~2008年9月)发表的有关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研究的文献,结果677篇,如表1~2所示,检索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3篇,博士0篇。
    1.1 论文数量呈增长趋势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从1999年开始,直到2001年论文数量很少,尚处于起步阶段。2002~2003年论文数量较前稍有增加,预示着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研究正逐步开展。2004~2007年,论文数量增长很快,说明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已引起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在图书馆界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多。2008年因为统计数据到9月份止,所以在表1中文献数量略有下降;
    如果按全年统计,其上升势头应该也是很明显的。我们可以预测,在未来几年内知识转移方面的研究领域将更加广泛,发文量也将呈增长趋势。


    1.3 研究视角多样

    目前,我国对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的研究具有多面性,研究的视角多样,主要是从个人、群体、组织视角研究不同层次间的知识转移,其中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转移倍受关注。近年来,隐性知识转移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关注热点,人们开始从知识转移的界定、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隐性知识转移模型、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与对策等角度对隐性知识转移进行研究。
    2 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特点和分析
    2.1 隐性知识管理内涵的分析

    根据目前所搜索的资料而言,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内涵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隐知识是图书馆知识资源的一部分,包括人的隐知识和图书馆的隐知识。其中人的隐知识包括馆员的隐知识和读者的隐知识,馆员的隐知识指馆员的知识和经验,读者的隐知识指读者对图书馆的有效的反馈信息。图书馆的隐知识指图书馆的经验和图书馆形象,图书馆的经验是指长期以来积累、摸索出的一些办馆思想、方法、规律等;
    图书馆形象可以看作是一种品牌,包括公众品牌、馆藏特色、服务特色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图书馆隐知识除包括读者的反馈、馆员的经验、图书馆的品牌外,还应该包括散落于社会角落、存储于人们头脑之中的未成型、未记录的社会百科常识、工作生活经验、科学研究灵感、业务创作状态、问题处理诀窍等各种知识。

    第三种观点认为,图书馆隐知识包括个人隐知识和集体隐知识,个人隐知识主要是指体现在馆员工作和服务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服务态度和质量及其对人生事业的价值观念和立场,馆员个人的学历、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维模式、人际关系、兴趣特长、理想愿望,以及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都是极其宝贵的隐性知识。图书馆集体的隐知识包括图书馆馆员们在工作中处理问题的共同的经验教训,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工作方式方法,馆员之间和读者之间知识沟通和交流的机制,图书馆对内外环境和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协调能力,图书馆对外服务的整体水平和信誉,图书馆内部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以及体现在全体馆员思想和行动中的共同的工作理念、道德信仰和精神风貌等。此外,图书馆和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一样,在其特有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方式、业务流程和组织文化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无形的隐性知识。

    综观上述各研究者的观点,结合隐性知识的涵义,笔者认为,图书馆隐知识是指图书馆及其馆员在长期的工作和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推动图书馆发展的,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规范化也难以传播和交流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依其表现可包括馆员的经验、技能、诀窍、直觉、灵感以及图书馆形象、图书馆组织的经验、图书馆员共同的办事风格、图书馆内小组、团队的默契、图书馆文化等等。
    2.2 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模式及体制建立

    图书馆开展对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对其增强核心竞争力十分重要。图书馆知识转移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的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而这种过程的实现依赖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的成效。针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内涵和特点,构建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模型,即知识有条理地在个人、组织、图书馆、图书馆群体间进行流动和共享的一个知识管理框架体系。赵冬梅将图书馆知识转移分为三种主要模式:①馆内知识转移模式。它包括人际交流模式和公共交流模式。②馆内外知识转移模式。它通过公共知识库模式和专家咨询模式来实现。③馆外知识转移模式。可采取读者联谊会、相关团体见面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各相关方之间知识交流和转移。黄德建、黄新玲、杨道奇提出三种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方式:第一种是个体的隐性知识通过编码而外化为个体的显性知识,如著书立说、学术论文,成为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
    第二种是个体的隐性知识在组织的认同前提下,通过传统口传亲授的师徒模式,或组织内部的交流逐步同化而转化为组织的隐性知识;
    第三种是个体隐性知识通过编码而将知识社会化,使隐性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如馆员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掌握的跨学科知识,对某一学科进展进行综论、述评、形成三次文献,或开发有关信息资源库,提供给人们使用、共享。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在图书馆内部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有效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加速图书馆的知识交流,提高隐性知识共享率和利用率,加速图书馆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进程。②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我国图书馆组织结构中层次过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给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交流和共享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图书馆需要建立一种合理的组织结构,变垂直管理为扁平管理,在横向结构上打破壁垒,在纵向结构上减少层次。③设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图书馆应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共享和创新。④建立图书馆知识共享机制。图书馆要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的共享机制,制订和落实激励知识学习和共享的政策措施,以此改善图书馆员的知识行为,培养创造力,实现隐性知识的挖掘。⑤制定创新激励机制。提倡建立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包括成功激励机制和失败宽容机制。由此可见,隐性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实施来实现的,隐性知识管理实施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又一关键环节。

    笔者认为,对于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的深层挖掘组织内员工的隐性知识成为当今世界知识管理的关键,更是组织保持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有效地管理隐性知识,通过隐性知识的挖掘、流动与转化,促使图书馆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到目前为止,图书馆学、情报学刊物所发表的有关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文章大多还停留在对知识管理概念的理解,以及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等,很少对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给出一个明确的框架,也没有详细展开讨论与研究。这就势必影响人们对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的各个阶段的本质特征、参与主体的行为表现与心理特征、进程控制方面与突发应对策略等方面缺乏全面、深入与系统的了解,建议未来研究重点能在这一方面予以倾斜。使知识转移的阶段性研究不断完善与成熟。
    [参考文献]
    [1] 李长玲.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J].情报科学,2004,(3):279~281,326.
    [2] 杜也力.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隐性知识与转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2).
    [3] 王海英.王煜.张金艳.论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J].图书馆学刊,2005,(5):21~23.
    [4] 车瑜.图书馆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显性转化的探索[J].图书情报论坛,2006,(4):10~12.
    [5] 唐锦铨.隐性知识共享研究[J].海峡科,2008,(3):3~6.
    [6] 桂晓玲.论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挖掘策略[J].图书馆论坛,2006,(8):201~202,234.
    [7] 李东林.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07,(6):57~60.
    [8] 雷金民.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07,(3):52~356.
    [9] 李福华.学校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和途径[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6):78~80.
    [10] 何晓红.隐性知识:图书馆服务优势的核心变量[J].图书情报工作,2005,(1):34~36.
    [11] 赵冬梅.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探讨[J].晋图学刊,2007,(2):7~10.31.
    [12] 黄德建.黄新玲.杨道奇.试论图书馆隐性知识的转移[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31~132.

    相关热词搜索: 述评 隐性 知识管理 图书馆 研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