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于丹孟子心得

    时间:2020-09-06 08:09:5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于丹孟子心得

      精选范文: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共2篇)通过学习于丹教授《论语》的这本书后,

      我深受启发。于丹教授的讲课,剖析现代社会人们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德,告诉我们既

      是人们身边所发生的日常琐事,也是最简单的真谛,《论语》中把天比做理想主义,地比做现

      实主义,天、地、人和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每一个人把自己容入大自然,因势

      利道,不断学习,内心充满快乐,宽容,整个社会才能和谐。讲到处世之道,我深有体会。

      记得在我遇到麻烦和问题时,也曾痛苦过,曾徬徨过,不知道该怎么办,干什么都感到没意

      思,整天提不起精神,但是时间或许能够减轻痛苦,等过了一段时间想开了,既然痛苦不能

      解决问题,每天痛苦也是活,开心也是活,为什么不能每天开心点呢。人的一生难免要遇到

      挫折和磨难,怎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呢?于丹教授告诉了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

      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

      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

      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如果你无力改变,那

      就努力去适应它。为人处世也是一样,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

      来一片海阔天空。在工作中,对待同事,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互帮互助。家庭中,

      长辈、家属、亲戚之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

      些,就像人所言;你心量有多大,就有多大的福气。所以何必计较那么多呢?一种遗憾,可

      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如印度诗人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

      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

      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只有工作上

      往上比,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生活上往下看,才会得到满足,不会去攀比。平淡的生活,

      足以滋养世人。看于丹《论语》体会到的是,《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

      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

      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

      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

      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

      迪。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读《于丹心得》的感想

      红枫六小:朱汝萍

      本学期,我有幸拜读了于丹教授的《于丹心得》这本书,简单的一百多页文字

      却足以让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的心灵都有所触动。我也不例外,读完这本书,我对生活中

      的很多人很多事都有了重新的定义,并试着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切。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

      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的每

      一个小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的人生哲理和做人处事的道理。

      这本书给我感受最

      为深刻的就是天地人之道,在“读《论语》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

      他通常是用缓和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

      种态度。”这一段。说实话,作为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教十余年的我面对这

      个称号真觉得惭愧,想想我对学生的态度,往往是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孩子做错了事犯了错误,要么指责要么批评教育,很少用一种平和的、从容不迫的心态来和

      学生平心静气的谈论,然后把道理给他们一一讲清楚。我知道我的这种教学态度就像书中所

      说的“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

      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

      跟学生商量着

      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其实,我们这样做也许是因为现代学生共有的特点

      让教师改变了教学的态度。但是,在现代这样一个追求“人文”的大教育环境下,我们不得

      不向古代先贤“取经”。那么,以后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我的工作中,我都会以一种平和的、

      快乐的、缓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因为“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当然,这本书告诉我

      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还远远不止这一点,但它将会作为我从教之路上一本永远的教育书籍教

      会我怎样教育学生。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共2篇)]篇二: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王晓莉

      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王晓莉

      于丹教授结合其深

      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

      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这个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

      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

      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

      们的启迪。

      《论语》中国古代精

      神的集中体现和象征。在中国,没有读《论语》也会知道《论语》,不知道《论语》也可能按

      照《论语》行事。自从汉武帝独遵儒术,《论语》便不只是赵普所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

      而是深入道德、伦理、生活的一部大典。如果将一个民族比如为一个学生,那在中国,《论语》

      便是学生守

      则。

      对《论语》重新认识

      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

      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除了法律因素外,我

      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

      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人们对

      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

      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

      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

      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

      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

      二、安贫乐道淡薄名

      利思想。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

      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

      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

      记得于丹老师在书中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共2篇)]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心胸要宽广,对问题的思考要有虚心的态度。不要盲目的与他人比较。这也是《论语心得》带给我的思考之一。

      澄澈心灵

      ——读《于丹心得》有感敬爱的党组织:

      XX年的寒假,我虚心地拜读了《于丹心得》一书。心灵得到了震撼与洗礼。《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过它,懂得其中的真谛呢?我认为,在如今的这个浮躁,充满欲望与利害的社会,又有谁能静下心来,去读读我们祖宗的真言,去检讨自己一天的得与失呢?而于丹老师利用最易理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充满了幸福感。《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即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快乐的生活了。《于丹心得》这本书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

      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做事情也不用过于密集。于丹教授讲了“豪猪的哲学”,彼此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与领导、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当然,这并不是疏远朋友,当朋友有需要的时候,一定是能帮上忙的一定帮。交友原则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纳自己。我们说交结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结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约束、控制自己,该说的该做的大胆去说去做,不该说不该做的坚决不说不做。现在同学之间,将来人际之间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宽容,落落大方,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诚的情感,而宽容大度正是这一情感的核心。作为一名大学生,能从中借鉴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现在的我们整天被社会上一些世俗耳熏目染。很少能有时间平静下来去思考与感悟人生,更别说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了。都说现在的缺乏快乐、缺乏幸福感。但我想快乐与不快乐、幸福与不幸福,仅仅人的心态,就像如果知道知足,就会长乐一样。

      [(第1章、庄子何其人(1))]

      一、庄子何其人(1)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人:庄子。

      庄子这个名字历代传诵。大家都知道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但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

      在《庄子》这本书中,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

      我们关于庄子的生平能够知道的很少很少,最早有确切记载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庄子是战国时候的宋这个国家的蒙地的人。他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在一个保管员。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仍,而到处求贤若渴的一个时代里。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的名分。

      据大概的推测,庄子生活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当然也有一说到公元前275年。他具体的生卒年月更是无从知道了。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经典中,它也许是最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根据《汉书·艺文志》上的记载,《庄子》传世作品应该有五十多篇,但是到今天我们可以见到的,就只有三十三篇了。这就是晋代郭象整理出来、流传至今的《庄子》。其中“内篇”是七篇,有“外篇”是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

      现在我们能够确定的是,七篇内篇一定是庄子所做,而外篇和杂篇有可能是他的门人、学生、朋友以及后世得到庄子思想真传的人写的一些文章。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着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

      庄子的生活是什么样呢?从《庄子》里的故事,我们可见一斑,他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外物》篇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庄周家里很贫困。有一天,家里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了,等米下锅。他就去找监河侯借米。监河侯是当时专门管水利的一个小官,看河的,生活比他要好一点。

      这个监河侯对他非常热情,说:“好啊,我马上要去采地收税金,你等着我,一旦把税金全收上来,我一下就借给你三百金。”这个话说得很漂亮,三百金,这是多大的一笔钱啊!庄子一听,“忿然作色”,气忿得脸色都变了,但他却给这个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昨天我也从这个地方过,路上忽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四下看了一下,发现在路上大车压出来的车辙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在那儿跳呢。

      我就问鲫鱼,在那里干什么呢?小鲫鱼说:“我是东海的水官,现在你要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救了我的命。”

      (本章完)

      [(第2章、庄子何其人(2))]

      一、庄子何其人(2)

      我说:“好啊,我这就要去吴越那个地方,引来西江的水来救你。”

      这小鲫鱼说:“你要这么说,不如早一点去卖鱼干的铺子里找我吧!”

      你看,庄子虽然幽默而有涵养,但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人。他还要处处求人,等米下锅。

      大家可能就奇怪了:这样一个人有什么资格逍遥游呢?一

     个人,当他衣食不足、难保温饱的时候,他怎么还能有更高的追求呢?

      庄子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贫困的呢?在《山木》篇他又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庄子去见魏王。他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破衣裳,鞋子也没有鞋带,随便拿根草绳绑着,一副邋遢相。

      魏王说:先生,你怎么这般困顿啊?

      庄子回答说:这是贫穷而不是困顿啊。读书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实行,这才是困顿啊。大王你没看见过跳跃的猿猴吗?它们在楠树、梓树和樟树这样的大树上攀援跳跃,惟我独尊,自得其乐,连善于射箭的后羿和蓬蒙对它们也没有什么办法;但让它们身处荆棘丛中,就只能小心翼翼,胆战心惊,不敢乱跑乱跳了。这不是它们身体不灵便,而是处在不利的情势下,施展自己的才能啊。我现在就是生不逢时,要想不困顿,怎么可能呢?

      可见,庄子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是有清醒认识的。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困,但是他的内心是不是真正在乎这种贫困,对一个“利”字看得有多重,会决定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庄子自己对这个“利”字看重吗?他周围有的是有钱的人啊!他在《列御寇》篇又讲了一个故事:

      就在他们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人。有一次他很荣幸地为宋王出使秦国。那个时候秦国是西部最强大的国家。

      他走的时候,宋国只给他配备了几乘车马。曹商到了秦国,不辱使命,特别得到秦王的欢心,回来的时候,秦王浩浩荡荡送了他上百乘的车马。

      曹商回国以后,趾高气扬,对庄子说:我这样一个人啊,要让我住在陋巷的破房子里,窘困地每天织草鞋度日,人也饿得面黄肌瘦的样子,要我这样生活,我估计我没有那能力。我的能力是什么呢?见到大国强国的国君,讨得他的欢心,换来百乘车马这样的财富,这是我的长处啊!

      他夸耀完以后,庄子是什么态度呢?他淡淡地对曹商说:我听说这个秦王有病,遍求天下名医给他治病。能够治好他的脓疮的人,就可以赏他一乘车马;能为他舔痔疮的,就可以赏他五乘车马。给他治的病越卑下,得到的车就越多。曹商啊,你去秦国给秦王治痔疮了吧?要不然你怎么能带回这么多车马啊?

      庄子的话,可谓极尽辛辣讽刺之能事。同时也说明,“利”这个字是困不住庄子的心的。庄子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利”,尽管他很贫穷。

      说到我们今天,一个只拥有10块钱的人,他的快乐未必不如一个拥有亿万身价的人。手中有多少金钱,并不能决定它在你心里的分量。

      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也不是家财万贯、富比连城的,往往是那些由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因为他们的生活还不至于过分窘迫,同时,他们也还不至于被财富束缚,为财富担忧。这些人是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都属于有资格幸福的人。但是,幸福不幸福都在你的心里。

      (本章完)

      [(第3章、庄子何其人(3))]

      一、庄子何其人(3)

      我有一个朋友,是做媒体出身的,后来开始从事房地产业,资产越做越大,事业越来越成功。他离开媒体的时候非常痛苦,因为媒体是他最喜欢的事业。但是为什么要去做房地产呢?他说:因为我要为我的家庭和将有的孩子负责,要给他们幸福的生活。所以,我违背我的心,我必须要有更多的金钱。

      他结了婚,有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儿子,钱挣得也很多了,生活也应该挺好的。忽然,他告诉我,他要移民了,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国家,而且是先让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去,而他自己还要留在国内挣钱。我问他:你那么喜欢你的妻子、儿子,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妻离子散的啊?他的回答大家可能想不到。他说:以我们家现在的家产,这个孩子如果在国内上学的话,我每天都会担心孩子被绑架。所以,我要把他们送走。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故事。“利”,真的是越大越好吗?

      庄子把这些东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缚不了他。为“利”辛苦,为“利”奔波,却丧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乐,“心为形役”,太不值得了。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破利不容易,破名就更难了,有多少人可能不为利所惑,却为名所累。即使一个高洁之士,也希望名垂青史。

      那么,庄子是不是在乎名分呢?在高官美誉面前,庄子会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还要难。很多人可以不为金钱所动,但是,却难过名这一关。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臣武将一生追求的,就是死后追封的一个谥号,君王封他忠,封他孝,封他文,封他武,等等,等等。当这个谥号刻上墓志铭,大概生前的一切失落都在这一个永恒的墓碑上得到了补偿。

      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一生就这么过去了。庄子在乎名吗?我们知道,庄子这个人好学深思,富有雄才大略,但是他不爱说。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以他不爱说什么。《秋水》篇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庄子有个好朋友,名叫惠施,人称惠子。惠施当时就是个天下有名的雄辩家。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就去梁国看望他。当时就有人跑去跟惠子说:庄子这个人来这里,是要代替你做梁国宰相。

      那惠子一听,心里就害怕了。于是,就发动他手底下的人到全国去找庄子,一连找了三天三夜。他一定要找到庄子,千万不能让他直接见梁王,万一梁王真的把相位给他,自己怎么办呢?

      庄子听说这个事,就自己直接去找惠子,说:“南方有一只鸟,名叫。这从南海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停下来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它不喝。它是这样一只圣洁的鸟。有一只猫头鹰找到一只腐烂的老鼠,抬头看见刚刚飞过,就仰头看着,大喊一声:‘吓!’惠子啊,你现在这么兴师动众地找我,是用你的梁国来吓唬我吗?”其实,这就是庄子眼中的名。梁国相位,在他看来,就是一个腐烂的老鼠。

      (本章完)

      [(第4章、庄子何其人(4))]

      一、庄子何其人(4)

      也许有人说,梁国这么一个小国的相位,庄子可能也不在乎。其实,还有更大的相位送上门来的。

      《秋水》篇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楚国是个大国。那天,庄子正逍逍遥遥在濮水上钓鱼呢。楚王派了两个大夫去到庄子那里,毕恭毕敬地说:“想要用我们国家的事劳烦先生您啊!”话说得很客气,就是想要请他出山为相,希望把楚国的相位授给他。

      庄子手拿鱼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都三千年了,楚王还把它包上,藏在盒子里,放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愿意死了留下骨头被人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呢?”

      两个大夫回答:“当然是愿意活着在泥地里爬啊!”

      庄子说:“那好吧,你们请便吧,让我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活着吧!”

      这就是庄子对送上门来的名的态度。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因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束缚你?

      在很多时候,人生的劳顿要先问一问目的是什么。也许有一个很高尚的回答,为了家人的幸福,为了单位的成功,为了贡献社会,等等。但是,背后潜在的动机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问问内心:我们是不是给名和利在找一个堂而皇之的托辞?人生的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被名利一步一步吸引着,陷进一种无事忙的人生循环。

      大家知道,人有时候会有一股无名火。你心里不痛快,可又不能跟别人说,于是一个小小的事情就可以点燃导火索,让这无名火轰然燃烧起来。

      比如有一家公司,地位最高的是老板。老板因为某件事情不顺利,就随意指责呵斥下属:这个工作你为什么做不好?你的执行力为什么这么差?回去自己反省!赶紧写一份检查!明天你要加班,把这个事情做好!

      下属无话可讲,只能唯唯诺诺,点头称是。回家以后,这股无名火怎么办呢?就开始跟老婆喊:我辛辛苦苦在外挣钱,撑着这个家,让你能过这么好的日子。你呢?家没管好,孩子也没管好。你就让我就过这样的生活吗?把老婆臭骂一顿。

      老婆只好点头哈腰,因为每个月要从丈夫手里拿钱。但是,心里又委屈,不平衡,无名火无处发泄,见到孩子进门,就去训孩子:我为你这么辛苦,我这一生都付出了,如此操劳,你学习还不努力!你现在这个成绩,对得起我吗?

      孩子没头没脑挨一顿骂,心里愤怒,又不敢跟妈妈吵,回头就骂家里的小狗,一生气又把小狗给打一顿。

      狗得听主人的,它也有无名火,等一出门,无名火就撒在野猫的身上,追着野猫要咬。猫知道打不过狗,也只好忍气吞声,就拼命地到处想去找耗子。只有在耗子的身上,猫的愤怒才能得到宣泄。

      一个老板的愤怒跟一个耗子的委屈之间,到底有多少个环节呢?愤怒把他们连接在一起。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可能有无名火,我们真的想让自己平息吗?

      是别人给我们这么多委屈呢,还是我们自己看不破名与利呢?

      (本章完)

      [(第5章、庄子何其人(5))]

      一、庄子何其人(5)

      天下人为了名和利,熙熙攘攘,来来往往,其实都是心有拘囿。只要我们自己打破这个边界,我们才有可能达到一种自由和逍遥。

      庄子生活贫穷,但他不在乎利;庄子思精才富,但他不在乎名。那么,他面对生死,又是什么态度呢?

      很多人活着的时候,对名与利两个字看得最重。到了最后终极大限,名利可能不再重要了,还可以看得透,但是,生死那可就难以看透了。

      红尘在世,庄子曾说过,“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活在泥塘里也比死了好啊。那么,庄子能看破生死吗?

      庄子在《至乐》篇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故事:

      庄子自己的结发妻子先他而走了,他的好朋友惠子去吊唁。到了他家一看,庄子正坐在地上“鼓盆而歌”,敲着盆在那儿唱歌呢。

      惠子质问庄子:你妻子为你生儿育女,现在老而亡故了,你不哭也就算了,却敲着盆在那儿唱歌,你也太过分啦!

      庄子就淡淡地对惠子说:不是这样的啊!她刚走的时候,我心里怎么能不难受呢?但是我追本溯源,去观察最初的开始,人不都没有生命吗?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生命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天地之间,若有若无之际,聚起来一股气息,气息逐渐变成形体,形体又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现在生命又走向了死亡。这生老病死不就是跟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样吗?现在我妻子又循着这条路回去了,此时此刻她在天地之间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睡了,我却要在这里哭哭啼啼,不是太不懂生命的真谛了吗?

      看,这是亲人的死亡!庄子能够有这样一种坦然的欣慰,因为他参透了生命的真谛。

      这种坦然的欣慰,在中国民间也能够看到。比如,民间讲究办喜事有两种,叫做红白喜事。嫁娶和生子,是红喜事,这是生命繁衍的开始,自然是一桩喜;寿终天年,为老人送行,是白喜事,也是一桩喜。

      所谓红白只是生命的两端,红是生命来临之前的迎接,白是生命寂灭之后的相送。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生命形态的转化。

      如果我们真的具有庄子这样的心态,也许我们会少了很多的牵绊和苦楚。但是,生老病死,人生极多忧苦坎坷,一旦自己骤然面临生死,我们能坦然面对吗?

      那么庄子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死亡呢?庄子在《列御寇》篇中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庄子快死了的时候,他的很多学生就商量,老师如果真的死了,我们一定要厚葬他。就是要好好安葬他,礼仪用品一定要豪华。

      庄子听了,跟他的学生们说,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这广大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我陪葬的珠宝,天下万物就是送我的礼物。

      这是多么奢侈的葬礼啊!这是多么宏大的气魄啊!

      实际上,庄子的意思就是,你们不要搞什么厚葬啦。我不要棺材,不要陪葬,不要礼物,你们就直接把我扔在旷野里,交给天地自然就行了。

      学生们显然很为难。他们大概以为老师快死了说胡话吧。想来想去,还是要劝劝老师,就说:老师啊,要这样,我们怕乌鸦、老鹰把你吃了。还是做个棺材埋在地下吧。

      (本章完)

      [(第6章、庄子何其人(6))]

      一、庄子何其人(6)

      庄子说:把我放旷野里,乌鸦、老鹰要吃我;把我埋在地下,那些蚂蚁也要吃我。你抢下乌鸦、老鹰的口粮,喂给地下的蚂蚁吃,干嘛这么偏心呢?

      这个回答是那么豁达和幽默。形体归于天地,生死归于自然。这就是庄子对自己的形体和生死的看法。

      我们社会上现在有很多抗癌俱乐部,有很多的抗癌明星。过去一听说人得了癌症,那几乎就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