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语文课堂阅读方法探讨

    时间:2020-09-06 08:12:5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语文课堂阅读方法探讨

     摘要:学生通过课堂阅读,能够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并能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因此,让学生撑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方法;课堂阅读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而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笔者所说的阅读指的是学生的课堂阅读,它不同于成人的阅读,还有别于课外阅读,它是一种范文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着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要求,属于学习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下面就加强对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训练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抓文章的脉络

     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抓住文章的脉络,这样理解文章才会更透彻。脉络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这个过程就是脉络。而读一篇文章掌握了文章的脉络,就便于理解文章的主旨;写文章讲究文章的脉络,就便于布局谋篇,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梳理文章脉络,就是要透过文章表面的语言形式,弄清文章各个意义单元是怎样相互联系,进而被组织安排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表达主旨的,以及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道理所在。简单地说,就是要弄清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以及这样安排的原因。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从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顺序入手,理清思路。

      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脉络,要想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脉络,首先要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具体的方法如下:

     1.识体裁,看要素,抓论点。写文章总要受到体裁的限制,不同体裁文章的思路,遵循着不同的规律,如小说是依据情节结构(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散文往往是由“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行文的,而议论文一般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组成的,说明文是按照说明事物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行文的,因此抓住不同体裁文体的特点,小说找线索,说明文看要素,议论文抓论点,就能把握文章结构。

      2.分析标题,找文章的关键句、过渡句。一篇文章的结构的掌握,往往在文章的标题以及行文中出现的关键句就能体现。比如《胡同文化》一看标题就知道要叙述的是北京的胡同及胡同文化,《过万重山漫想》就是经过长江三峡引发的漫无边际的想像。

      而文章的中心语、过渡句及反复出现的语句更是我们把握文章结构的最好手段。如《灯下漫笔》中“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既是作者对于自己怀揣银元,心中窃喜的反思,又是将身边小事引入深层思考的开始。

      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具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它将文章的材料组织串联起来,使复杂的文章材料成为有机整体。阅读时,可以借助“线索”理清脉络。通常线索可以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二、了解文章的精要

     文章的精要,就是指文章内容的中心。阅读中要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归纳、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需要把握文章的段落、层次。

      1.看题目,知内容。文章的题目往往简明扼要地揭示出该文的主要内容及所属文体,这就为快速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把握文章要点提供了条件。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很明显介绍的是六月成熟的荔枝这种水果,是一篇说明文。《说“后生可畏”》是一篇议论文,并在题目中亮出作者的观点,“后生可畏”。《记一件珍贵的衬衫》详细记叙了这件衬衫的来历及对周总理的热爱之情。

      从题目中找到文章的体裁时,那么归纳内容要点时就容易了。如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要告诉读者某种知识,使用举例子、打比方、作对比、列数字等手段说明事理,归纳内容要点时可以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种类、功用入手。议论文重点在阐发道理,常用例证、引证、喻证与对比论证等方法,归纳时一般从阐发的道理入手,注意那些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一般按时空顺序来结构文章,归纳内容要点时一般从情节入手,特别要关注记叙或描写的层次。

      2.整体感知文章。根据从文章题目中获得的内容与文体的基本提示,浏览全文,同时用笔画能够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过渡句或中心句,可以使文章要点渐渐显露出来。比如《幽径悲剧》中,作者通过记叙自家附近的一条幽径及生长在幽径的一株古藤萝的惨遭伐诛的悲剧,表达了作者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通读全文时会发现,全文脉络清晰,前几个自然段用热爱的笔触描写对这条小路的赞美与喜爱,接着用“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自然过渡到对古藤萝的叙述。一直到最后,“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是作者坚持自己追求真、善、美的决心的体现。

      3.找层次,知要点。文章的层次由段落组成,而段落本身又有内部的层次结构。因此,要把握文章要点,最直接的方法是通过归纳段落内部的层次结构,概括出各段落的大意。而文章的中心句在全文中起灵魂作用,它在段内的作用的位置是有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起“根据和总述”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起“归纳和总结”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落的“末尾”;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落的“中间”。根据这些中心句来划分层次就很容易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了。

      三、探寻作者的真情实感

     1.从研读文章内容入手。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因此要想了解作者的情感,必须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我与地坛》,史铁生是一位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给了他最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他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于是,家附近的地坛,这个荒芜冷落的古园,便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在这个古园里泡了15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没有人比他对园子的感受更丰富”,《我与地坛》就是他在这里浸泡、在这里思考后的结晶。节选的课文通过写自己,写母亲表达了作者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

      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记叙了作者深夜独游清华园荷塘的经过,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为贯穿全文的一个感情线索,处处写景,时时言情,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交织杂糅的复杂的情感。

      2.从研究语言入手。作者深沉的情思,文章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对语言的把握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

      (1)关注富于感情色彩的语句。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中有这样的语句,“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语言洋溢着诗人的豪情壮志,充满了志士的英雄气概,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作者用他一生的探索追求乃至他的生命,为完成民主和平事业而继续战斗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再如《我的空中楼阁》中对灯的描写,“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

      (2)关注含义深刻的语句或段落。有时,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抒写言外之情。如《故都的秋》,“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如果这“故都的秋”不够美,不够“清”不够“静”,作者会有这样的承诺吗?对自然的这种“过分”向往,同时又抒写出对现实生活的厌弃!透着一股子淡淡而又压抑不住的“悲凉”。

      此外,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或一些特殊语言的使用,也是为了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研读文章的写作背景。一篇文章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常常源于一定的社会发展变化以及时代的风云变幻,因而要想了解作者蕴含在文章中更深层次的情感,就得了解作者的方方面面,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

      鲁迅的《灯下漫笔》写作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沉睡的人们。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所以在文章在对中国人所生活的时代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号召青年人承担起变革社会的历史使命,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中国民众既有愤怒、讽刺、批判,又有同情的强烈而复杂的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总之,无论从文章的内容、语言,还是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认真地读,仔细地思考,都可以体察到作者最真实的情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