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时间:2019-05-14 03:29:5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和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效果的检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对“三维目标”的概念理解不准确; 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不明确;教学目标的陈述内容不具体、不明确; 教学目标与实际情况不符;教学目标的设计忽视目标的生成性等。希望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能够给一些教师今后教学目标的设计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陈述主体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和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效果的检测。它是课堂教学的纲,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主线,决定着师生课堂活动的方向。因此,要想使教学起到预期的效果,明确而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的提出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却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很多老师根本不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仅把它当做是完成教案的一个步骤,不假思索的草草了事或是照本宣科,即使有注重“教学目标”设计的在编写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问题:
      (一)对“三维目标”的概念理解不准确
      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目标”是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其他两维融于其中,整体推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如果把“三维目标”比作一辆车,那么“知识与能力”就是车的发动机,“过程与方法”是车的轮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车的方向盘。没有了发动机车就不能启动,没有了轮子车就不能行走,没有了方向盘车就会迷失方向,它们是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例如“‘诵读古代的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其中既有诵读的技能,也体现着诵读的适宜态度,自然也内含着关于诵读、古代诗词、浅易文言文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而在很多教师的教案中却将这个“三维目标”人为的分成了三个目标,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篇课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目标就有很多人这样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简单掌握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走向;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炼、准确的特点;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体会诗人崇高的情怀及豪情壮志。试想“掌握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何尝不需要一个“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又何尝不是一个“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把握诗歌的情感走向”又何尝不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体现?
      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把“三维目标”看成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合理的整合到一个目标当中,而不应该将其人为的割裂开来。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不明确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也应该是“学生”,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通过教学,学生发生的行为变化;它是用来检测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完成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的标准。而很多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却常常不自觉的偷换主体,而且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人类语言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这些教学目标虽然都没有明确的写出主体但是在其前面加上“学生”两字一定是病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可能是在教师的头脑中“学生”主体的意识还很淡薄,他们还习惯于以前当“课堂主宰者”的身份,所以会自觉不自觉的将目标的主体变成自己。我们不能否认教师的主体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但过分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就会使学生成为教师霸权下的产物,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上的创造性,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教学目标也就成了虚空的摆设,而且如果教师只是想着自己在课堂上如何发挥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也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编写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陈述主体地位,千万不要“越俎代庖”,丧失教学目标的实际效用。
      (三)教学目标的陈述内容不具体、不明确
      教学目标的编写是为了让教师明确这堂课该教什么,怎么教,要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怎么学,要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同时,也可用来检测实际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学目标要尽可能的具体、明确,否则就会使教师教的茫然,学生学的糊涂,也会给教学测量和评价带来很多的不便。然而很多陈述内容不明确、不具体的教学目标却频频出现在许多语文教师的教案中,很常见的有如:《我儿子一家》“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2、理解本文中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一些民主快乐氛围和情趣。”《我的叔叔于勒》“1、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罪恶;2、理解课文中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和人物心理变化的写法。”《“挑战者”号追思》“1、了解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理解发扬这种精神的意义;2、品味、领悟文中蕴含丰富的语句。”····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目标说的都很宽泛,如“理解课文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和人物心理变化的写法”和“理解课文能概括出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领悟文中蕴含的丰富语句”等都像“万能公式”一样,几乎可以出现在任何一篇现代文中,他们和本篇课文的内容联系的也不紧密,要品味的句子说的也不明确,有很多不确定性,至于学生能不能达到要求也不好测量。如果像《大自然的语言》“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他们的词义;2、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这样将目标写的明明白白,比起“理解、体会、领悟”等词要明确、具体、可测量的多。
      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注意尽量避免泛化的“万能公式”似的目标,尽可能的写的具体明了,这样无论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是测量和评价都会带来很大的便利。
      (四)教学目标与实际情况不符
      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准备讲课的内容,同时还要备学生。在备课之前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状况、接受能力。要对学生已掌握的语文基础和兴趣、爱好等有个初步了解。同时还要有充分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注意扬长避短。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同时考虑到学生和自身的实际,否则预定的教学目标要么高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要么准备了一些学生已经会的或不学也能领会的知识,这样既浪费了课堂资源也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如果不充分考虑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自己本身是个“公鸭嗓”却偏要逞强去教学生如何朗读课文,这不但为难自己也在学生面前丢失颜面。而偏偏有一些语文教师就爱“纸上谈兵”“闭门造车”不考虑实际情况,任凭自己一意孤行,例如《雨巷》的教学目标中有一个目标是“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歌不同的情感内涵。”《雨巷》本就是一首非常含蓄的朦胧诗,通过教师的讲解能体会一层含义也实属不易,体会诗歌不同的情感内涵似乎要求过了点。试想在一个普通高中的课堂上教师抛出这样一种问题,下面不是鸦雀无声也差不多吧。
      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综合考虑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得轻则教学目标不易达成,重则贻笑大方。
      (五)教学目标的设计忽视了目标的生成性
      课堂是一个活动的课堂,在课堂上不可能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一层不变的进行教学,教师无法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又会遇到怎样的状况,所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是具有生成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运用教育机智根据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和学生提出的创意问题而随时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有些教师却一板一眼的按照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不会变通,更有甚者会在上课前将教学目标列在黑板上,不否认这种做法会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预设目标的完成,但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束缚他们的创新思维,只能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进行,利不见得会大于弊吧。
      本文上面所列举的只是出现在一些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常出现的几个问题,当然也仅是我的一己之见,希望能够给一些教师今后教学目标的设计带来一些启示。希望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仔细专研,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尽可能科学合理的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使其在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注 释:
      [1]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第75页。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朱瑛,“语文教学目标的失范与规范”,《教学与管理》2009年。
      [3]刘金星,“如何使教学目标准确而具体”,《语文建设》2009年。
      
      作者简介:尹杰(1989—)女,黑龙江省双鸭山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科教育(语文)方向2011级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几个问题 教学目标 语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