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大学生职业规划3000字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时间:2019-05-12 03:25:5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教育是当今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人文素质是时代发展的精神需要。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途径之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前提,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对二者综合构建,才能完成高等学校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18-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这说明,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精神需求,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人性本源的一种再现。同时,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是适应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必然要求。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既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困难的形势下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也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前提,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通过对二者的综合构建来完成高等学校的育人目标。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对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教育是当今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认知,可以深入地了解自己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和能力;通过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可以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生对内外环境的了解,将直接决定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与管理。
      通过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大学生可以了解自己与现实社会的差距,从而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通过完善自身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大学应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的相关课程,激发学生培养自身人文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效果是其他课程教学实践无法比拟的。
      二、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国的生涯教育始于1916年清华大学周寄梅先生引入并实施的“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辅导。然而,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生涯规划领域的发展停滞不前,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学生“自主择业”要求,就业指导问题随之开始引起注意。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就业指导为重点的职业指导提上重要日程。而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兴起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教育的一部分。如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学校教育的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教育模式不够成熟,作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注重以下三个问题。
      1.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
      近年来,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逐渐重视并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却多流于形式,缺乏实用性,生涯规划的辅导多为对个别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指导,而非对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已被众多高校提到日常工作中来,但不同高校关注的侧重点不一致,有的重视全体学生基础知识的普及,有的重视部分学生的针对性教育与指导。因此,尚处于转型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大重视力度,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进行研究,以创建适合我国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2.职业生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水平
      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处于摸索阶段,各高校的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遵循。有的学校仅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然而,由于缺乏对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的总体规划,致使这类指导如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有的学校教育模式单一,只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性指导、缺乏技巧的传授,致使这类指导如纸上谈兵;有的学校作为选修课,未能引起广大学生的普遍重视,只是作为完成学分要求的硬性条件,缺少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有的学校设置的学时偏少,学生无法通过教学环节领悟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精髓,从而造成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纵观以上各种教学形式可知,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是高校育人目标的全新体现。
      3.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就,关系到一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程度。一名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生涯规划,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职业决策。而目前,我国各高校担任本门课程的教师多数由辅导员、行政人员和部分对该课程感兴趣的教师组成。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的培养与指导,缺乏扎实的专业背景,更重要的是缺乏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经验,只能把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作为一项副业来完成,严重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效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因此,只有加强职业规划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三、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文素质问题调研
      1.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人文素质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是人文科学知识在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气质、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内化。人文素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明的缩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锻炼,各方面素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但是,转型期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缺失现象仍较为严重,具体表现是:大学生人文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 能力较差,其综合索质不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没有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处世态度。比如,在大学生人文知识储备方面,呈现出“三多三少”的鲜明特征,即大学生对文学、历史知识掌握较多较好,对哲学、艺术知识掌握不足,理工科学生尤为突出:对中国人文知识储备较多,对国外人文知识储备较少;对近现代人物、时间了解多,对古代人物、事件了解较少。
      2.大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培养的意识
      笔者对河北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的关于人文素养培养意识的调查显示,有60.2%的学生现阶段有意识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只有4.6%的人表示完全不关注人文素质;其中大四学生的关注率达到89.6%,而大一学生的关注率仅为33.9%。这表明,大学生的主流重视对人文素质核心内容的培养,这是他们素质自我社会化自觉性的重要表现。尤其是四年级学生,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以及临近毕业时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人文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其今后的人生道路。人文基础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匮乏,使大学毕业生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显得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低年级学生开设该课程,可以唤醒其心中潜在的职业意识,帮助大学新生从中学阶段的“求知目标”导向轨道转到大学阶段的“求职目标”导向轨道上来,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提高人文修养。
      四、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
      1.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建设经验
      系统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目前,不少高校都将生涯教育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作为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有效方式,这一课程涵盖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有些高校还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开设了网络课堂,在线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环境认知、求职技巧、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课程。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除综合国内的教学经验外,还应借鉴国外高校的教育模式,将该课程设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增加职业生涯实践环节和实践学时,将该课程的教学分层次地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根据年级需要的不同,循序渐进地开设相关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择业指导、就业心理等内容。除此之外,国外大学教育前的职业教育模式,也值得国内教育者深入思考。比如,加拿大的学生从高中一年级起,就开始接受专业职业顾问的指导,并应用在选择大学专业方向上;日本大学对毕业生的就业安排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以前期小学、中学等阶段的职业辅导为基础进行的。
      2.制定统一、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
      目前,我国各高校教学中可参照的众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版本不一,内容各异。总的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统一规范的国家教材可以借鉴。教材多得满天飞,但多有多的麻烦,如何选择和利用,是关键问题。有的高校确定自己的校本教材,即学校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而有的学校仅制定教学大纲,教师依据自己的理解与知识累积开展教学。依据校本教材或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师讲课侧重点不一致,虽然有利于高校教学工作有针对性地展开,但是,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新兴课程而言,各高校普遍缺少职业生涯指导专家,所谓的校本教材缺乏一定的指导性。因此,急需由国内外专家、学者根据我国大学生成长就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规范的国家教材,作为高校教学实践及制定校本教材的参考依据。
      3.大力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集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因此,需要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来完成。目前,虽然很多高校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选拔与培养,但大部分师资力量专业知识匮乏、职业生涯教育经验薄弱的状况依然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对此,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一,选拔学校的优秀教师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鼓励教师获取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技能与资格;第二,增加教师培训机会,通过外出培训、对外交流,积累教学经验;第三,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的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完善个人的求职信息、进行形象设计、心态调整,通过针对性的指导,弥补大部分教师缺乏个人生涯规划经验的不足;第四,为教师提供宽裕的职业规划的科学研究平台,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期参与科学研究,通过科研提高教师的教学兴趣、教学水平与教学创新能力;第五,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鼓励教师转变观念,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言传身教,提高教学整体水平。
      4.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反馈机制的建立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估与反馈是衡量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依据。大学生不同阶段人文素养的调查与了解,不仅有利于完善高校育人机制,更是检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便利的途径。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反馈机制,首先,要抓住评估要点,确定评估内容及方法,对大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相关内容采用问卷调查及多方信息搜集等方式,记录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后的成长经历。其次,选择评估时间。根据职业规划课程安排,确定评估的时间间隔。个体不同,间隔不一致。及时了解每名学生的成长状况有助于因材施教。最后,分析评估结果,进行反馈调整,确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2][7]马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174-175.
      [3]张伟,张佳,浅谈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103.
      [4]孙琳,肖兰英,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2):269-270.
      [5]黄巧荣,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状况分析和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6)上:75-78.
      [6]曹瑞明,邵妍,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5):123-125.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1年度基金项目“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研究”(编号:S2011224);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大学生就业渠道的双维创新研究”(编号:201103099);2010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创业意识发展动态分析研究”(编号:201002107)】
      【赵悦平: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