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高中要背的所有文言文 文言文分析和概括题常见设误方式及应对

    时间:2019-03-18 03:24: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18套语文试题几乎均设此题。在试卷中,它常常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的形式出现,选项往往在细小环节上设误。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中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对所记之事或所阐之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考查点一般是某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及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等。下面以近年高考的这类试题为例来分析其设误方式,以期寻得应对之策。
      一、曲解词义,误解文意
      这类试题既然是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那么每个选项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比较复杂,与原文对照的点分布较广。但是,设误的选项并不是对每一个点的分析概括都出了问题,它可能只在一两个关键词的理解上出了偏差,抓住了这个关键词,就等于击中了这个选项的穴位。
      [例1]2010年重庆卷第10题: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对应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原文中“有犯不较”可联系现代汉语成语“犯而不校”来理解,意思是“有人冒犯了他,他不计较”,选项解说为“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明显不正确。
      [例2]2009年全国卷Ⅲ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对应原文]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 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
      阅读材料中“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的意思是“敌人非常害怕,用好处诱惑守城的士卒,能够登城。”其中,涉及到关键实词“啖”的理解,是“诱惑”“诱使”之意,不是“害死”。“得登城”的意思是“得以登上城池”。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曲解词义”是常见的设误方式,我们在阅读时只要细心关注重点关键词,并对照选项表述找到差异就可准确判断其对文意理解的失误之处。当然,平时对重点实词和关键虚词的识记积累是很重要的前提。
      二、忽略细节,丢弃信息
      一篇浅易文言文,不论是写景状物,是记人叙事,还是表达观点等,均会传达出大量信息。试题往往在细节点上设误,有意忽略、丢弃相关信息,考查我们对全文信息的把握是否全面准确。因此我们在阅读时既要鸟瞰全文,把握整体,对原文内容(事件、人物、观点、情感等)进行梳理与整合。同时也要牢牢把握重点句,敏锐判断其遗漏的信息点所在。
      [例1]2010年全国卷Ⅰ第10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C.王�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对应原文]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对照原文可知,王�编完书后先是“提拔”为“翰林待制”,同时管理“制诰”,“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并非“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明显忽略了其任官经历中的细节。
      [例2]2010年四川卷第10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B.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
      [对应原文]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
      找到原文对应信息点,选项表述明显忽略了“见十置一”“其余”等信息,错误地表述为“全部投入”,因而是错误项。
      针对“忽略细节,丢弃信息”的设误方式,我们的应对策略就是在把握整体文脉的同时,关注重点句,细心细致地掌握人物、事件、观点等相关信息,以免误判。
      三、时间错位,顺序颠倒
      写人叙事类的文章涉及到人物关系,事情的时间、地点、起因、发展、结局,头绪众多,内容庞杂,因此成为分析与概括类试题“青睐”的对象,常见设误方式有“时间错位,顺序颠倒”。就是将不同时期发生的事归于同一时间,或者将此时发生的事说成彼时发生,提前、推后、跳跃、错乱等。
      [例1]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对应原文] 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在阅读原文,理顺事件先后顺序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选项表述将“攻破城池”“朱文逊战死,他被俘”时序颠倒,应是在“城陷”之前“文逊战死”,在“城陷”之后花云被俘。
      [例2]2009年安徽卷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对应原文]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项讲述写作的经过和缘由,与原文不符。原文中有“未几……遂罢”的句子,表明在隐溪死后的第二年寒食节之后已经开始写作,没有完成。后文有“故勉而终记之”,“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选项中表述为“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这是将时间推后的例子。
      “时间错位,顺序颠倒”的设误,一般是有意混乱事件发生的顺序,考查概括梳理能力,我们只需要将原文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理顺即可应对。
      四、人物混淆,事件杂糅
      写人叙事类文章中往往涉及到较为复杂的人物和事件关系,因此“人物混淆,事件杂糅”也是出题者常用的设误方式。最常见的是张冠李戴,其次有把许多人名下的事说成一个人的,还有将几件事混杂在一起叙说等。
      [例1]2010年全国卷Ⅱ第10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对应原文]康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
      选项前半部分与原文意思相符,后半部分对照原文有误。原文中康保裔“为敌所覆”,意思是“被敌人消灭”,张凝、李重贵“赴援,腹背受敌”,与敌人交战终于击退敌人,而不是他们“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选项表述将相关人物混淆,将两个事件杂糅在一起,没有分辨清晰。
      [例2]2010年广东卷第8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对应原文]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对照原文“获贼间谍,言宋忠……”,可知应是朱棣抓获宋忠部下间谍,听说宋忠的“欺骗手段”,而非选项所说宋忠的做法“被敌方间谍获知”,这是明显的张冠李戴。我们只需在阅读时分辨清楚人物关系即可对选项做出准确判断。
      [例3]2010年湖北卷第12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对应原文] 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原文中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如今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却雇请他人来做。选项表述是把人物和事件交叉混淆在一起了。同时“士卒老迈”和“雇请他人背军粮”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属于事件之间强加因果。
      分析和概括题的每一个选项,基本上是针对一个层次、一件事情、一个人物的理解和概括。根据“人物混淆,事件杂糅”这一设误方式的特点,我们在阅读文段时就应注意切分层次,将人物、事件、观点等条分缕析就能应对了。
      五、无中生有,评价失当
      添枝加叶、无端猜想、无中生有都是歪曲事实的表现,许多分析与概括题就故意设置这种错误,从而考查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例1]2010年江西卷第12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B.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对应原文]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
      先扫描文意概括,很快发现选项文意理解的硬伤:文中称“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仅仅表明太后最终理解并听从了王德用,并无赞赏之意。可知这一选项表述是无中生有。
      [例2]2010年天津卷第11题: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C. 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对应原文]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对照原文可知,洞人为后母及后母的女儿建坟冢,起名为“懊女冢”,并没有“追悔”之意,属于无中生有。
      [例3]2010年辽宁卷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对应原文] 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自经。
      联系全文可知,赵良淳是能够“舍生取义”之人,兵士逃生是因为元兵进入城中说“众散,元帅不杀汝”,所以选项表述“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是无中生有。
      [例4]2010年浙江卷第19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对应原文]叟孤飘坎�,未有仕路,遂入汉中。
      阅读原文前半部分,虽然有对胡叟“恃才傲物,言行偏激”的叙写,但这些和他“仕途受阻,一生坎坷”之间并没有必然因果关系。原文“孤飘坎�”意为“孤独漂泊不得志”,与“得罪京兆尹韦祖思”也没有明显的关联。
      找准原文相关表述的对应点,将选项与原文对照就可发现差异所在,然后分析选项表述有没有原文依据,如果毫无根据或逻辑性不强,就可判断此选项表述是无中生有。
      综上所述,文言文分析概括题的设误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积累相关文言基础知识,这是做好文言文阅读题的前提。此类题重点考查对文章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理解,并不仅仅是根据某一句原文就可找到答案的,因此我们应先将文章的内容层次梳理清楚。了解清楚某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和导致的结果、某个论点的论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等。在此基础上综合相关信息,得出宏观理解。解题时针对选项找准有效阅读区(即原文对应点),将选项与原文加以仔细对照、辨别,借助设误规律找出其中的差异,寻找选项表述的问题所在。

    相关热词搜索: 文言文 概括 应对 常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