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心系闺情甘寂寞,梦魂归帝爱国情

    时间:2020-11-22 08:10:2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心系闺情甘寂寞,梦魂归帝爱国情  

    ------浅议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  

       

    内容摘要:
      

    李清照是南宋杰出的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她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变“闺阁闲愁”为“国破家亡之感伤”,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较深刻的思想性。而这种创作风格的形成和她的一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结合李清照的生活经历浅谈她的独特人格以及这种人格对其创作风格形成的影响。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句句真情,闲吟闺中愁情”从少女思春的浪漫直率表达”和“思夫离情的真切叙说”两个方面来论述李清照满怀憧憬的少女时代及她作品中的闺阁情怨及李清照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使她文思泉涌,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第二部分“声声血泪,低泣国破家亡之感伤论述李清照南渡后,在丈夫病死,国破家亡,孤寂凄凉的流亡岁月中她的词借古讽今,以李白式豪放的大丈夫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三部分“字字铿锵,独抒遒逸刚健的倜傥之气” 论述李清照那种不逊须眉的那份飒爽豪气,李易安的倜傥有丈夫气。  

       

    关键词:李清照  人格  风格     

       

    李清照是南宋杰出的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特别是她的易安词不仅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蜚声文坛,而且在我国文学史上也具有显著的历史地位。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为后世留下了千古难灭的深刻印象。她以亲身的经历,独特的视角,深幽的笔触,写出了闺中女性的寂寞情怀,表达出深厚的爱国激情。她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把自己锁在闺房阁楼,而是把触觉伸向社会,靠着自己敏锐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反映宋代上层社会、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从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注朝廷、关注国事、具有炽热爱国情怀的文化知识女性,而她的这种精神,不仅是当时封建社会生活准则和狭隘生活天地里的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就是在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着积极健康的意义,也正是由于她这种独立的人格精神使得她的词作散发出一种李白式的豪放风格特点。在她的词作中,她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变“闺阁闲愁”为“国破家亡之感伤”,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较深刻的思想性。  

    而这种创作风格的形成和她的一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本人就结合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及所写的作品来浅谈她的独特人格以及这种人格对其创作风格形成的影响。  

    一、句句真情,闲吟闺中愁情  

    李清照生活于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当初社会利用理学对人们进行道德思想的禁锢,扼杀人性,蹂躏人们的精神,理学这个以新形式出现的僧侣主义、禁欲主义开始活跃。作为妇女在这种封建纲常和理学思想的禁锢下,比男子遭受着更多更重的思想压抑和情感摧残。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李清照在她的词中提示了自己的内容世界,真实的流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表达出自己闺中的寂寞和离情。在李清照之前,女性的心灵感受和欲望往往有男性作家代包的。男性性别气质上与女性的迥异,这就使得这类作品或缺乏真实感,或缺乏细腻感,总给人一种非常隔膜的感觉,妇性的闺阁生活和强烈的内心感受,热烈的欲望难以得到真实、生动、细腻的表露。而李清照则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理感受,独特的艺术视角,描绘着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女性世界,从才女闺阁中传播着一声声真实的闺音,并使得这闺阁之音显得更加委婉、细腻、真挚、动人。  

    (一)少女思春的浪漫直率表达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这一时期的北宋社会稳定,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里。但她不像一般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在闺房绣楼里,而是走出重门深院,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前期的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生活无忧无虑。其中,最能表现她的早年生活情态的当推《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写了年少的李清照的初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层次分明,曲折而多变,把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有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一个天真活泼、热情开朗、多情娇媚的少女跃然纸上,也显示出词人的才华。  

    再看她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这是女词人在津津有味地回忆她的一次游乐:她驾着兰舟到溪亭这边,与她的亲友一起赏景、饮酒、遣发词兴。倜傥而洒脱的女词人,快乐中有几分豪放。不知不觉人已沉醉了,日色也晚了,游兴也尽了,这才想起应该回家了,便赶忙驾起回舟,荡起双桨。荡啊荡,醉中不辨归路,竟然“误入藕花深处”。  

    这藕花的深处如何?那是炎炎暑天中的一片清凉境界:藕花亭亭,荷叶田田,清香飘溢。这幽美适意的境界,使人爱,使人醉,使人留连忘返。正在这进退不便、左右两难之际,词人即从醉意迷蒙之中惊醒。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便写醒后渡“回舟”的有趣境况。还想在这藕花世界留连欣赏,但已暮色苍茫;
    要想荡出这“藕花深处”,却又无路可通。在焦急中,不自禁地发出了“争渡,争渡”(“怎么渡,怎么渡”)的呼声。不料却惊动了栖息于湖边的水鸟,“唿啦”一声,腾空而飞。暮色苍茫的天空,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相亲相狎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火红的芙蕖交相辉映;
    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起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这是一种多么动人心弦、令人陶醉的境界啊!  

    这首词,从内容来说,人们几乎一看便知。但其表现的艺术技巧,却别具风格,使人惊叹,特别令人叹赏的是那词的意境的新奇感,描叙的婉曲性,语言的通俗化。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李清照已由天真无邪、活泼快乐的少年走向了多愁善感的青年。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她的心头。此时作者的词表现了一种忧愁的情调,词人通过婉约含蓄的笔触,表达了自己所处深闺的“闺愁”和少妇的“闲愁”。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历来为人们称颂: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的开头两句表明昨夜风急,雨却疏疏落落,作者刚从梦中醒来,残存的酒意仍未消,但她却急于知道经过昨夜风雨的洗礼,外面的花是否美丽依旧?是否遭到了风雨的摧残?这里隐约透示出作者一种淡淡的忧愁。作者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她问正在卷帘的侍女,侍女此时却不能了解词人急切的心情, 因此,只是漫不经心地淡淡地答了一句“海棠依旧”。最后两句是作者担忧花被摧残,新的忧愁又上心头。这里的“瘦”字不仅代表鲜花的日渐稀少,实质是表现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春天流露出的惋惜之情。  

    此外,李清照的《浣溪沙》(淡荡青光寒食天)①一词,表现了作者一种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还有一首《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②,也是一首写闺房闲愁,独处寂寞的词,描写了词人日常生活中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一天。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在青春时期的感伤情绪,都是由她所处深闺中淡淡的“闺愁”引发出来的。  

    (二)思夫离情的真切叙说  

    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了当时的太学生赵明诚,而赵明诚也是才华横溢,对金石美术很有研究。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知心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因而,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难免有矫情做作之处,女词人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悟人生,去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女性的柔情美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如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首词是李清照重阳佳节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描写了她孤寂凄清的处境和对丈夫的思念。“红藕相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景为主,没有明写相思之意,但从“红藕相残”的秋景中,隐约透露出作者愁闷的心情。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
    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令读者震动、深思。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

        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表面上是写深秋佳节孤独寂寞的心绪,实则写得是重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词本题作“重阳”或“九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李清照夫妻暂时分离,思念之情绵绵不绝。上片述由白昼到深夜一整天独处深闺的离愁。窗外阴沉暗淡,室内香烟缭绕,“永”、“销”二字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次日为九九重阳,又逢佳节倍思亲之际,离思转深,以故香帐凭枕,夜深难寐。“凉初透”,兼写秋节萧瑟与心境凄冷。下片纪重阳赏菊情事。自古即有重九饮酒赏菊风俗,陶潜九月九日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就酌,醉而后归”(《续晋阳秋》)。词人继踵文苑雅事,黄花拂袖,而离愁难解,遂逗出煞拍三句。“销魂”,深化篇首“愁”字,由“愁”而致人瘦,见出离思深沉。帘外黄花与帘内佳人,相映生辉,形神酷似,同命相恤,物我交融,创意极美。李清照以其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遣词,在词坛一枝独秀。轻下笔,将女性脉脉柔情点染到极致,浓蘸墨,将女性的纤纤柔弱刻画入微。柔润,润到称绝,凄美,美到无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词人早年的作品,爽朗明快,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情别意,大都写她的闺阁情怨,抒写了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是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  

    二、声声血泪,低泣国破家亡之感伤  

        李清照的作品和她丰富跌宕的生平际遇是分不开的。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受尽人间残酷的折磨,也曾受过改嫁的争论。靖康之变将她的生活划分为美满幸福与流离困苦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尤其是后期的作品,将她个人在流亡生活中,所经历之悲酸凄苦,对死去丈夫的怀念和对故乡沦陷的感慨,反映在词上。此期的词大多表现一种“乡愁”、“家愁”、“国愁”, 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词的思想内容较前期也更加深刻,具有更深的社会意义。  

    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③一词,就是李清照南渡后为眷念沦陷的北方而作,其中“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一句中的“寒”、“残”两字已透出作者心里的忧愁,“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一句语气陡然一变,原来是词人因不能忘记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而借酒一醉,以摆脱自己浓重的“乡愁”,这里词人的思乡之情已凝成一股强烈的亡国之恨。像这样表达“乡愁”的词还有几首,由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内心郁积着国破家亡的无限愁苦,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词人道出的思念故乡之情,正是人们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共同感受,因而这些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建炎三年,赵明诚在移管湘州途中, 突然病故,这对李清照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从此词人开始了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的生活。《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一词就象一只失伴的孤雁发出凄凉的哀鸣,寄托她对亡夫深挚感情与凄楚的哀思,表达了她深深的“家愁”: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早上起来,没有丝毫的好情绪。烧残的沉香时断时续,玉炉浸透了寒气,词人的情绪淡漠的如水一样。笛吹奏了三调,梅花乍放,春天虽然来临了,词人心中却有多少幽恨!风雨萧萧,人去楼空,使人肝肠寸断。折下了一枝梅花,想寄托给所怀念的人,但上天上人间,没有一个人可寄了。这虽是一首悼念亡夫的词,但从中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人民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这一时期的词和前期的“闺愁”、“闲愁” 对比,思想意义就更深刻了。由于国家的破碎,生活的漂泊,孀后的寂寞,作者晚年的生活凄凉孤苦,种种生活的磨难使她此时的“愁”已太深、太浓、太重。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一词是作者在宋高宗绍兴五年,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这时,作者处于晚年时期,正值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这里的“愁”充溢字里行间,这是一首哀婉绝伦的词: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人千般无奈、万种哀愁,全部诉于笔端。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不过风吹落花而已,然仔细想来,“风住”,则在此之前曾是风狂雨骤之时,词人定被风雨锁在室内,其忧闷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尘香”,则天已转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对美好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花已尽”既补说“尘香”的原因,又将“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一句三折,顿挫有致。“日晚倦梳头”,日高方起,又无心情梳发。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正好写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不待明言,难以排遣的凄惨内心。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
    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
    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

     “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然“闻说”,只从傍人处听说而已,可见自己整日独处,无以为欢;
    “尚”、“也拟”,说明词人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 词人难分难解的滋味,凄楚复杂心理,被深深地体现出来,竟然船儿也载不动作者心中的愁苦,真可谓“欲语泪先,舟轻愁重”,这使我们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由此可见这首词的社会意义之深刻,是前期词所不能比的。  

    后期最能表现词人心中愁苦的词,大概要属《声声慢》(寻寻觅觅)了,这是李清照后期最为杰出的作品,这首词被后人誉为“绝唱”: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中开头四个字“寻寻觅觅”,就写一个无所寄托、六神无主、内心空虚却又试图寻找精神慰籍的愁妇形象。接着便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对叠字即有力又有神且有情地把李清照若有所失的神态鲜明地刻划出来。首句这十四个字里没有泪,却胜似有泪,字字反映出作者的孤独与凄清、沉痛和心酸。然而这种沉痛并不是心灵脆弱的表现,而是一颗坚强心灵的忧郁。李清照接着便把自己的愁表现得更深一步,正值自己心境佳的境况下却又遇到了“乍暖还寒”的天气,无奈喝了“三杯两盏淡酒”,却又遇上了“晚来风急”。恰在这时“雁过也”却又是“旧时相识”,更进一步地勾起了作者的回忆。作者在上片中把自己的愁一步步一道道地拉开,这里面仿佛没有泪,却有的是更多的酸液苦汁。这和她前期的词相比,词人把泪水、痛苦化作一种力量,这时期的感受已不再是“寂寞深闺”中的“闲愁”,也不是“离情别恨”,而是社会加给她的沉痛,这也远不是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引起的惋惜之愁,也不再是因相思之情所引起的“人比黄花瘦”的程度所能替代得了的。社会的动乱,山河的破碎,丈夫的去世,使她的形容和心情也相继憔悴不堪。作者在下片连连设问,在这一连串的设问中却蕴含着家国之恨的沉痛之泪。“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它煎熬着作者的心,在这一连串的情形之下“怎一个愁字了得”,自然就远不是一个“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句中的反问句,不仅加深了作品的感情深度,同时又表现出作者傲世不屈的气质,丧夫之痛与国家残破、故土难回的深切哀愁凝聚交织,沉痛无比。这和她前期的词比起来,使她的词更有社会意义。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 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而作者的这些沉痛并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在南宋朝廷卖国集团屈辱求全,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拱手让敌的时代里,作者的那种由个人生活所引起的沉痛,也就是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人应有的那种蕴含国家兴衰之感的沉痛。因此,这种沉痛不仅仅是个人的,它代表着不少的,特别是那一时代任人摆布的妇女的苦难遭遇。任何时代,个人的遭遇与痛苦都是紧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的。  

    三.字字铿锵,独抒遒逸刚健的倜傥之气  

    作为一个爱国词人,李清照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苦难的铁锤在她的不屈的灵魂中敲出了崇高的理想之花,瓜剖豆解的苦难时代,更让她在人生道路的探索中迅速发现,只有在民族命运的拼死搏斗中,才能使人实现最崇高的价值。所以国家安危,民族存亡之事刻骨铭心,萦绕于怀。而且这种生活使得李清照的眼界大为开阔,她的作品的风格也大有所变,更让我们看到了她一种坚强,独立的人格。如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就一反过去那种清丽婉转、幽怨凄恻的风格而变得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作: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词中,词人通过神奇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太空,不顾“路长”“日暮”,在九万里风的推动下,泠然作海外行。反应了李清照不满现状,要求打破沉闷狭小生活空间的愿望。词中我们能感受到李清照那种不逊须眉的那份飒爽豪气,李易安的倜傥有丈夫气。  

    再如她的《乌江》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忧国之念,恢复之志,不下陆游《诗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发自一个柔弱女子笔端的铮铮誓言和心灵的告白,另多少七尺男儿感奋不已,也让少许卑劣小人闻之丧胆。这是李清照为后人留下的万代悲歌,也是其本人坎坷经历及执著求索精神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我们不难窥视到旷代才女才艺的超群,动感的文思,心灵的高洁,还感受到正直文人忠贞温婉人格的魅力,显示其性格刚烈的一面。  

    从总的情况看,李清照的创作内容和她的一生的经历和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呈现出前后不同的特点。满怀憧憬的少女时代,幸福甜蜜的婚后生活这一阶段前期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后期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备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生活视野有所扩大,词的内容多为思想怀旧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今昔之感,流露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体现出深婉、悲愁、凄美的特点。以此而论,李清照的后期词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较深刻的思想性。李清照个人生活的影子和那个时代的背景,是永远联结在一起的。而这些作品不只是生活的纪录,也是一个不屈者生命的流露。所以,李清照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群众的心声。她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诚非偶然的事。  

    虽然风雨送走了那段历史,大浪淘尽了数不清的人物,但是一代女杰李清照却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正如她的名字:清清亮亮,光照后人!   

        

       

    注释:  

    ①见《唐宋词鉴赏词典》第1187页,全词为:“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通过暮春风光和闺室景物的描绘,抒写了女词人惜春留春的哀婉心情。  

    ②见《北宋词史》。全词为:“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春色已深,春光将逝,在这风雨之中,梨花恐怕要纷纷飘谢了。户外景色的逐渐暗淡,春天美景的逐渐凋零,使少女心头那一丝丝飘忽的愁绪更加拂之不去了。有了这一缕缕说不清楚的愁绪纠缠,少女李清照显示出安闲宁静的一面,李清照成熟了。  

    ③见《唐宋词鉴赏词典》第1183页,全词为:“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宛敏灏等《唐宋词鉴赏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  

    2.《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  1984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 国情 心系 寂寞 闺情甘 梦魂归帝爱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