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语文教师:如何走出教育科研误区

    时间:2020-11-09 08:06:3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和科研存在很多误区,首先是教师身教言传存在问题,把教学和科研对立起来;
    其次是交给学生的方法不多,把应试和素质对立起来;
    最后是启发教育严重缺乏,经常走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关键词:语文教育;
    教育科研;
    教学误区
     
        “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职责,更是语文老师的职责。语文老师只有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成为科研型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好道、授好业、解好惑”。而想成为“科研型”语文教师决非易事,它要求语文老师有意识地避免走入教育科研的误区。
     
        一、“身教言传”,走出把“科研型”与“教学型”对立起来的误区
     
        教育实践中有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课讲得很好,学生愿意听他讲课,也很喜欢这样的老师,可是每到考试学生却考不出好成绩(即“讲授型”老师);
    有些老师则是教研文章写得很好,学生却不喜欢听其讲课(即“科研型”老师);
    还有一种老师是课讲得很好(学生愿意听他讲课),教研文章写得很好,学生考试成绩也好,这种老师就是真正的“科研型”与“教学型”有机结合起来了的优秀教师。
     
        “讲授型”老师失败的原因是教研不够,没有真正把考点教牢靠;
    “科研型”老师是备课不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研,而是走进了“为发文章而教研”的误区。
     
        把“科研型”与“教学型”有机结合起来了的优秀教师是最讲究“身教言传”的。他教学生作文,首先自己会写“下水作文”;
    他教学生应试技巧,首先他自己得善于考试;
    他要想把课讲精彩,首先得充分教研,把课备好。本文以笔者教研实践为例展开论述。为了改变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如曹雪芹《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钱钟书的《围城》、巴金的《家》,鲁迅的《呐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复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泰戈尔的《泰戈尔诗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我国古代许多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当然学生们要真正读完这些作品是不可能的。而且,高中生课业负担过重。但是不读这些名著,却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忌。为了化解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是语文教师自己先扎扎实实读完这些作品,然后给学生精炼讲解,让学生知其精要。
     
        二、“授之以渔”,走出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误区
     
        考试是教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教学的全部。语文教学包含“应试”,但“应试”必须“授之以渔”。
     
        在当前考试依然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最好方式的时代,“应试”无可厚非。但“教是为了不教”乃是最浅显的教学原则,所以,语文老师一定要明白“知识传授”永远不如“技能传授”的道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而要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老师则必须研究教材和学生,“吃透两头”——教材中哪些是最应该讲的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用什么方法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事实上,我们当代涌现出的许多语文教育名家,如魏书生、钱梦龙、余漪、洪镇涛等,都是“授之以渔”,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语文教育家。语文教学中的“授之以渔”要求教师讲课时,不能眼光只盯住课内,要注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每一单元课文时,注重的应该是交给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让学生能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
     
        三、启发教育,走出“华而不实”的误区
     
        《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认真推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老师掌握启发教育的最佳时机。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部分语文教研课,表面看教师教得很好,学生配合也好,但提问设计却很低级,根本不用动脑筋的问题,学生当然回答很响亮,但这样的教学效果其实不佳,甚至让学生养成不动脑筋随意回答问题的坏习惯。这种只去追求形式而不求效果的花里胡哨的做法、务虚的教法是行不通的,必然会贻误学生。所以,教改应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路子。
     
        总之,语文老师要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成为“科研型”与“教学型”相结合的教师,要求我们具有探讨问题的意识,更要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切忌走入教学教研的误区。
     
        (作者单位:湖北省仙桃市沔州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教育科研 误区 语文教师 走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