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论唐代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_王昌龄边塞诗中的闺怨

    时间:2019-05-19 03:25:1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 闺怨诗是唐代边塞诗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其在唐代边塞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从唐代边塞闺怨诗产生的原因、丰富多彩的内容、独特的意境创作及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等方面来具体分析,可对唐代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进行全面的探究。
       关键词: 唐代; 边塞诗; 闺怨之音
      中图分类号: I207.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189-0
       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诗歌王国中,有许多以描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民族交往,抒发与边塞战争息息相关为题材的诗歌,人称边塞诗。这些边塞诗中,有描绘雄奇壮阔、荒凉旷远的边塞景象,直接喋血黄沙、灭敌御侮的战争场面反映边疆民族和军人艰苦、豪放的生活,更有一些交织着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而此类边塞诗恰是唐边塞诗苑中的一朵风格独具的艺术奇葩。
       一、产生闺怨之音的原因
       唐代边塞诗有其繁荣的多种原因,唐代边塞诗中闺怨诗自然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在唐王朝统治中国的近三百年间,同邻近的藩国和部族战争不断。“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长期持续的兵役活动,不仅耗尽了“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高适《塞上》)的战士们的青春,而且残酷的战争,恶劣的环境还会夺取他们的生命。“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九死一生的征人处境使得后方内地的亲人们为之忧虑不安,尤其是使过着守活寡生活的“军嫂”们更是寝食难安,每当面对“陌头杨柳、残月当空、塞雁南飞”等牵动愁思的情景时,她们难免对其“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爱人产生强烈的惦念。于是边塞诗中含有闺怨之音,借闺怨之音来间接、含蓄地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对亲人的思念、对和平生活向往的闺怨诗也便成了唐代诗歌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而这便是闺怨之音产生的原由。
       二、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的闺怨诗作为唐诗中亮丽的一点,有着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下面将以“现实——梦境——现实”的时空为顺序,来展现唐代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
       (一)现实中的触景生情
       人的感情萌生如同诗思的调动一般,与丈夫离别已久的“军嫂”,每至春花秋月、霜寒雪冻的时候便心不能静、思念油然而生。“七绝圣手”王昌龄的《闺怨》就是一首表现迎春生思,看到“陌头杨柳”而生思情的佳作: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从不知愁到深知愁,这是她心理的微妙变化。作者就是抓住‘忽见’后这一刹那的心理变化,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妇女的闺怨。真不愧是传世名篇!”
       (二)梦境中的借梦寄情
       现实总是那么的残酷和使人无助——不能团聚,而在梦中闺妇们却能与远征的夫君相逢在一起。“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聂夷中《相和歌辞·杂怨三首》),边塞诗人们依托梦境抒发征妇们刻骨相思的诗作也别开生面,引人入胜。如张仲素的《春闺》: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诗人们借助梦境让征妇们前往关塞的诗篇语言看似平白如话,但是很含蓄且带有一种浪漫色彩,真可谓是匠心独运。
       (三)现实中的期盼团聚之情
       战士们生无居所,死无葬地,置身异地,音信断绝的情形在他们来说是屡见不鲜的。对于这种艰苦的边塞生活,“军嫂”们是一清二楚的,她们除了怨恨、忧思与不安外,更多的是表现出极大的同情与关切。唐代著名的女诗人陈玉兰就以“我手写我心”的抒情方式向远在边塞的征人道出了自己的关切之情,如她的《寄夫》: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三、闺怨之音中独特的意境
       唐边塞闺怨诗不仅内容多彩丰富,而且其在创作上也有着独有的特点,即特有的意境创作。这也是其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最为成功的地方。而进一步了解其艺术创作上的意境对于我们了解边塞闺怨诗的全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善借“梦”来写闺怨
       由于唐代边塞诗的频繁和残酷,致使大量的征人和思妇长期分离,备受感情的煎熬,在现实中不得相见,思妇就把这一最纯的愿望寄托在梦中,让美好的梦给自己以慰藉。
       边塞诗人依托“梦”这一中介来抒发思妇内心情感,是别开生面的。如令狐楚《长相思》:
       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
       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
       诗中描绘了一位女子春梦初醒时的神态,黎明时的景色是迷离的,她的梦境是朦胧的。这种借助梦境相会以解相思之苦的手法在此类边塞诗中尤为常见,且成为其独特的一面,其结果更是引人入胜。
       (二)运用多种意象
       在边塞闺怨诗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如“征衣、月亮、书信、燕、雁”等多种意象。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征衣和月亮两个最常见的意象。
       1.征衣。唐代边塞诗环境恶劣,统治阶级实行府兵制和募兵制,所以就需要家人为士卒制寄寒衣,二思妇就承担了这一重担,她们在后方不辞辛劳地为丈夫制衣,日夜期盼着丈夫的归来。如张仲素的《秋闺二首》,其二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征衣是长期分离的征夫和思妇之间传情达意的纽带,思妇一针一线缝制的衣服不仅是思妇的勤劳成果,更是浸透了思妇复杂的感情。
       2.月亮。“月亮”这一意象常是文人笔下代以“思乡、怀友、念亲、传情”的媒介,自古以来是举不胜举,它有着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
       “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往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最容易被触发,红颜易老、岁月无情的悲哀和山川阻隔,人世间离散的哀怨交织在一起,可陪伴可寄托的唯有一轮悬天孤月。”……同一月亮下的征人和思妇让人感觉既是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他们共守一轮明月却有天各一方,于是月亮成了他们共同的倾诉对象,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典型的氛围。
       四、闺怨之音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
       边塞战争中的闺怨情怀既是中国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古代边塞诗的抒情重心之一。在唐代诗苑中,边塞闺怨诗是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审美价值。
       (一)社会意义
       1.它向我们展示了李唐王朝的真实面貌和唐代边塞诗作繁荣的原因。唐开国以后虽然国力不断强盛,疆域逐渐广阔,但边境上的战事却是频繁出现;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为了边境战事的胜利,统治者采取的一些爵禄赏赐军功、鼓励诗人从军报国的办法;于是许多热衷与功名的文士们便投身边陲,开始了其边塞生活和其边塞诗的创作。
       2.它向我们展示了唐代妇女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通过这些闺怨题材的边塞诗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虽然唐代妇女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朝代,但妇女们的社会地位仍然低下,她们的生活范围依然很狭窄,她们也没有纵横于沙场的机会。她们的人生只能是在后方默默地支持丈夫的事业和决定,在“悔教夫婿觅封侯”之后,独自守着闺房、夜夜思念丈夫、日日为远戍边疆的丈夫祈祷。
       3.它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真实和普通的一面。边塞闺怨诗大多是士人们所作的代言诗,它贵在反映平日里被压抑在精神底层的、极欲抒发的心灵底处的呼唤;旨在通过女性的心灵境遇来剖析大时代下所谓的时代戍边英雄,借含有闺怨之音的边塞诗来间接、含蓄地流露出刚健勇猛之士柔情弱骨的一面;同时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不满、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和平愿望的低沉倾诉。而“只有当这些不常流露的人性弱点和平时表现出的英雄主义叠加在一起,我们才能看到诗人对边塞战争所持的完整心态,边塞诗也由此才获得了一种不朽的生命。”由此可见唐代社会气象的最终定位,离不开这些独具特色的边塞闺怨之音。
       (二)审美价值
       1.闺怨题材增强了边塞诗的艺术表现力,拓宽了边塞诗的抒情空间。一般来说,征夫思乡与思妇闺怨是征戍活动带来的一体两面的情感反映,而边塞诗抒写思妇闺怨主题却往往是二者并举。这种模式突破了边塞诗仅从思妇角度单向抒情的局限,从思妇与征夫角度双向表现征战感怀,拓宽了边塞诗的抒情空间,提高了边塞诗作的情感含量,增强了边塞诗的艺术表现力。
       2.它凸现了女性文明在唐代边塞诗中的审美意义。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女性常常是被忽视的群体,她们一边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湮灭在了深闺,一边默默地承担起了赡养小家的重担,以自己的勤劳和质朴支守在后方,为国家和社会做着贡献;再而,虽然无情的战争和社会的不安造成了她们爱而不能的情感悲剧,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她们对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以及追求中与现实、命运的对抗……也正是她们这种对爱情的憧憬和真挚的追求,深刻地影响了后代女性对爱情不顾一切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们又是精神文明创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3.它丰富了边塞诗崇高的美学特征。中国美学将美概括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边塞诗本来就充满着阳刚之气,表现着豪迈的气度与高亢的气节,而边塞诗中的闺怨诗则是以女性这一特殊的观察视角为切入点,不仅表现了闺妇们的缠绵悱恻之情和远离朝廷的离怨之情,它更是对以往充满阳刚之美的美学特征的一个有力补充,是一种别具特色的阴柔之美。
       总之,唐代边塞闺怨诗作为唐诗的特殊题材,是唐代边塞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内容丰富、艺术手法独特而且其审美价值也很崇高,是我国唐代边塞诗苑中一朵瑰丽夺目的艺术之花。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清)彭定求主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 傅满仓.玉箸应啼别离后——浅谈唐代边塞诗中的女儿情[J].河西学院学报,2003(3).
       [4] (清)王尧衢注.唐诗合解笩注[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5] 徐蔚.唐代闺怨诗三题[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6(3).

    相关热词搜索: 边塞 唐代 之音 诗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