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漫步南通非遗工坊】南通非遗工坊

    时间:2019-05-06 03:16: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南通非遗工坊位于民俗文化博览园西区,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群,占地约30亩。已建成的12幢传统民居样式的小楼,白墙黛瓦,朱漆檐廊,错落有致。我们去时一些建筑仍在施工中,建成后的14幢南通民居风格的小楼,一期规划了18个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优秀民间艺术项目入驻其中。这些项目中,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个,分别为梅庵派古琴艺术、南通蓝印花布、南通板鹞风筝、南通色织土布、南通仿真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南通红木雕刻、南通彩锦绣、南通扎染、南通铜香炉、南通柞榛家具5个项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南通木版画、南通剪纸、南通灯彩、葫芦工艺、南通缂丝;还有的为优秀民间艺术项目,是南通竹艺、南通瓷画和南通烙画。
      
      南通非遗工坊是一个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项目,2011年下半年规划设计,2012年春节期间试运营,2012年6月全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正式对外开放。通过传承人现场制作表演,市民和游客可以了解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一些保护项目的制作工艺;通过参与互动,游客还可以体验其制作手法,动手制作一些艺术品,体会互动的乐趣,感受文化的魅力。
      
      创作灵感的迸发地
      
      南通非遗工坊,地处军山脚下,环境清幽,景致优美,每个工坊的布置都因地制宜,匠心独运。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们在此有独立的创作空间,这里将是艺术家们创作的天堂。
      我们一行人最先抵达的是5号楼,这幢二层小楼里,有瓷画、葫芦工艺、缂丝和烙画四个项目。在一楼最东边的一间屋子里,我们见到了75岁的陈宝龙老先生。他是南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位慈祥的老人,乐呵呵地为我们介绍起屋内的陈设。“这是我写的楷书,这个是我画的雄鹰,那边的是百寿图、百廉图和百福图……”工坊的墙壁上挂满了老人的书画作品,特别是正中一幅书有“猛志常在,威振四方”的猛虎图,神态惟妙惟肖,尽显老先生的美术功底。中间的橱柜里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工艺葫芦,这些葫芦有的刻着十二生肖、名胜风景、百寿图、百福图,有的则经过剪切拼接制成造型别致的艺术器皿。老先生手上雕刻的一只葫芦,图样已经描好了,他正在一笔一画地刻着一个“福”字。他说,他现在年纪大了,眼力不太好了,从构图到一笔笔地雕刻,制作一只工艺葫芦需要花上一天的时间。如果说,以前从事葫芦工艺对老先生来说是一种业余爱好的话,那么从海门市天补中学美术教师岗位退休后,它就成了老先生的专职事业。如今,老先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非遗工坊内度过的。非遗工坊距离老先生海门的家很远,现在他很少回家,只一心在这里搞创作。
      参观完5号楼,我们来到了与之紧邻的6号楼。此刻,有着“江东船王”美誉的红木雕刻艺术家——朱宇正在一张图纸上用墨笔描画图案。朱宇说他从事红木雕刻完全是兴趣所致,是玩出来的。19岁时,因为对红木雕刻的喜爱,他就开始自学。20岁时,他进入了南通市红木雕刻厂,后来他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如今,从事红木雕刻30多年来,他已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一级民间艺术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木雕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在,朱宇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创作基地。一楼最西边的这个房间是他的工作室。在这间工作室里,各种制作工具摆放了大半个屋子。每天,朱宇就在此沉浸于一个人的世界,安静地创作。其余的房间,朱宇用来陈列自己的作品,如:镇海宝舟、渔家乐、龙凤吊灯、清明花舫等,每个作品都雕刻精细、形神兼备,有的富丽堂皇、精妙绝伦,有的则简约质朴、玲珑剔透……
      此时,隔壁4号楼里的灯彩艺人何林祥,正在一丝不苟地扎着一只花灯,只见他一脸的气定神闲。从18岁开始学灯彩技艺,何林祥从事灯彩创作已经有40余年了。刚刚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他,如今已迈入了花甲之年,看上去却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大概是因为他总有一颗乐观的心。何林祥擅长工笔画,且手极巧。他手下的灯彩作品多以动物为造型,有兔子灯、鱼灯、老虎灯等,它们无不形态传神而生动活泼。
      
      艺术之花竞相绽放
      非遗工坊内,各种艺术作品在这里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们依据每个项目各自的特色做了精心的布置,这些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艺术奇葩在工坊内交相辉映。
      南通仿真绣被安排在非遗工坊的3号楼,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大幅图片。图片上,胡锦涛主席正在为奥巴马总统介绍沈寿艺术馆出品的仿真绣作品——《奥巴马总统合家欢》。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首次访华的奥巴马总统一脸的惊讶,他大概是在惊叹竟有这样精巧的手艺,能将他们一家四口如此逼真地刺绣出来……看到我们好奇的目光,仿真绣工坊的顾问李春荣先生为我们细细讲解了这幅作品。原来,这幅作品是根据外交部提供的奥巴马总统一家在白宫的一张全家福和一些生活照,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精心设计而成的。后又经从事沈绣40年的3位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携4位工艺美术师,历时半年绣制而成。因为这幅作品会被作为国礼赠出,所以从制作到最后抵运北京中南海,都是秘密进行的,唯恐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作品以熟练的用针和准确的用色,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这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当胡锦涛主席将它赠送给奥巴马总统时,主席花了十多分钟亲自介绍该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艺术特色,赢得了奥巴马总统的连连赞叹。在李春荣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整个仿真绣工坊,其布置十分精心,力求一个“雅”字。除了仿真绣作品的摆放,还配以具有古典韵味的书桌、橱柜等,俨然是一个文人的“雅室”之所在。而无论是以花鸟、人物,抑或是以书法作为题材的仿真绣作品,都精妙无比。当年,仿真绣的创始人沈寿,曾在传统的刺绣技艺基础上,吸收西方油画的色彩理念,并使二者加以融合,以此摆脱了中国传统刺绣作品有形有色却少光少影的缺陷。李先生指着墙上的一幅关公像说:“你们看这幅作品,从不同的角度看关公身上的红色长袍颜色是不一样的,有明有暗,很有立体感,这是普通绣法所不具备的。”
      工坊内的7号楼,是南通柞榛家具和南通木版年画的展示天地。柞榛家具,其用料为柞榛木,材质坚硬、木纹优雅华丽,活节处常常有变化多端的“鬼脸纹”,历来是文人雅士的最爱。柞榛木虽广泛分布于江苏沿江水网地带,但是以南通地区的种植数量最多。近年来,南通地区的柞榛树也日渐稀少,且一直以来都有“十柞九空”的说法,所以柞榛家具的木料尤为难得,也因此十分珍贵。南通的柞榛家具不但做工精美,而且木纹优雅华丽,加上岁月的磨砺,更增添了迷人的光泽。屋内展示的柞榛桌椅、凳子、床、小花几、宫灯等作品,其制作过程极为复杂,且分为多种工艺,样式大都仿照明清家具,皆透露出大气、从容和沉稳的气质。此外,在7号楼内展示的南通木版画作品,它们刻绘精美、色彩艳丽、人物仪态温和。经过民间艺人们口传身授,世代积淀,这些作品中蕴涵了南通地区审美观念、乡俗民风、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极具南通民俗文化特色。
      我们参观时,南通铜香炉浇铸技艺传承人张志伟,正在屋外加工他的仿明宣德炉,屋内整齐地摆满了他的作品。他采用失蜡法工艺技术仿制的明代宣德炉,质地晶莹,分量沉重,制作精细,极得其神韵,深受收藏人士的喜爱。自从张志伟和他的铜香炉入驻非遗工坊以来,纷纷有人慕名前来购买。就在前一天,他的一只铜香炉,以18800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一名远道而来的游客。
      
      技艺的传承基地
      沿路而至,我们见到了在4号楼的扎染艺人,龚建军和刘云均老先生。两位老先生,一见面就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待我们说明来由,他们便介绍开了。对扎染技艺不甚了解的我们,也有幸获得了一次普及扎染知识的机会。刘云均老先生说,以前人们将自己织就的土布送去作坊染布,染完色,布匹就区分不开来。于是就有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在每匹布的布头,写上名字,然后用棉线扎起来,如此做好记号,再染色。染完色,人们就发现在棉线扎起的地方除了清晰可见的名字,还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花色,很是好看。后来,人们就用这种方法进行染色,取名为“扎染”。如今,两位老先生一起在南通特殊教育中心授课,教那里的学生学习扎染和蜡染技艺。在一张长条桌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盛着蓝色染料水的盆子和一个塑料筐子,筐子里面放着许多动物形状的小板块。龚建军老先生说,他们准备在这个区域教人们制作扎染作品。这些夹板是用来教儿童进行扎染的。扎染是一种流传多年的技艺,不同的纹路有不同的扎染手法,看似简单却有很多技法,成人掌握起来就有难度,所以他们就让儿童体验这种简单的制作方法。龚老先生边说边现场演示起来,他找出两块牛儿形状的夹板,用一块白色的丝绸夹在两块夹板中间,把夹板对齐后,用夹子固定好。然后,又将布的四角用棉线简单地扎起来。最后,将扎好的丝绸再投进染缸里。不一会儿,一幅童趣十足的扎染作品就出现了。龚老先生说,这种方法简单易学,非常适合儿童学习。
      同样,2号楼的板鹞风筝项目,也有一个儿童互动区。除了精品风筝的展示和板鹞风筝国家级传承人郭承毅先生的现场演示,互动和传承也将是这个项目的一大特色。这个区域的布置,色彩活泼鲜亮,墙的两面挂着儿童的习作,中间是一张大的操作台,正对面的墙上是投影仪,用来讲解风筝文化和它的制作工艺。据郭承毅先生介绍说,这里将配合非遗中心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南通板鹞风筝的历史文化,学习它的制作过程。他还说,对板鹞风筝的传承,单纯地依靠师傅带徒弟这种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各种方式,将板鹞风筝文化传播给学生,传播给各个年龄层的人,让他们了解它,喜爱它。
      除了扎染和板鹞风筝,8号楼的色织土布工坊内也摆放着旧式的纺纱机、织布机,感兴趣的人们可以在现场利用古老的纺织工具,纺一回线,织一次布。在4号楼的剪纸工坊内,人们可以在工艺师李海烽的指导下,尝试着剪一幅剪纸作品。整个工坊内还有很多项目,都为前来参观和学习的人们准备了互动的环节。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亲自体验,收获快乐,同时也能更加亲近这些南通传统技艺。
      
      共同的愿望
      在非遗工坊内,传承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将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传承下去。其中很大一部分传承人已经上了年纪,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对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
      工坊内的南通彩锦绣传承人王建华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个。1972年,18岁的王建华进入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学习彩锦绣技艺,而后,她结识了研究所的设计师黄培中,二人结为伉俪。这四十年来,她从事彩锦绣艺术从未间断过。丈夫负责画稿的设计,她则将其一针一线地绣到画布上去。配合默契的他们,创作出的精品接连不断。而今已经58岁的她,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视力越来越不好了,绣得时间一长,眼睛就又酸又疼。她说,绣了这么多年了,说实话很难割舍。这些年来,王建华也在不断尝试着去传承这门技艺,她带过徒弟,还在南京艺术学院授过课。她说:“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学习彩锦绣技艺,只要有人一心一意地跟我学习,我就一定好好地教她。”如今,王建华的女徒弟,南通市第三中学的美术教师葛话晴,在三中专门成立了彩锦绣工作室,带领学生们学习彩锦绣制作技艺。王建华教授过的南京艺术学院学生周娇,也已经留校任教,并在那里播撒南通彩锦绣的艺术火种。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南通一个地区,也是全国各个地方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些原本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技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生存和发展正日益受到严重的挑战。如何留存住这些乡野间的璀璨艺术,人们正在不断探讨着、不断解决着,南通非遗工坊的创立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典范。不久后,人们便可在此观赏学习、亲身体验。我们愿这些民间传统技艺文化能够永葆生机!愿南通非遗工坊打造成永不落幕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南通瓷画
      瓷画,即将绘画、书法等作品通过高温烧制在各类陶瓷上的一种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工艺民间文化艺术,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特点是烤制于瓷器上的诗画书法作品不但可保数百年不变,且拓上去的作品能在布局、色彩上永远保持与原作一样,甚至表现得更生动具体。南通瓷画将中国瓷、书法、国画完美的组合并融于一体,每件工艺品均运用匠心独运的创作方法和最科学的烘焙技术及纯手工拓图技艺制作而成。因南通的特殊气候和环境,致使通派瓷艺的创作方法不同于其它瓷画类作品,工艺流程和要求也相对比其它瓷画类作品更高。
      
      南通竹艺
      南通的竹刻工艺小品,以发挥竹的材质美、形态美、色泽美为基点,选材与工艺相结合,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它避开了竹竿单纯的直线形态对工艺的制约,将竹的干、枝、梢、节、根和须视为统一的整体加以构思,巧妙地按着竹的干、枝、梢、节以及根须的生长形态,依形就势地取舍成型,使其形象生动且意趣盎然。其制作工艺以“简”为要,并以“弯、削、刻、镶、拼”五种技艺作为主要的加工手段,从而形成了南通竹艺的技艺特点。南通竹艺作品造型多变、功能各异、技艺精湛、手法灵活;现代与传统兼容、实用与艺术并重、借鉴与原创融通、自然与人工交合。
      
      南通烙画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考古发现,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就有用铁器、青铜器在火上加热后于竹木器上烫烙纹样者,此为烙画起源。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对民间工艺的倡导使烙画在南通应运复苏。南通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 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南通缂丝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的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南通缂丝的历史应该追寻到北宋时期,是中国缂丝原生态的再现,是中国缂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缂丝的发展历史,是缂丝演变的基石源泉。南通缂丝传承和研发了中国本缂丝的技法并予以发展,研制和复现了八大缂丝技法,并已完美地运用到各种作品中。
      
      南通色织土布
      南通土布采用单锭手摇纺车纺纱,古式脚踏手投梭木机织造,染色、摇筒、牵经、络纬、穿综、插筘等工序都保留较原始的方法,传承了中国古代手工棉纺织技艺的宝贵历史遗存。南通土布中的色织土布是南通土布工艺中的上品,染织工艺精湛、图案造型丰富、民族特色鲜明。民间流传的花式品种多达六大类数百余种,代表了南通土布的精华与最高成就。
      
      南通蓝印花布
      南通蓝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遍及南通各地区,影响较大的作坊在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的三阳、启东的汇龙及南通市区。明清以来,江苏南通是中国棉纺织基地,有蓝印花布“衣被天下”之美誉,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延续至今,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生活用品,印染图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它以耐脏、结实、耐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以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

    相关热词搜索: 南通 漫步 非遗工坊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