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艾维仁将军“爱的哲学”] 爱的哲学

    时间:2019-04-08 03:20:2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人到老年,心境情怀大都喜欢回忆,尤其喜欢回忆年少时光的那些事儿。我与艾维仁中将的话题,就是从生命的起点开始的,主题是他生命中绕不开的一个字——“爱”。  一  1932年7月,艾维仁出生在海城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在一家杂货店当伙计,母亲操持家务。当时,东北的白山黑水已经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将军说,“我生下来就是亡国奴。”那时,中国人的生活用品都是配给。受尽苦难的妈妈总是将仅有的一点点配给口粮留给儿子与丈夫,自己却靠发霉的高粱米面充饥。为了活命,稍大一点儿,艾维仁就和四叔一起去南沙河里捉小鱼、钓“白票子”。于是,炊烟袅袅的院子里弥漫着淡淡的鱼香,那是妈妈亲手做的鱼酱汤。饱含着母爱的鱼酱汤是他童年记忆中最难忘的美味。温馨的母爱,淡化了生活的艰难。
      然而,母爱的时光对艾维仁却是那样吝啬。7岁的时候,他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生离死别。年轻的妈妈得了要命的痢疾,因为没钱医治而奄奄一息。临终前,妈妈拉着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妈妈就要出远门了,你一定要听爸爸的话……”尽管舍不得让妈妈“远走”,但他还是听话地点了点头。眼里满含牵挂的妈妈走了,给本来就贫寒的家里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妈妈那双死不瞑目的眼睛是留在他心海里的母爱的最后定格。从此,没有了妈妈的衣襟可以牵拉,他仿佛成了可怜的流浪儿。
      因为想念妈妈,艾维仁常常出神地坐在柳树下,眺望那些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坐在小河边,仰望天上形态各异的彩云,期冀看见妈妈亲切的面容。然而,最难耐的是抓心挠肝的饥饿感,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但是,天性乐观机灵的他,总是有办法:槐花开了,他就坐在树杈上摘槐花吃;榆钱发芽了,他就摘榆钱充饥。弹玻璃球,溜冰车,上山追兔子的乐趣,也可以暂时忘却饥饿。
      在艾维仁遥远的记忆里,还有一个难忘的画面,那是学校里的早会——
      第一个程序是升旗,先升日本国旗,唱日本国歌;然后升“满洲国”国旗,唱“满洲国”国歌;再向左转,先后给东京的日本天皇与新京(今长春)的傀儡皇帝遥拜。日语是学习的主要学科,队列操练口令必需用日语。每个学生,都要流利背诵日文的《国民训》、《回銮训民诏书》。日语说不好,老师就要狠狠地打手板。日本关东军的铁蹄可以任意践踏奴化教育下的中国人,就连日本男孩子,面对中国男孩子的时候,也会骄横地骂着“八格牙路”!东北的钢铁、木材、粮食被源源不断地掠夺到日本。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奴化、肉体上的摧残,在失去母爱的少年心里刻下了一道道国破家亡的刀痕。
      在他13岁那年,日本投降了。海城人民欢欣鼓舞,挥着彩旗,提着灯笼,舞着彩龙集会游行,欢笑声、锣鼓声、鞭炮声交织在了一起。艾维仁提着自制的大红罗卜灯笼,欢快地穿行在游行的队伍中。看到一个留有仁丹胡子的“日本鬼子”弯腰低头、举手投降的样子,他开心极了。
      在国共两党的拉锯战中,胜利了的八路军来到了海城。“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威武雄壮、充满阳刚之气的歌声,深深地吸引了艾维仁。只要一得空儿,他就在八路军的身前身后转,他的眼界渐渐地宽了。聪明的他不但学会了《白毛女》选曲中的“十里风雪”,学会了《国际歌》,懂得了“阴湿的地方需要太阳,苦难的中国需要共产党”的道理,还发现了久久渴望的亲情。那是军民之间、官兵之间情同手足的鱼水深情。“参加八路军”的愿望在他心底潜滋暗长生了根,他盼望自己快快长大。
      1948年的早春,青草刚刚发芽儿。那一天,不满16岁的艾维仁就与两个小伙伴一起,迎着刚刚露出笑脸的太阳,沿着哈大公路徒步70里,找到鞍山铁东上台町的辽南军政干校,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的那个兴奋劲儿,让他完全忘记了脚掌上被磨破的血泡带来的伤痛。
      军校里处处都是新鲜事,学员们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政治教育。通过学习《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土地法大纲》、《社会发展史》,艾维仁懂得了“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了解了“为人民服务”、“解放全中国”的远大目标。军事训练是军校生活的另一个主要内容,从最简单的队列、投弹,到射击、拼刺刀,艾维仁的军事技能一样也不落后。这些必修课为艾维仁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使他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人生观,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亲密无间的革命大家庭,真正拥有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宽广空间。辽南军政干校是他生命中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第一个里程碑,他对“爱的哲学”有了最初的理解。
      二
      生离死别,是人之至痛,也是将军绕不过去的话题之一。如果说,母亲的病逝使幼年的艾维仁有了天塌地陷的感觉,那么,亲眼看着身边的战友流血牺牲则是他刻骨铭心的记忆。
      1948年8月,艾维仁从辽南军政干校毕业,被分配到辽南军区独立二团做宣传工作。紧接着,他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此后被派到长春起义部队做文化干事。他把从军政干校学到的《社会发展史》、爱国主义精神、还有东北抗联的故事讲给战士们听。他还经常亮开天生的好嗓门,教战士们唱歌。《松花江上》、《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在诉苦运动中激发了指战员们的革命斗志。他说,文化干事的工作,奠定了他一生的工作基础,后来当指导员、当政委,都得益于这个时期担任文化干事的工作经验。
      1949年5月,17岁的艾维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团里最年轻的共产党员。“那一刻,我的心情真的是很激动。入党,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当时,我就默默地下决心,一辈子听党的话,为人民努力奋斗终身。”60多年后,将军依然清晰地记得入党时的情景:“打进北京城,活捉傅作义”,“活捉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强烈愿望一直激励着他。经历了辽沈战役、鄂西战役、川东战役、成都战役的洗礼,不满18岁的艾维仁当上了连指导员。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他记得自己青春年少时那满身都是精气神儿的样子。
      1950年10月,新中国诞生一周年的喜庆气氛还在氤氲着古老的东方,艾维仁就跟随部队开到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11月末,部队临近清川江。寒风瑟瑟的200米宽江面上,漂浮着冰块。急行军过后的战士们,浑身冒着热气,猛然踏进齐腰深的江水中,关节由针扎一样的刺骨而渐变为麻木。其时,艾维仁的疟疾发作了,时冷时热的他,同战士们一起过了江。像这样的急行军,爬山过江,还是最简单的军事行动。艾维仁至今也不能忘记,坚守白云山战斗那艰苦卓绝的11个昼夜,忘不了汉江南岸那50个昼夜的防御战,忘不了那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年轻战友。   1952年元旦刚过,美军的“黑寡妇”飞机在艾维仁所在部队疾行的公路上空,围追堵截,密集轰炸。防空卧倒,艾维仁一向是仰卧观察敌情。这一次,仰面朝天的他,脸上和衣帽上突然落下了泥土。借着照明弹的光亮,艾维仁看到了在距离自己一公尺的地方,通讯员刘海胜的头部被射中,鲜血四溅。朝夕相处的海胜连一句话都没来得及说,就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他的上衣口袋里,珍藏着一张少女微笑的丽影,那是海胜的未婚妻。艾维仁大声呼喊着海胜的名字,极力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他解下毛巾,盖在海胜的脸上,带领连队继续前进。
      海胜牺牲后,艾维仁把连里最小的战士郭小明调来当通讯员。单薄的郭小明还是一个孩子。战斗中,电话线断了,二排与连长失去了联系,小明奉命传达命令。归来的途中,他被敌人的炮火炸成重伤。当同志们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向着连队的阵地爬行,身后是长长的一道血迹。奄奄一息的他拉着艾维仁的衣角,用微弱声音请求:“我想喝水……”“快!快拿水来!”艾维仁俯下身来,亲手将加了白糖与咸盐的水,送到小明的嘴边。那惨白干裂的嘴唇,吃力地吸吮着。亲眼看着小明闭上了充满稚气的眼睛,艾维仁肝胆欲裂。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他连续经历了两个亲人般的通讯员的牺牲,以及30名战士的伤亡。
      汉江防御战中,二连一排长张顺喜刚刚调到三连当副连长。在摇着桦木筏子执行渡江炸坦克的战斗任务中,张顺喜和两名战士一起,不幸被湍急的汉江水吞噬。每每想起这些年轻战友牺牲情景,艾维仁都会潸然泪下。他们离去前那稚嫩的脸庞始终印在他的脑海里,在他看来,战友们年轻的生命永远不会消逝。
      他还记得,在向白云山进军的途中,敌军的炮火在连队的四周不停地呼啸。突然,一排炮弹飞来,只听见蒋开泰连长大吼一声“指导员,快卧倒——!”同时狠命地推了艾维仁一把,两个人顺势就地卧倒。炮弹在距离他们七八米的地方爆炸了。炮弹皮打穿了连长的棉衣,打紫了肚皮。好险啊,若不是连长舍上性命推了他一把,自己恐怕连命也没了,还哪里能有今天的将军生涯!这深深的舍生忘死之情,至今还萦绕在将军的心灵深处,成为他不变的情结。
      战争带来的残酷记忆是他“爱的哲学”的又一个升华的起点。他不喜欢战争,但是为了正义,他勇敢地参加了反对侵略的战争。
      战争中,尽管他自己还未脱稚气,但是他却知道怎样关爱他的战友。行军途中,他给战士们扛枪、背包;战斗胜利结束后,他用仅有的津贴给战士们买来苹果补养……刘海胜牺牲不久,连队缴获了美国奶粉,他首先冲上一碗祭奠海胜,因为海胜连尝都没有尝过啊!战争结束后,他送给郭小明的父亲一件美式呢子军用大衣,还有两个大铜碗,其中一个是郭小明生前使用过的。他把对战士们的爱,倾注在点点滴滴、细致入微的情结里。人民军队给予他的爱,更是激发了他的聪明才智,他从一个16岁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儒雅的中将。
      三
      人们常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艾维仁将军也不例外。华发回头认本根,将军自然而然地说起了妻子张明初。
      张明初生在南国。1949年,张明初考入重庆第二野战军的军政大学,1950年随部队入朝作战,经历了生死考验。朝鲜停战后,她与艾维仁同时调到地处绥化的一个部队速成中学工作。艾维仁的精湛教学令张明初羡慕不已,张明初的温柔文静也打动了艾维仁,共同的经历使两颗年轻的心紧紧相连。1955年的大年三十,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如今,他们相濡以沫走过了57年的爱情之旅。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在艾维仁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中,妻子忠诚的眼神总是无条件地关注他,妻子温情的心总是默默地伴随着他。无论是“三支两军”入川,进“五七干校”锻炼;还是去国防大学受训,上中央党校就读,妻子对聚少离多的生活毫无怨言。
      艾维仁清清楚楚地记得,刚刚新婚的他,奉命去志愿军政治部学习,怀孕的妻子却孤孤单单地回到了两千里以远的绥化。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质极度匮乏,妻子因为营养不良脸部浮肿,儿子也饿得嗷嗷直叫。孩子小的时候,艾维仁的驻地离家较远,纤弱的妻子在部队卫生所任所长,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家里外面两头忙。
      最让妻子揪心的是,那年艾维仁奉命参加边境自卫反击战。接到命令时,只有两天的时间交代工作、整理行装。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妻子,深知战争的残酷,流血牺牲是常有的事情。当着丈夫的面,妻子强作镇定;背地里却在悄悄地流泪。但是,作为军人的艾维仁,为了祖国的利益,即使面对火海刀山,他也脸不变色心不跳。当时,两个孩子都在外地,陪伴妻子的只有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在前线的那些日子,想象不出妻子究竟是怎样打发那牵肠挂肚的时光的。
      妻子发自肺腑的柔情,年深日久地滋养了艾维仁朝气蓬勃的精神世界,给了他巨大的内在力量,让他心情舒畅,神清气爽。在他5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妻子为他挑起了家里的大梁,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他心里总觉得欠妻子太多,因此他对老伴总是由衷地热爱和尊重。
      2003年,艾维仁从全国政协常委的岗位上退下时,已经71岁了。回归家庭的他,愿意用余生来回报妻子的爱,尽力给妻子弥补一些年轻时就应该做而无暇做到的事情,他尽可能多的陪伴妻子。这些年,灵秀的黄山、幽险的武夷山留下了他们深情坚定的足迹;成都的杜甫草堂、重庆的母校林园,美丽的珠海岸畔,留下了他们携手漫步的身影。在金婚50年的日子里,艾维仁携妻子在自家的客厅拍了一张纪念照。在家门口,他给妻子拍了一张特写,照片上的题字是他多年珍藏在心底的话“我的家和我的家长”。看似简单幽默的8个字,表达的却是艾维仁与妻子的恩爱之情。
      在艾维仁看来,妻子张明初在他的生命中,是促使他“羽化成蝶”不可或缺的关键动力。他说:“爱,能产生凝聚力;爱,能增加勇敢坚定;爱,能使人更有智慧。”这就是中将艾维仁的“爱的哲学”。

    相关热词搜索: 将军 哲学 艾维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