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2011年高考作文题五宗“最” 盘点最难高考作文题

    时间:2019-03-18 03:26:2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在扑朔迷离的光环消退之后,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如期面世,17道作文题也以多姿多彩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笔者不揣浅陋,在这里试换位观照――站在学生角度审视并选评其中五道题,冠以五宗“最”的名目。
      ☆最思辨――上海卷,新材料作文“‘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
      
      真题回放
      写作(70分)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特点
      今年上海卷作文仍是材料作文,材料类型和去年一样,属于组合型材料(去年是“丹麦人钓鱼+先哲的训导”),由两句意思相反的铭文组成,要求针对“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自选角度”写出自己的思考。与去年试题不同的是,今年的材料不再是两件具体的事,而是两句简单又含有深意的话。说其简单,是指两句话意思明确,不会形成审题障碍;说其有深意,是指它们能让人产生许多联想和思考,小至个人生活,大到国家、民族或是自然、社会。而且两句话字面意思相反,其实质所指却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同时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因此,这个材料思辨性更强,无论纵向挖掘还是横向开拓,都给考生留下了或深或宽的发挥空间。
      
      破解之道
      只就“一句铭文”谈“思考”,当然也可以,但容易使文章内容单薄或观点片面;较好的处理方式是侧重写自身感触比较深、素材积累较丰富的一个方面,对另一方面也有所兼顾。具体说来,参考立意有:
      1.无论忘记过去还是记住过去,都是为了更好地活在今天。
      2.直面“过去”,需要的是冷静理智,需要的是自强不息,需要的是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平常心。
      3.所有的具体事件都会过去,但抽象出来的经验教训、反思感悟却将永远留存。比如高考分数必将成为过去,但在为高考拼搏的学习过程中累积的学识、素质、修养等,都是长久的。
      4.屈原、苏东坡当年为官被排挤,遭受人生失意,但其高尚的品行却久远地流传于史册。
      5.身处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我们既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视功名利禄为过眼云烟的淡泊潇洒,又要有对历史高度负责的使命感,以史为鉴、自我警醒――唯有如此,人生才能活得踏实且有意义。
      ☆最严肃――江苏卷,命题作文“拒绝平庸”
      
      真题回放
      作文(70分)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特点
      江苏卷考题注重价值引领,启迪考生“不避平凡”但“不可平庸”,无论为人还是处世都要做到“拒绝平庸”――命题出发点是好的,导向上有积极意义,但问题在于:这道题题面即观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标语式口号),就像有评论者指出的那样,“虽然题面是‘拒绝平庸’,可这个题本身还是有点儿平庸――只是考生无法拒绝”。
      实际上,题目不该这么“严肃”――命题人可以鼓励考生对“平庸”进行理性思考,但最好不要预设立场。这就相当于给考生提供一个客观的话题,把大家的思考引向不同方向,使“听将令”而“拒绝平庸”的人,和不“听将令”而自甘“平庸”的人各得其所。
      
      破解之道
      一看到“拒绝平庸”,学生容易想到的是:这是在指引我们如何做人。这样想,就“平庸”了。
      其实,在审美层面上,在文艺领域,“平庸”才真正成为问题。天才的观念,灵感的追求,才华的飞翔,都要求着“拒绝平庸”,要求着卓尔不群。换言之,我们完全可以由“做事时讲究创意”切入题意,即不把“拒绝平庸”理解为“追求卓越人生”,而理解成“追求精彩创意”,有创意(含文学创意、教育创意、艺术创意、科技创意)则不“平庸”嘛。联系自己的生活,那就写“我”在某项活动中是如何“拒绝平庸”、取得长足进步的。
      ☆最开放――山东卷,命题作文“这世界需要你”
      
      真题回放
      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题目特点
      “这世界需要你”,题眼在“需要”(即“有价值”“少不了”),拓展文思的关键则在“世界”和“你”。“世界”是个多义词,从大处讲,可指整个人类社会、世界各国;由小处讲,可专指“科学世界”“儿童世界”“网络世界”“主观世界”等某一方面。“你”,最常规的当然指某个人――某个自己熟悉的人,或某位名人、伟人。但是,“你”的范围又何尝限于此呢?“你”,可以是美好的自然环境,是某种动植物;可以是和平,是和谐;可以是某种相对抽象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针对一个人的兴趣而言,还可是某项运动。文中的“你”也可虚实结合,即选写已去世的某个“你”(如作家史铁生),呼吁世人传承“你”身上的某种精神(“你”由此得以虚化为“某种精神”)。
      
      破解之道
      几种作文立意:(1)不因渺小而自卑,“你”的存在肯定是有价值的;(2)世界需要腾飞;(3)世界需要绿色;(4)世界需要创新与发展;(5)当今世界最需要的是诚信(或“文明”“善良”“正气”“幽默”“微笑”“淡定”“从容”“率真”)……
      把写作口子开得小一点:(1)体育世界需要规则;(2)史学世界需要真相;(3)精神世界需要信仰(或“一本本好书”);(4)儿童世界里需要童话的滋养……
      再往深处想一想:“这世界需要你”怎么样?(1)需要“你”承担社会责任;(2)需要“你”珍爱生命,好好活着;(3)需要“你”打开心扉;(4)需要“你”奉献爱心,热情助人……
      ☆最犯晕――浙江卷,命题作文“我的时间”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路子也在变。
      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春夏秋冬,四时更替,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均匀地流逝,而人生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择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题目特点
      所谓“最犯晕”,是就审题难度大而言的。浙江卷“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这一规定,告诉我们不能只关注命题人给出的“标题”,还得吃透标题前“材料”的含义。这样的题型,对审题提出了明确要求――构思时,对于材料和标题都须分析清楚。
      问题在于,“材料”文字近250字,且初读之下,不易看出它(尤其是其中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等语句),和“我的时间”有什么直接关系。
      
      破解之道
      必须耐下心来――谁分析得准,分析得深,谁的文章就占有优势。材料两段文字,前一段重在提供写作的“社会背景”,也隐含“钱学森”等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而他们自觉的生命意识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是“可以复制”的等内在意蕴。后一段重在界定“时间”,不仅有“物理时间”和“人生时间”之分,而且将“人生时间”宏观切分,立足现实、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均可。其中“……不在……而是……”一句最为紧要,旨在正面提示考生,“我的时间”不是“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我,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即“我的时间我做主”“不让‘我的时间’成为‘别人的时间’”,也就是耕耘岁月、把握机遇、掌控命运、打理人生。再看标题本身:写作要素是“我”和“时间”;当然,这里的“我”指“自我、自己”,可以是某个真实或虚拟的个体,并非限定于写作者(考生)本人。
      ☆最凶险――四川卷,命题作文“总有一种期待”
      
      真题回放
      作文(60分)
      请以“总有一种期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特点
      这里所说的“最凶险”,主要指题目“暗藏杀机”。粗粗看来,“总有一种期待”,可写内容很丰富啊,试题没什么限制性啊。实则不然。面对此题,审题时须明确三点:一是“期待”的意思是“期望;等待”,主要表现内心的一种愿望,其对象是未成现实的;二是“一种”,意味着不宜写多种“期待”,如果写到多种“期待”,至少要归结出它们的共通之处,否则就偏离题意了;三是“总”,“总”就是“一直;一向”“总是”(至少是“经常”),表明“期待”持续时间很长(由来已久且不会随意改变)。
      
      破解之道
      怎样落实题目中的“总”字?回答是:①可强调“期待”的情愫长期萦绕于胸,得不到纾解;②强调几代人有同一个“期待”;③强调虽然“期待”曾经落空(甚至“屡屡落空”),但从未灰心丧气;④强调不光“总期待”,而且常行动。
      从文体选择说,“总有一种期待”适合写成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小小说。写以记叙为主的作文,最好多一点曲折,增加一点波澜。

    相关热词搜索: 年高 作文题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