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从李将军列传看史记的悲剧色彩 [浅谈《李将军列传》的悲剧特色]

    时间:2019-01-19 03:24:1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杰出的人物传记之一,主人公李广的悲剧命运一直是读者关注的话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归结为统治者的用人制度和贵戚的排挤。本文从李广自身素质修养以及社会环境的因素入手,分析论述了《李将军列传》的悲剧根源。
      [关键词] 李广 列传 悲剧
      
      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然而造成悲剧的不是命运对人物的限制,而是悲剧人物的理想与愿望和当时社会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国古代没有关于悲剧的明确概念,但在英雄体裁的神话和传记里,不乏悲剧手法的实例。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就是其中之一。
      司马迁通过“雁门出击战”、“上郡遭遇战”、“右北平之战”、“随卫青击匈奴之战”以及人物一些生活的细节塑造了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爱惜士卒、廉洁奉公的光辉形象。人们也因为他保家卫国功绩斐然,然而却未得封侯,最终落个自刎而死的悲剧以及其怀才不遇、命运多舛表示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司马迁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历史地写下了他一生的行事及毁灭的过程,客观地暴露了李将军悲剧的根源,同时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极大的感染力,全篇都充满着悲剧的气氛。
      纵览《史记》李广所指挥的重大战斗,几乎都是在敌众我寡,兵力相差悬殊而且后无接应或援军迟到的条件下进行的。如元狩三年,李广的四千骑兵被匈奴左贤王的四万骑兵包围,“广军士皆恐”。李广亲手射杀敌军副将,压住敌军阵势,又让自己的小儿子李敢冒死闯敌阵,以安军心。在敌军“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的情况下,始终“意气自如”,指挥若定,终于转危为安。值得注意的是,李广的长子当户和次子椒当时都已先广而死,李敢是他最心疼的唯一幼子,这使得他在生死关头身先士卒,舍亲为公的行为格外令人钦佩。可是回朝后却说李广功过相当,因而无赏,这显然是极不公正的。又如另一场战斗,李广也因寡不敌众被俘,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李广以惊人的智勇,挣脱匈奴罗网,而且收集余部回朝,而他对汉王朝的这一片忠心义胆换来的却是执法官的无情审问。“才气无双”而一生坎坷不遇的神奇将军李广的终生,几乎全部都是在抵御匈奴奴隶主贵族南下侵扰的北方边境上度过的,他的抗击匈奴的业绩和治军风度,历来为人所传颂。
      李广善骑射,汉初,匈奴凭自己善骑射屡屡南下侵略中原,因而对于汉将,射术是其应有的重要素质。司马迁在叙其射法时,“曰‘广家世世受射’,曰‘射雕’,曰‘射虎’,曰‘射白马将,曰‘射追骑’,曰‘射石’,曰‘射裨将’、曰‘善射亦天性也’、曰‘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内,度不中不发,’末又附叙李陵之善射、教射,与篇首‘世世受射’句相应,或正或侧,或虚或实,”突显了李广“善射”之长。《李将军列传》是一部李广一生与匈奴的作战史,太史公用三个故事表现了李广超人的胆略和勇猛善战的精神。其一是追捕射雕人,突然遇敌,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他从容自若,指挥战士佯装“诱骑”,使敌人上当受骗,终于化险为夷,安全回师,表现出他的临危不惧和沉着机智。其二是受伤被俘,在押送途中,他乘敌不备,飞身夺马,且战且退,最后脱险而归。表现出他善抓时机,勇脱困境。其三是被十倍于己的左贤王军队包围,他率领全军战士浴血奋战,即使伤亡过半,仍鼓舞士气,沉着应敌,一直到援军到来,迫使敌人解围而去。表现出了他身先士卒,顽强坚定。“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饮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这些描写集中体现了老将军平易近人,惜兵如子,而又忠厚老实的品格,正因为李广平素对士兵关怀备至因而赢得了士卒们由衷的爱戴。在战斗中他冲锋陷阵,冲杀在前。或亲杀敌白马将,以削敌锐气;或亲射敌副将,以缓解危情。如此都表现了他身先士卒之风范。在带兵之道上,李广宽缓不苟。司马迁每每将其与另一将领程不识以严治军相比较,士卒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正因为李广在治军上爱兵如子,所以后来被左贤王十倍于己的军队包围时,将士才会舍生忘死和他一起浴血杀敌,虽死伤过半却仍能坚持到底。他在右北平几年,匈奴就不敢南侵一步,怕他也敬重他,在敌人眼里,他有很高的威望,“匈奴畏李广之略”,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但李广却不被汉廷重用,他的一生遭遇很不幸,处处遭到自己方面的贵戚的有意排挤,最高统治者对待他也非常冷酷无情,非但使他的将才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而且他一生身经大小七十余战,到头来得不到封侯,还要受到诬陷。悲哉!
      造成李广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其社会环境的因素。“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其“自用之兵,人所不及”。前面已谈到,李广作为一代名将,他身上所具备的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善射”。李广对自己的射技也颇为得意,对那些以射见长者,李广也欲与之一较高下,因而在得知中贵人所率数十骑为匈奴射雕者所杀后,李广立即率百余骑追赶,并亲自射杀二人,擒一人,但也因此被匈奴数千大军围困,险些全军覆没。虽凭借谋略与武艺屡次脱险,但终因军队伤亡过大,功过相抵而不得封赏。
      汉景帝时,李广参加了平定八王之乱的战争,立下战功,本可封侯,却因私受梁王印,而不得封赏。梁孝王为景帝之弟,觊觎皇位,景帝对梁王的野心是心怀不满并警惕之。梁王私受李广印,在当时是大忌,表面上看李广在梁王的土地上作战,立下战功,梁王出于公正敬重而授其印,实际上却有笼络人心之嫌。景帝因此对李广不满也是很自然的。李广急于取得功名,以至于不自觉地成为汉景帝和梁孝王兄弟之争的牺牲品。除了自身的原因外,李广的悲剧也是有其社会根源的。主要表现为:
      其一是李广一生共经历了文帝、景帝、武帝三个皇帝,见证了汉朝从贫弱到富强的发展。汉初,国家的主要精力用于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对外族侵略主要采取防御及“和亲”的策略,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汉武帝即位后,汉代的社会经济达到了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国力强盛,军事力量也强大起来,因而汉武帝一改以往的战略措施,转守为攻,主动出击。他要把匈奴彻底赶出自己所能控制的势力范围,彻底消灭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这本是李广一个极好的建功立业的机会,但却因为“虏所生得”而被“贬为庶人”,家居数岁,大好时光已被白白浪费,此时的李广已年近四十,参战的机会也不多,终因没立什么大功而被封侯。
      其二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曾约言:非有功不得侯。文景武三代除外戚和功臣之子外,因军功而封侯者大抵不出于两类:一是捕获敌方王室成员而封侯者,一是捕斩敌首达到一定规格而封侯者。前一类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后一类封赏法又呆板机械,功利性强而缺乏科学性。着重于获胜“中率”,却往往忽视对战争中变化无常的具体情况加以甄别。李广英勇善战屡次以少敌多,但只因积功未能“中率”,而不能封侯。
      其三是用人制度的不合理。卫青、霍去病是李广同时代的名将,深受汉武帝宠爱,官声显赫,然而司马迁却只为其作合传,而为地位远不及二人,一生颇不得志的李广专立一传。司马迁作传记七十篇,而凡立专传者,均给其人以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在他看来,卫霍二人之所以仕途亨通,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因为他们的外戚身份。
      当时的汉武帝不能辨正而又认真冷静地考虑李广多次参战时极不利的客观条件和极出色的主观表现,反而把这位武艺超群,胆识出众的李将军往往出师不利归之于命运不吉利,因而不让他与匈奴最高首领单于较量,惟恐得不到预想的胜利。而“以为李广老”不过是一个敷衍李广的温和遁词而已,而卫青排斥李广,则是为了任用私人。汉武帝和卫青使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立功报国的机会,把李广推向绝望,在客观上处成了李广之死。李将军神勇善战,抚爱士卒,朴实廉洁,因公舍私为千载后人缅怀。其生不得封的遭遇令千载后人叹惋。而其年逾花甲,尚请率余部居前,“先死单于”所体现出来的百折不挠、豪迈进取的精神,更使他的自刎具有慷慨悲壮的色彩,激励千载后人。
      试想老将军一生转战杀场,屡建奇功,不得封侯。偶因一战失误就不被汉法所容,纳金赎罪,才得以免死,降为贫民;那么“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最后惨遭宫刑的司马迁,他在为老将军作传时的心情就可想而之了。因而笔下有情,写下又一篇“太史公哭泣”之文,使李将军成为《史记》悲剧人物历史画廊中感人至深的一位。作者倾注了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极大的感染力。所以《李将军列传》的悲剧美应该是一种崇高美,是一种壮美,全篇的悲剧特色是相当浓烈的。

    相关热词搜索: 列传 浅谈 将军 悲剧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