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以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风格】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时间:2019-05-15 03:24:4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创作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运动对于整个欧洲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具有人文主义理念的资产阶级作家,为世界文学艺术所作出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莎士比亚以其尖锐的笔尖向世人讲述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的同时,也散发着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整个腐败社会的抨击。《哈姆莱特》作为其最高艺术成就之一,也绝不仅仅是因为这位王子复仇故事的跌宕起伏,这其中所涵盖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对当代文学依然有着难能可贵的艺术价值。
      作为莎士比亚著名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主要讲述的是一位丹麦王子复仇的经历。整个故事的大背景取材于丹麦,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封建旧势力对于人民的残害、腐败黑暗的统治以及宫廷内部险恶的人心斗争。在这场宫廷斗争篡权的过程当中,绝不仅仅是关于哈姆莱特家族的悲剧,他们所承担的是更为庞大的社会的悲剧、国家的悲剧。在克劳狄斯弑兄篡位的过程中,朝臣们非但没有挺身而出主持公道,反而趋炎附势地做起走狗。在克劳狄斯这位封建暴君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个时代资产阶级的野心所在,而一度懦弱无助的哈姆莱特也顿时感到宫廷生活堕落,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严重时刻。面对腐败的旧制度的压迫,哈姆莱特试图通过自己的反抗来获得全新的解放,但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而言,哈姆莱特的力量是渺小的、微薄的,封建制度成长下的他,骨子里还是存在一些软弱性。这一系列事情使他认识到了生活中的丑恶与黑暗,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开始幻灭了。
      当时整个欧洲的政局动荡不安,经济发展落后,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之中。《哈姆莱特》整部作品剧情叙述紧凑生动,矛盾冲突强烈,既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也以种种争权夺利的阴谋诡计影射了当时英国社会宫廷贵族之间强烈的矛盾冲突。《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成果之一,是第一部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作品,它反映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情的方方面面,于当时整个英国的现实极具典型性,可以作为其封建、腐朽、愚昧的象征和代表。
      人文主义思想中所诠释的人本精神源于古罗马文化,其中囊括了平等、自由、友爱的基督教文化特色,而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潮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以超速的发展扩散到整个欧洲地区,成为本次运动的核心思想,领导着一系列的文化运动。人文主义思想在关注人性本身的问题上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在肯定“人”这一个体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价值之后,抨击封建教会对于人性的束缚,积极倡导人性解放。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思想产物,它不仅仅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它所诠释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完全打破了封建旧思想对于人性的残害,建立了一个健康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以其强大的力量向世界传播着这个新生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于15世纪传播至英国并且得到了广泛地宣扬,莎士比亚所生活的封建旧社会也逐渐开始瓦解,宗教神学思想渐渐没落消失,人文主义思潮占据了社会统治的核心地位,整个社会都开始倡导人本主义思想的价值。莎士比亚也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哈姆莱特》,作品集中展现了封建旧势力与新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斗争,以新生力量的暂时失败来驳斥旧制度对于人性的残害与压迫,暗喻了封建旧制度对于人性的压制与腐朽的统治,大胆地进行对封建旧制度的批判,对整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起到了强烈的推动意义。
      二、人文主义创作理念的展现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人文主义思想是对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人本精神和基督教精神的结合。莎士比亚将这一思想精神以文学创作的形式融入《哈姆莱特》,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将这一思想进行更为广泛地传播与发展。哈姆莱特,他正直高尚,但处境尴尬,父王为恶叔所杀,王位被篡夺,母后和凶犯结婚,而作为王储,他理应替父报仇,但哈姆莱特耽于幻想,怯于行动,于是寻找精神出路,他装疯卖傻,韬光养晦。哈姆莱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而是我们自己:谁为自己的或别人的灾难而沉思而忧郁;谁目睹邪恶如芒在背,又身受忧郁如疽附骨;谁只有思想而无行动,越精于思想,越疏于行动,以至一点行动的力量为思想吞噬殆尽;谁眼见白昼的日照为自己胸中升起的怀疑浓雾所遮蔽,前面只剩白茫茫的一片;谁痛感宇宙无垠而个人渺小空虚,最后宁愿将自身向人世孤注一掷,谁就是真正的哈姆莱特。最使人痛惜的是奥菲利娅,她过于年轻单纯,没有任何铺垫和一点准备,就投向哈姆莱特的怀抱,后者精神错乱,用力把她从身边推开,不久死于非命。悲剧的诞生从来就不是人物能够左右的,在那样复杂阴暗的历史背景之下,健全的人格缺失很难得以存活,但是面对恶势力的压迫,一味的隐忍只能使其越发的危险,面对旧制度的压迫,唯有反抗才能获得精神上真正的自由。
      整个剧本可以用简单之极来形容,主人公哈姆雷特,父亲是国王,被叔叔害死,母亲又嫁给借机篡夺王位的叔叔,父亲的阴魂告诉他真相,他设计验证了真相,然后和叔叔斗智斗勇,最终和叔叔及母亲同归于尽。优秀小说的存在价值绝不会仅仅局限于精彩的故事情节,小说本身所展示的创作模式才是它能够经久不衰的本质原因。小说创作引用了两条故事发展线索,主要线索是哈姆莱特为父报仇,另一条线索是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复仇。间接地穿插了时代背景和人性丑恶所造成的社会现状,其中所展露出来的哲学道理也是值得我们当代社会民众所深思的问题之一,这样的创作设计十分精巧,起到互相衬托的艺术效果,也加强了小说本身的文学价值。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里创造的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式便是在故事的开端就以突发的人物命运的转折来吸引读者的兴趣,继而设置重重悬念,一路引导读者走入主人公的世界,在故事发展的紧要关头又戛然而止,插入性的叙事模式也是小说布局立体型的展示。它的内容也符合适合大众欣赏的角度,既通俗易懂,又独具魅力。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以情节取胜,他紧扣读者最为关心的线索进行创作,从中还穿插进一系列的意外情节,使得故事内容更加扑朔迷离。
      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大部分都比较聪明和多疑,他们对彼此的表现充满了怀疑和各式各样的试探。哈姆莱特利用戏剧对叔父的试探,叔父让哈姆莱特的密友对王子的试探,波洛涅斯利用奥菲莉亚对哈姆莱特的试探,等等。成人们在不断地提示外表的虚妄,如何用伪装起来的前台去探听别人的真实想法,但伴随着无处不在的试探的,是无处不在的误解。而哈姆莱特,是一个忽然懂得了成年世界的年轻人,却不肯扮演相应的角色。因此,他只能以疯子的形象出现。在父亲被害、母亲转嫁仇人的悲惨现实面前,哈姆莱特激起了深埋在内心已久的思想,反对旧制度的不平等压迫,个性解放的思想在他的内心很快地生根发芽,他从中汲取了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他的生活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从懦弱的 王子转而成为一个坚强勇猛的斗士。在人性解放理念的引导之下,哈姆莱特以自己微弱的力量向腐败的社会下达了战书;但是在那个腐朽的制度之下,哈姆莱特个性中的软弱部分也是导致他最终难以摆脱命运悲剧的主要因素之一。哈姆莱特是可悲的,在强权政治下生存的他,唯有服从才是生存下去的保障。新的思想给了他追求新生活的力量,但是在封建制度的牢笼里,他无能为力。与追求真正个性解放的新势力相比较,他的身上有太多封建落后势力的局限性和软弱性,最后终究无法摆脱命运的悲剧。他是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人物,具有较深刻的典型意义。
      流芳百世的人物形象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是作家思想情感和世界观的深层折射,而且是改良社会的思想动力。在哈姆莱特的身上,体现着“追求人的合理的社会存在”与“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严重对立和冲突,这是他走向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哈姆莱特的性格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他的悲剧命运是对整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折射着深刻的社会悲剧根源。封建意识的落后性,资本主义对于人本思想的残害,酿造出了哈姆莱特这个多重性格的悲剧人物。
      三、结语
      《哈姆莱特》的诞生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哈姆莱特也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悲剧人物,更多的时候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悲剧,人文主义与封建旧势力斗争的悲剧。哈姆莱特的存在价值也不仅仅是他是否战胜恶势力,更多的时候他代表的是先进的思想与落后的现实之间的差距。只有切实了解到现状,我们才能够制定发展的方向。他对于人和世界的看法也加深了我们对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想与精神的了解,哈姆莱特以他悲壮的死讴歌了个性的尊严,赢得了对封建的旧制度、旧思想和黑暗势力精神上的胜利,鼓舞了后世人文主义思想者的斗争和不屈的斗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也抽象地证明了哈姆莱特这一人物抽象的魅力和双杂,这一曲英雄的赞歌也将在历史的舞台上散发出更加令人着迷的色彩。
      [参考文献]
      [1]李小蓓.对真理的求索——试析哈姆雷特与哈姆雷特世界的悲剧冲突[D].苏州大学,2001.
      [2]万莹华.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读莎士比亚戏剧札记之一[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1).
      [3]杨秀琴,俞灏东.威廉·莎士比亚的故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04).
      [4]刘志荣.浅谈文艺的真实性与生活的必然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0(01).
      [5]范若恩.复仇者的肖像——哈姆莱特犹豫的跨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作者简介]
      王红梅(1974-),女,河南武陟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莎士比亚 莱特 文学创作 哈姆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