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搭建更广阔的电生理与心脏起搏发展平台】

    时间:2019-04-14 03:20: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随着“中国心脏大会2011”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落下帷幕,与会的各相关领域领军人物相继带着我国近年来在心脏病临床防治和基础研究方面的新成就,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会期只有两天,记者没有机会对一些相关专家做深入的采访。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些重要的采访被迫延迟到会议结束之后。因此,在2011年12月5日,记者才有机会围绕“搭建更广阔的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发展平台”等话题,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原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景峰教授。
      立足广东,搭建华南学科发展平台
       “我们距离北京、上海等兄弟城市取得的成绩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我们会继续努力,立足于广东,借自己的力量,坚持提高与普及结合、内容新颖有特色、形式活泼多样化,推进华南地区电生理发展水平,造福更多的心脏病患者,推广紧急床边心脏起搏的研究成果,让介入真正进入千家万户,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采访一开始,作为广东省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的主任委员,王景峰教授首先表明了自己在全面提升华南电生理发展水平方面的心愿。
       王景峰教授是个志存高远的人,这一点,业界的同行都很清楚。据记者了解,王景峰15岁时就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大学。此后一路走来,顺利地获得了中山医科大学的硕士学位、医学博士学位,现在已经是心血管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心内科主任了。
       在十多年前,我国的床边紧急心脏起搏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急性心肌梗死难题就像一个很难解答的“天问”。但王景峰教授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成功研制出了专门用于挽救急性心脏病病人的临时起搏电极与临时起搏器。这项研究成果因为争取到了“黄金十分钟”的抢救时间,因而于1998年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这项研究成果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其中最典型的一个病例就是,一位近百岁的患者身患前列腺癌、尿路感染、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因突发心脏停跳被送到了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景峰教授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迅速为他安装了临时起搏器,第二天又安装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如果按照心脏起搏器的常规使用流程,这位超高龄患者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然而,王景峰教授却又是个谦逊低调的人,当记者提到这些病例时,他摆摆手,把话题又转移到了他的研究领域内,和记者谈起了电生理学。
       说起电生理学,记者很自然地提到了心律失常这个普通人最关心的话题。据记者了解,如今,我国关于心律失常的研究,已经进步入了一个新时代,心律失常不再仅仅只是一个电生理学领域的学科问题,纯粹的电生理学技术也已经远远不能胜任复杂的心律失常电生理学现象的探索,而各地对心律失常领域的研究与探索,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果然,王景峰教授随即谈到了广东地区在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
       王景峰教授说:“随着全社会心脏性猝死和心律失常发病率的升高,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进展十分缓慢。近年来,全球在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方面的发展却日益迅速。目前,我国起搏器、体内除颤器等抗心律失常植入装置和室性心律失常与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的年增长量为15%~30%,植入量和技术在亚太地区已处于领先位置。而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同时,在全省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广东省在心脏起搏与电生理领域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复杂心律失常包括房颤的射频消融技术与数量位居国内前列,在国内也有着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然后,王景峰教授介绍说,近年来,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启动了“健康心跳,健康心”心律失常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将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相关知识普及到基层、社区;此外,他们还将于2012年开展一些学术活动,如“广东省心律失常介入沙龙”等,计划每季度一次,主要以病例讨论的形式分享心律失常治疗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为省内的心血管医生提供另一个交流和提高的平台,并希望借助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年会这个平台,加强与国内乃至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今后进行一些多中心、大规模的循证医学研究,尤其是以中国人群为基础的循证医学研究,为学科的发展贡献一些力量。
       谈到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年会,记者笑着说:“今天是12月5日,距离广东省医学会第二次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学术会议的召开正好整整一年。”
       王景峰教授显然明白,这正是记者选择今天来采访他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那次会议就是由他来主持的,所以,他笑着对记者说:“ 这个区域性的学术会议,意在立足广东,逐渐辐射华南,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给省内外心血管医生提供一个沟通、学习、交流的平台。当然,这个会议的总体目标是传播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交流新的学科进展,讨论临床实践问题;主要面向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内科医师,尤其是心血管内科医师;因此,当时在会议的议程设置上,我们安排有高血压与冠心病、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心脏功能检查三大板块;内容形式多样,包括理论讲授、热点争鸣、病例讨论,还有心电图知识大赛,鼓励学员参与和互动。为此,我们邀请到了王方正教授、张澍教授、黄从新教授、霍勇教授、曹克将教授、黄德嘉教授、华伟教授等多位知名专家。各位专家在这次大会上共同交流了心血管病防治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介绍了国内外心血管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就心血管领域的众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经验交流。我们就是要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内容新颖有特色、形式活泼多样化,以争取把会议办成华南地区心血管领域的一个精品会议,搭建一个更广阔的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发展平台。”
      双管齐下,注重有效方法与前沿研究
       网络时代让一切都变得更加透明。通过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官方网站,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查阅到王景峰教授的出诊时间。尽管临床、教学、科研已经占用了他的大量精力,但王景峰教授多年来依旧保持每周至少出诊两次。一般来说,他每次出诊时间是半天,限定的号是三十来个,但因为有很多病人都是从几百里、几千里之外远道而来的,王景峰教授总是尽量为患者考虑,一再加号,一上午看50多个患者是常有的事儿——说一上午其实并不准确,因为从患者在网上的留言可以看出,等他送走当天的最后一个患者,往往已经是下午了。
       一般而言,医学专家过的日子应该是很没有规律的,因为他们长年累月地周旋于病房、手术室、门诊、教室、实验室、会议室之间,陀螺一样地旋转着,最常听他们说的话就是一个字:“忙!”王景峰教授虽然同样繁忙,但他却总能把自己面临的一切问题都处理得井井有条。这一点,从他坚持有效的治疗方法与前沿的科学研究“两手抓”方面,就可见一斑。
       据记者了解,随着心脏器械治疗相关指南的公布,心室再同步化治疗(CRT)心力衰竭已是慢性心衰患者治疗的有效方法,而王景峰教授则率先在广东省开展了心力衰竭的再同步化治疗,并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中国心力衰竭再同步化治疗指南的制定。于是,记者就制定这个指南的意义及其给临床工作带来的影响,进一步采访了王景峰教授。
       王景峰教授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因其高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而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CHF在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有许多患者疗效不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近年出现的CHF非药物治疗方法。它通过纠正心脏活动非同步,在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尤其能显著降低死亡率。目前CRT是心脏活动非同步的CHF患者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被各国心脏病学组织推荐为I类适应症。我国曾于2006年制定了中国第一个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南,这为我国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对推广和普及我国的心力衰竭器械治疗具有重要作用。这几年来,CRT领域又有一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发表,丰富了该领域的内容,拓展了其适应症,对推动我国CRT领域的发展,尤其是规范适应证选择、手术操作,和术后随访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ESC更新指南还强调,器械治疗有助于‘预防心衰进展’,这是指南首次提出可用器械治疗预防心衰。”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在华南地区疾病防治及诊疗事业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记者了解,这家医院作为牵头单位,承担着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人ESC源性起搏细胞纯化、鉴定及功能研究》,因此,记者就这项课题的重要意义和目前的进展情况采访了王景峰教授。
       “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及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在体内植入心脏起搏器无疑是目前唯一的选择,也是目前保障他们生命安全的最重要的治疗方法。起搏器就像是一个人造‘司令部’,指挥心脏有节奏地跳动。不过目前普遍使用的起搏器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电磁干扰或是机械故障、电池耗竭、促心律失常、促进心衰或房颤发生或进展,甚至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障碍等问题。对此,未来有望开发出‘长’在心脏上的‘生物起搏器’,它能够再造心脏窦房结细胞,回复正常的房室传导,这样可能就不会再有以上这些问题了。干细胞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也被认为是许多重大疾病的希望。我们这项研究,期望通过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起搏细胞,代替功能退化的窦房结或者房室结,恢复患者正常的心脏电活动。当然,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运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必定会遇到一些挫折和阻力,但这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心脏保健,“茶博士”的谆谆忠告
       前面提到:王景峰教授总是把自己面临的一切问题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既然是“一切”,就不仅仅只包括工作,还包括生活。
       以往,人们常常会在各种媒体上看到或听到一些专家说,他们全身心忙于工作,以至于忽视了家人。当人们对这样的人表示敬仰的时候,王景峰教授却表示,“这并不可取”。记者通过王景峰教授的同事了解到,他不仅能把工作干得很出色,也能完美地兼顾到自己的家庭:每个月,他都会定期亲自下厨,给家人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每年,他至少会带着家人出游一次;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女儿初中毕业住校读高中之前,他无论多忙,只要没有到外地出差,就一定要亲自送女儿上学,而且绝不影响工作!
       幸福温馨的家庭,往往是一些有所建树的人其前进动力的最重要依托。但王景峰教授对家人的关爱却并不是他保持旺盛精力的唯一法宝。在同事和朋友眼中,这个平均每周要做10台心脏手术、要面对100多个病人、要开数十次大会小会的“工作狂”,无论何时都能够神采奕奕、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之所以能够如此,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了另外一个原因,用王景峰教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学会调节生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而他的这个“最佳生活调味剂”,居然是茶叶。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王景峰教授不仅仅是一名心脏起搏专家,还是一名“茶博士”。在他的休息室里,一年四季都不会缺少茶叶,那都是他利用出差的机会从全国各地带回来的。他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每次做完一台大手术,他都会静静地坐下,很细心地泡上一杯绿茶。在茶香中,他的思想和身体同时进入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有了这个过程,他整个身心就像被洗涤了一番,焕然一新;又像是被重新充电了一般,动力十足。
       “喝茶有一定的降脂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胆固醇;长期喝茶还可以减肥,尤其是绿茶,对身体很好,喝绿茶也是非常好的习惯。对我而言,这是一种休息方式,也是一种养生方式。”王景峰教授笑着再次将话题拉回到了他的研究领域,“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对身体不利,首当其冲的,就是会让心脏受伤。”
       由此谈开来,王景峰教授继续解释说:“从遗传角度来看,心脏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遗传性心脏病,比如心率失常等,年纪轻轻就容易猝死;而另一种,像高血压心脏病等,虽然属于非遗传性心脏病,但遗传仍是重要因素。”他详细解释说,比如说,一对父母,如果有一人患了高血压,那么孩子患高血压的可能性则会是常人的两到四倍;如果父母双方都有高血压的话,他们的孩子患病几率则会增加到六至八倍。
       解释完这些常识后王景峰教授表示:“如果一个人承受了太过繁忙、而且高压紧张的工作,则会不断刺人的激交感神经。交感系统呢,它会导致人兴奋,副交感神经却会导致心跳缓慢。如果两者平衡,则最好;但是如果一个人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交感神经太过兴奋,那就会导致心脏负担过大。要是长此以往的话,心脏可能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我们预防心脏病,就应该保证每天有一个充足、规律的休息和睡眠等生活习惯,这对心脏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避免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因为人如果长期处于过劳状态,就很容易诱发心脏病。所以,心态平和、遇事不过激,就能有效抵御心脏病突发。除此之外,日常的饮食习惯也很重要,比如说清淡饮食、多吃果蔬、忌过咸或者过甜等等,有节制地摄入动物内脏等等,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都对保护心脏健康很有裨益!”
       接着,王景峰教授谈到了心脏保健的另一个特殊群体——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他说:“有心脏病家族史属于心脏病的高危人群,如果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则更需要特别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如这类人群出现反复发作的心痛、心闷、心慌,或是忽然感觉很疲劳,就应该警惕心脏病发生的可能了。出现这些问题后,最好能及时到医院进行心脏病的排查和干预,以防患于未然。”说完这番话后,王景峰教授又提及了另一个特殊的群体——中老年男性、以及绝经期后的女性。“这两类人如出现以上征兆,也建议立即进行相关的专科检查,因为此两类人群也属于心脏病猝死高发人群……”此外,王景峰教授特别指出:“还有抽烟,烟民、尤其是烟龄较长的烟民,也在心脏病的高危人群之列。这类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最好都能够把烟戒掉……”
       采访进行到这时,气氛显得很轻松。除了一名医者的精湛的大医仁术,记者从王景峰教授身上,还看到了从我做起、推而广之,让更多的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良好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的大医仁心。但无论是大医仁术还是大医仁心,王景峰教授正一步一步在努力实践的,都是他最初的愿望:立足广东,搭建更广阔的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发展平台,佑护更多民众的健康,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专家简介
       王景峰,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1983年7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医疗系,1990年6月获中山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6月获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及欧洲各国参加学术交流。2004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从事介入心脏病学的博士后研究。系广东省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起搏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CRT工作组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工作组成员,广东省介入心脏病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律失常学组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并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特邀审稿人。在我国率先开展紧急床边心脏起搏的研究,成功研制出临时起搏电极以及临时起搏器/起搏分析仪,该技术已向多个省市医院普及推广,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较早在华南地区开展人工心脏起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承担了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十五”攻关分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分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及广州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级研究项目。

    相关热词搜索: 起搏 搭建 广阔 生理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