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历史考不好的原因 “历史原因”知多少?

    时间:2019-03-19 03:26:4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历史学科中的因果关系问题不仅是历史学家们热衷探究的问题,也是历史学科高考中常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最让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感到“纠结”的一个问题。作者根据多年历史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就历史因果关系类试题的解题途径与方法予以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给同学们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多视角解构“历史原因”
      1.宏观方面的历史背景
      宏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现象之所以会发生往往是由诸多因素所促成的,因此,对宏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必须在广度与深度上进行综合性分析。具体结构如下:
      上述所有纬度分析结构中,社会结构纬度又是最基本的分析纬度,因此,任何关于历史背景的分析,都可以从社会结构角度进行剖析。比如:
      历史的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现实的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国际的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
      但是,在社会结构纬度内部又要注意更进一步加以区分,具体包括:
      但在目前历史考试中,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综合性背景分析试题比较少见,一般选取某个角度来考察某个方面的因素,如果考察某一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背景,在题型上一般以材料问答题或材料解析题为主。
      【典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革命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从而形成全国革命高潮。
      ――1936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毛泽东、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深入土地革命,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其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条道路行不通?
      【解析】此题考查的内容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材料中有关题目内容的信息是两条道路,要求考生能够从材料中提取城市道路与农村道路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理解、批判与论证。后两个小问涉及历史原因与背景的分析。“其依据是什么?”要求考生答出历史主体的主观依据,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所谓的“无产阶级斗争是决定革命胜负的力量”;其二,革命的成功取决于中心城市对全国的影响。“为什么说这条道路行不通?”要求考生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背景,由此得出中国革命必须走与俄国不同的道路,并指出错误的实质。思考问题的具体切入点应包括: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宏观描述)。②政治上,在大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结合后,中心城市里的反动势力的力量十分强大,也十分凶残(政治上的差异性)。③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也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决定的阶级力量差异性)。
      【参考答案】①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②其依据是认为无产阶级斗争是决定革命胜负的力量。③行不通是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又不具备西方合法罢工的条件,工人阶级力量也不强大,缺乏武装实力,所以在城市靠罢工与起义等方式夺取政权不合中国国情,根本行不通。其实质在于照搬苏俄革命经验,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2.中观方面的历史条件
      对于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而言,历史条件与历史背景相比较,历史条件是促进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发生的较为直接的因素,但具备历史条件,不一定就能导致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发生,尚需要触发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发生的诱因。从根本上讲,历史条件属于历史背景范畴,人们在平常甚至并不加以细分。与历史背景不同的是,历史条件主要表现为促使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产生的有利性因素,具体讲就是促使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所具备的各种可能性,意味着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时机已经成熟。归纳起来,构成历史条件的内容包括促成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发生所应该具备的历史主体(人的因素)、物质条件(包括技术等)、思想动员等因素是否成熟。在考试中,关于历史条件类试题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题,但材料解析题是常考的一种题型。下面以一道关于五四运动的材料解析题为例加以剖析。
      【典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查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所说。
      ――摘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条陈》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命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提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血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致舆论大放异彩,学潮迷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摘自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根据以上材料,谈一谈你认为五四运动为何会成为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
      【解析】此道试题能否准确作答取决于学生是否对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条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材料一,北洋军阀认识到十月革命及其传播到中国的学说对五四运动影响,但因其立场问题,对学生运动加以污蔑;材料二,孙中山对于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仅停留在舆论界的影响,根源于其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因此,两者都没能对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完整的认识。试题的设问不仅要从背景角度论证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还要指出五四运动何以演变成为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因此,就不得不从五四运动的历史条件角度加以分析。从历史主体角度分析,知识分子起引导推动作用,受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青年学生成为先锋力量,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成为主力军,各地军阀之间以及列强与军阀之间的矛盾使之无法形成镇压联盟;从思想动员角度而言,自辛亥革命至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不满现实政治的黑暗与列强的侵略。答题的逻辑应该是:①指出反动政府与孙中山的观点。②加以评点,解释为什么反动政府和孙中山会有这样的看法。③完整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北洋军阀政府诬蔑五四运动,将其视作受十月革命影响下的反政府的行动。孙中山支持赞扬学生运动,但是受到阶级局限性,认为五四运动是受舆论界影响而起,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②五四运动的爆发从根本上看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是直接诱因,十月革命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青年学生率先发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才使五四运动成为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
      3.微观的历史原因与目的
      我们一般所说的历史原因是对影响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的分析,因此,要微观得多,但也更加复杂,需要加以区分与细化,在历史试题中包括各种题型,特别是选择题,经常通过不同选项要求考生对不同原因加以区分,因此,下面举例一般以选择题为主。
      (1)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
      从历史原因的广度而言,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历史主体自身因素特别是思想意识方面通称为主观原因,具体包括历史主体的目的、动机、决策、意愿、思想、理论、政策、方针、路线、经验等历史原因。而历史主体以外的因素则称之为客观因素,且突出表现在主观意识之外,具体表现为自然、社会环境、政治与经济状况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因素。
      内因是指历史主体自身发展方面的因素,而外因则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发展起作用的环境因素。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例,其主观因素为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启蒙思想的形成,内因不仅包括上述因素,还包括当时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与种植园主力量的壮大;外因主要指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经济掠夺与政治压迫。在历史试题中,各种题型都可以考察影响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发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内外因。
      【典例】下面中共领导人的谈话内容中,反映出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的是()
      A.“目前,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重点是土地革命”
      B.“此后我们的人力务全用在民众方面,万勿参加政府工作”
      C.“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而兼跨固有的党籍,是想对国民革命和国民党有所贡献”
      D.“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条件下,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的并不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该题考察历史事件的主观原因,四个选项都属于反映历史主体主观意识的政策方针,但就其对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产生影响的因素而言是B项,即由于该项政策,而放弃了对国民革命的领导权。
      (2)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从影响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深度而言,有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直接引发历史事件发生的触发因素,具有偶然性;主要原因是引发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众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而根本原因是指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发生具有决定性且影响全局的的因素,具有必然性,类似于历史发展趋势、历史客观规律以及主观需要等。三者之间有着层次深度的区分,但往往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又相互联系。
      比如五四运动爆发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而主要原因则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因素,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的影响等等。而根本原因则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与帝国主义侵略引发的社会矛盾。
      【典例】某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B.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C.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解析】该题考察在明清之际出现工商皆本思想的根本原因,决定一种新思想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存在发生变革,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而言,出现工商皆本思想正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上的反映。故选D项。
      (3)目的与动机。
      历史目的属于历史主体的主观意愿或动机,但具体又可以分为直接的、主要的和根本目的,是历史研究者对历史主体动机的一种判断,三者之间存在着程度的区分,对历史发展有着不同影响。其表现方式一般为历史主体的措施、政策。比如洋务运动直接动机在于解决当时内外交困的社会矛盾,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典例】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主要目的。在四个选项中,除D项外都是宋太祖建立禁军的目的。哪一个目的更为主要一些呢?这就要分析A、B、C三个史实哪一个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即哪一个更有利于巩固宋太祖的统治。如果没有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太祖的地位就会失去保障,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陈桥兵变”。如果这样,消灭其他割据政权和防御辽兵进攻对宋太祖来说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故而正确答案为A项。
      二、实例玩转“因”与“果”
      1.民国初年两次帝制复辟均失败的原因是()
      A.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B.孙中山反对复辟帝制
      C.北洋军阀内部矛盾
      D.全国人民激烈的反对
      2.材料一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材料二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三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加了35倍多。
      (1)请你说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哪些?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2)如果材料二的叙述是真的,那么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1.C属于内因,北洋军阀内部虽有矛盾,但不构成失败主要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从帝制复辟事件来看,资产阶级力量尚未壮大到对社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孙中山对两次帝制复辟加以阻止,但影响有限;全国人民激烈反对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复辟帝制不得人心,因此具有决定性因素。故选择D,此题题干没有对原因类型作出区分,因此,解题时要对不同原因作出区分。
      2.本题围绕俄国农奴制改革而组织材料,通过对俄国当时社会现象的描述,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俄国社会变化的原因。具体参考答案如下:
      (1)反映了19世纪中叶农奴的悲惨生活和俄国工业发展的落后;落后的农奴制的阻碍。
      (2)原因:废除农奴制后,农民在获得自由的同时,还获得了一份地。
      (3)俄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原因: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而且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沙皇政府制定了一些促进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政策;沙皇政府还进一步加紧对外侵略活动,为工业资产阶级抢占市场,掠夺原料。
      

    相关热词搜索: 知多少 原因 历史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