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引导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19-06-01 03:18: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这充分说明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是支持和推动学生认识活动的巨大动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先天有之,而要靠后天的引导、激发。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靠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蕴涵在情境之中,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教版课标教材十分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情境创设。因此,教师应依据教材特点,用好、用活教材中提供的情境,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并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统计”知识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投球”比赛,每位组员投一次,并推选一名同学在黑板上进行统计。在游戏的过程中,人人参与,情绪高涨。比赛结束后,学生整理小组统计投球数字,从中体验到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之后学生根据统计结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简单的统计方法。
      又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创设如下情境:教师在讲台上放着5个水果(每种1个),让6个学生上来每人拿走1个自己喜欢的水果,前5个学生很快地拿走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第6个学生却为难了,不知所措。然后教师让学生把水果重新放回盘子里,再叫6个学生按上述方法再做一遍,结果相同。此时,教师明知故问:“你为什么没有拿到水果?”学生回答:“水果没有了。”教师接着追问:“那么,没有了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正是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教学,加深了学生对“0”的理解,知道了“一个都没有,就用0来表示”,牢记并掌握了0比1小,1比0大的相对大小关系。
      2 巧妙导人,激发兴趣
      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导入,从教学一开始就像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可以是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悬念导入、提示矛盾导入等等。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上课就问:“过去总是老师考你们,今天咱们倒过来让你们考考老师好吗?”同学们很高兴得说:“好!”“可以任选一个自然数,老师立即可以告诉你,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于是,同学们说出不同的自然数,老师随即填在能被3整除和不能被3整除的两个集合内,学生感到惊奇,为什么老师本领这么大呢?由此,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本领的浓厚兴趣。
      又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节导入时是这样设计的。“你今年多大了?过了几次生日?”接着又问:“小红的妈妈今年36岁了,只过了9次生日,这是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可能忘记了,有的说过去生活条件差,过不起生日……当学生急于求知之际,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指导学法,是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策略,从而使学生有能力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大多在“引、辅、放”过程中完成的,即教方法时“引”,巩固方法时“辅”,运用方法时“放”,达到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一年级“9加几”教学为例,教材共安排4道例。例1教学时以引为主,通过教师实物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复述操作过程,标出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凑十”的直观表象,初步理解“凑十”的方法与过程:例2、例3教学则以辅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摆边算,通过操作来巩固“凑十”的方法与过程,加深理解。教师主要矫正学生的操作、思维出现的错误;例4的教学则以放为主,让学生脱离直观、运用所学方法,边想边算,独立说出结果,掌握“凑十”的方法与过程,参与了知识形成过程。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学习方法得到了指导。
      三、提供广阔空间,使“参与”有机会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学生通过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有意识地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实验操作等机会。把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能自学掌握的,决不安排学生合作完成,能让学生合作完成的,教师决不讲解。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推导圆的面积是个难点,学生第一次接触曲面面积的公式推导,难度较大。
      每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自己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议一议,看能不能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操作了3分钟左右仍毫无进展。然后教师稍作提示:把圆沿半径十六等分,然后沿半径剪开,再拼一拼,试试看!不一会儿,有的同学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有的拼成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有的还拼成了近似的三角形、近以的梯形等(如下图)。
      
      第二步,再想一想,拼成的仅仅是近以的、不是规则的,那么算出的圆的面积也是怎样的?(近似的,不是准确的),猜猜看能拼成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老师这时出示CAI课件:
      1 请看大屏幕,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2 继续看大屏幕,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 继续观察,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通过三次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样设计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圆是能拼成标准的平行四边形的,并渗透了极限思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圆周长、半径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步:探究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按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形状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反馈,矫正。
      第四步:课外延伸。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按拼成的三角形、梯形的形状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再利用自习时间进行订正、讲解。
      四、及时反馈矫正,使“参与”有效果
      教与学的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从师生两个角度来看,教师及时把学生参与学习的结果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而教师则可以从学生反馈中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并通过及时的矫正,优化学生参与程序。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参与中获得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反馈的形式多种多样,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同桌学生相互检查、矫正;较难的内容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矫正;像思考题、拓展题 等特别难的知识必须组织全班矫正;老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巡视收集信息,然后矫正;可以个别矫正,也可以集体矫正。教师对掌握的信息,及时加以分析、处理,使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及时纠正。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五、讲究评价策略,使“参与”有信心
      适当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满怀信心地参与学习的保证。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参与的评价要有导向性、激励性、诊断性。要坚持鼓励原则,不随意挫伤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既要评价成功,又要评价失败;既要评价他们参与的结果,又要评价他们参与的过程。对于学生好的思维方法与过程要及时肯定,给予表扬;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积极引导,通过学生间的互补,达到自我矫正。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语言激励、赞许的目光、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奖励小物品等等。通过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情绪高涨、热血沸腾,就达到了目的。
      六、培养良好习惯,使“参与”能持久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自觉参与的前提。良好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的过程,并且要不断强化。习惯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学具的摆放、举手的姿势、动作的快慢、答问的声音都应该有明确的要求。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向正确性、灵活性、发散性方向发展。教学生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要鼓励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当学生的的答案与教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相反的意见时,应该不轻易否定,要充分发扬民主,并能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中的合理部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交流、讨论,这样才能让学生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才能保持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习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积极合作,优势互补,促进发展。四是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古今教育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能认真倾听,才能积极有效参与教学活动,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作者:湖北省保康县两峪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刘晓林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