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读书会之《呼兰河传》生命在荒凉里开花: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19-05-31 03:29:2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
      这段诗意的文字来自于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形似散文的小说,是一本像回忆录又不完全是回忆录的文字,读来有种迟缓厚重的温暖。不过,萧红的才识让它远在柔美感伤的诗意之外,又有了一种更为绵长悠久的荒凉,悲凉到骨子里,心却又是温热的。悲悲喜喜重叠反复,如同一朵开在墙头的红花,荒凉寂寞间,才见生命的本质。
      
      作者掠影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主要作品有中长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和《呼兰河传》,散文《失眠之夜》《在东京》等。《呼兰河传》是萧红独特写作风格的代表作,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既定格局,用情感的流动代替了情节,从而串联起每个细腻的章节。这篇小说语言优美,视角纯真,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那美丽的叙述默默演绎着委婉动人却潜藏荒凉的画面,一幅幅,一卷卷,正生动地朝我们的灵魂摊开。
      
      阅读标签
      读了《呼兰河传》你会发现,农民不是那个你以为的脸上全是深浅不等的皱纹、说话带有浓重口音的形象,在萧红笔下,农民不是最正面的,也不是最麻木不仁的,而是最立体的——是会爱、会恨、会思考、会迷茫的活生生的人。
      尽管萧红一再说,“在农村,一根黄瓜一头猪的命都比人的命重要”“只有物质可以满足他们,人们不需要灵魂”,但她心里却有着无限的悲悯,因为那些人,那些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是荒凉的,就像无处呐喊却仍然忍受着漫漫荒野的烈风,他们虽在物质和灵魂上过于贫乏,甚至不敢流露内心对温暖和爱的期盼,但他们接近大地。在这些荒凉的生死之外,生命本身便包含了某种无法言说的无奈、悲苦和怜悯。
      
      推荐理由
      1.童年的视角
      在《呼兰河传》中,写得最细腻也最感人的,莫过于“我”和祖父一起相伴的童年时光。祖父有个美丽的后花园,后花园里爬满了黄瓜藤、喇叭花还有倭瓜,白蝴蝶经常飞来,有时停在玉米的叶片上,半天也不动。“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浇水、摘花,不用枕头和席子,只把草帽遮在脸上就可以睡了。这是充满爱的回忆,它对于一生历尽坎坷的萧红而言是难得的,至少,在写作这本书时,她又重温了一遍生命里最快乐的时光。整本书好像是一个小女孩用纯净的心在体会这个世界,同时也是一个饱经磨难与寂寞的才女在回忆童年。天真中夹着伤感,感性中掺入了人生的经验。
      2.诗化的语言
      诗化的语言在《呼兰河传》中常常变身为跳跃的短句,和作者内心里真挚的情感相似。她写呼兰河的莲花灯,“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她写祖父的后花园,尤其是书中的结尾,读来令人恻然:“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精彩回眸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若不是把全身的力量跳尽了,祖父怕我累了想招呼住我,那是不可能的,反而他越招呼,我越不听话。
      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休息好了又是跑。
      樱桃树,明是没有结樱桃,就偏跑到树上去找樱桃。李子树是半死的样子了,本不结李子的,就偏去找李子。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地喊,在问着祖父:
      “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
      祖父老远地回答着:
      “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
      再问:
      “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
      祖父说:
      “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
      ……
      有一个歪鼻瞪眼的名叫“铁子”的孩子。他整天手里拿着一柄铁锹,在一个长槽子里边往下切着,切些个什么呢?初到这屋子里来的人是看不清的,因为热气腾腾的这屋里不知都在做些个什么。细一看,才能看出来他切的是马铃薯。槽子里都是马铃薯。
      这草房是租给一家开粉房的。漏粉的人都是些粗人,没有好鞋袜,没有好行李,一个一个的和小猪差不多,住在这房子里边是很相当的,好房子让他们一住也怕是住坏了。何况每一下雨还有蘑菇吃。
      这粉房里的人吃蘑菇,总是蘑菇和粉配在一道,蘑菇炒粉,蘑菇炖粉,蘑菇煮粉。没有汤的叫做“炒”,有汤的叫做“煮”,汤少一点的叫做“炖”。
      他们做好了,常常还端着一大碗来送给祖父。等那歪鼻瞪眼的孩子一走了,祖父就说:“这吃不得,若吃到有毒的就吃死了。”
      但那粉房里的人,从来没吃死过,天天里边唱着歌,漏着粉。
      粉房的门前搭了几丈高的架子,亮晶晶的白粉,好像瀑布似的挂在上边。
      他们一边挂着粉,也是一边唱着的。等粉条晒干了,他们一边收着粉,也是一边地唱着。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心灵之声
      萧红的文字堪称细腻,也是动人的。她的那篇《回忆鲁迅先生》,文章不长,但往往就在那三两笔勾画间得了神韵。“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多么生动,这就是萧红文字的独特魅力所在。
      在上面的选段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祖父和“我”的谈话,静悄悄的后花园,奔跑,笑意,一切都是那么纯真。然而在后花园以外,那个名叫呼兰河的地方,镇子上的其他人却并没有像祖父一样给“我”的童年留下温暖的记忆。萧红像一个诗人,她给我们描绘画卷,但也抱着悲悯的诗人的心,站在画卷的那端,微微惆怅。
      
      名家评说
      1. 萧红出生时,呼兰河水是清的。月亮喜欢把垂下的长发,轻轻浸在河里,洗濯它一路走来惹上的尘埃。于是我们在萧红的作品中,看到了呼兰河上摇曳的月光。那样的月光即使沉重,也带着股芬芳之气。萧红在香港辞世时,呼兰河水仍是清的。由于被日军占领,香港市面上骨灰盒紧缺,端木蕻良不得不去一家古玩店,买了一对素雅的花瓶,替代骨灰盒。这个无奈之举,在我看来是冥冥之中萧红的暗中诉求。因为萧红是一朵盛开了半世的玫瑰,她的灵骨是花泥,回归花瓶,适得其所……婚姻于别人是甜蜜和幸福,可对萧红来说,却总是痛苦和悲凉。难怪她的作品,总有一缕摆不脱的忧伤。
       ——迟子建 《落落萧红为哪般》
      2. 姐姐小时最喜欢我家房后的菜园,它虽不大,菜的种类却很多,晶莹闪光的紫茄子,足有一尺多长;粉红、金红交相辉映的西红柿,远远望去像一丛丛盛开的鲜花;攀藤而上结出硕大果实的大南瓜,像一个个大灯笼……其中最吸引姐姐的是那片用秫秸搭成屋顶形的三角架,被绿盈盈的瓜叶和瓜秧罩满的黄瓜地了。一条条像翡翠般碧绿的黄瓜吊在上面,那周身长刺,一朵小黄花还顶在头尖的青翠欲滴的嫩黄瓜,给少年时代的姐姐带来了许多乐趣,姐姐很喜欢藏在黄瓜架下。记得有一次有二伯到园里来干活,把她领来了,临走时就找不见她,喊她,也不答应。后来发现她在黄瓜架下睡着了。
      ——张秀琢 《重读回忆姐姐萧红》

    相关热词搜索: 读书会 荒凉 开花 生命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