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科尔沁民歌鄂维亮 [鄂南民歌的生存形态、传播现状与发展路径]

    时间:2019-05-25 03:28:0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在详细描述了鄂南民歌的生存形态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的经典理论,进一步阐述了鄂南民歌的传播现状,指出其存在传播主客体萎缩、传播媒介单一薄弱、传播效果有限的基本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鄂南民歌;生存形态;传播现状;发展路径
      
      鄂南民歌自具特色,然而在当前经济环境和传播环境都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其生存形态和传播现状无疑都受到了重大影响,尤其是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的诞生和冲击,对以口头传播为主的民歌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势必形成无法抗拒和逃避的挑战。在以上背景下,鄂南民歌如何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如何在新环境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些无疑都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鄂南民歌的生存形态
      对民歌生存形态的描述和研究,是各个国家和地域民歌研究的基本范畴和要求,鄂南民歌也是如此。鄂南民歌经过了漫长的传承和发展过程,是咸宁地方文化积淀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鄂南民歌的文化类型也在悄然地发生改变。根据杨民康教授在其《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一书中的观点,按照文化变异和衍生关系可以排列出三个相对而言的文化衍生层次类型:原生、次生和再生。[1]考察鄂南民歌的实际发展情况,借助以上划分,我们把鄂南民歌的生存形态做如下描述:
      其一是鄂南民歌的原生态。什么是原生态?仁智之间,莫衷一是,笔者比较赞同中国音乐学家樊祖荫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所谓原生态民歌,即是指在人们社会文化生活中自然生存的民歌。包括民歌原来的歌唱场合,民歌的词曲,歌唱主体,歌唱语言,歌唱的方式方法、表现形式与伴奏形式等”。[2]鄂南民歌的原生态,就是指那些未经任何加工改造,在日常劳动、生活和社会习俗中作为当地的一种生活方式的生存形态。如在劳作耕种中用于协调用力和催工的号子、硪歌、挖山鼓和栽田歌,婚嫁过程中的哭嫁歌、铺床谣和撒帐歌,喜庆佳节时唱的灯歌,以及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情歌和儿歌等。
      其二是鄂南民歌的次生形态。所谓次生形态,主要是针对生存环境而言,对此,伍国栋先生认为,“旅游景区环境”、“舞台传媒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等都应当纳入“次生态环境”传承范畴。[3]就鄂南民歌而言,其次生形态就是指那些未做加工改造或者稍作改变,但是其生存环境已经脱离了原来“土生土长”的地方,走向街头广场、旅游景区、传媒舞台等环境的生存形态。具体而言,夏秋夜晚自发聚集在街头广场的居民以休闲和娱乐为目的演唱的鄂南民歌;2009年以来一年一度的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上咸宁市市政府推出的鄂南地方民歌和舞蹈表演,以及咸宁市下属各县市举办的民歌比赛,这些民歌或由民间歌手演唱或由专业的文艺演员表演,其歌唱场合和主体都与原生态不一样了。
      其三是鄂南民歌的再生形态。所谓再生形态,是指由专业的音乐人根据鄂南传统民歌进行创作,并由专业的歌唱演员演唱的生存形态。与原生态相比,可以说是新旧之间的关系,因为再生形态基本脱离了原生态的要素。鄂南民歌中,那些为了宣传城市特色文化而请专业作词人和作曲人创作并交由专业的歌唱演员演唱的新民歌就属于再生形态,如许多市民熟悉的《温泉河》、《江南桂花香》、《家住牌州湾》、《大道通山》等;另外还有一些由专业的音乐人和文化名人作词作曲,但未必请专业的歌唱演员演唱的鄂南新民歌,如由乐鹏程收录在其主编的《通山民间歌曲》中的歌唱以通山为代表的鄂南地方文化的19首民歌就属于此类。
      鄂南民歌的传播现状
      选择以传播学的研究取向观照鄂南民歌的现状,是基于其首先是作为一种以口头传播为主的艺术形式。鄂南民歌的传唱本身就是信息的流动,其过程完全具备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学上经典的“拉斯韦尔模式”[4],告诉我们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所应该具备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客体以及传播效果五大要素。描述鄂南民歌的传播现状,可以参考上述模式并结合实际进行。
      首先,鄂南原生态民歌传播主客体的萎缩。鄂南农村的民众就是鄂南原生态民歌的传播主体和客体,其萎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传播主客体数量的大大减少。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方式的巨大改变使得民众的生活方式也在急剧变化,人们早已适应大众传媒带来的娱乐和休闲,不仅年轻一代对民歌非常淡漠,就是老年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对民歌也在慢慢淡忘。其二是传播主体质量的下降。考察中据老人回忆,民间有很多优秀的歌手,他们不仅歌唱得好,而且一肚子歌文滚瓜烂熟,甚至能够应景对唱,出口成歌,他们是民歌的行家里手。
      其次,鄂南民歌传播媒介单一薄弱。考察发现,鄂南民歌主要依靠两种方式传播:第一是口头即语言传播,这曾是鄂南民歌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不管是歌唱还是传授,都是“口口相传”。第二是文本传播。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上世纪80年代初,咸宁地区就开始了民间文学集成工作,这其中就包括收录、整理和出版鄂南民歌,直到近年,先后编辑出版了《湖北省民间歌曲集成 咸宁地区分卷》(1984年)、《咸宁地区歌谣集》(1990年)、《通山民间歌曲》(2008年)等文献,在鄂南民歌的保存、传播和研究上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综合考量这两种传播媒介,仍觉薄弱。一个是自然传播,一个属于技术传播,前者有先天性的优势无可厚非,然而力量大有式微的倾向;后者是后天的弥补,但力度不够,因为孤立的文本毕竟与鲜活的传唱相差甚远,因此,这两种媒介在传播上无法真正形成合力,势必影响传播效果。
      最后,鄂南民歌的传播效果有限。笔者曾在《鄂南民歌的传播功能》一文中分劳动激励、婚恋表达、知识传承、节庆娱乐、礼仪展演等五个方面介绍了鄂南民歌的传播功能和效果,但这只限于在鄂南民歌活跃的时期和地方,并且针对特定的人群,一旦跳出以上范围,其传播效果则很有限。其一,鄂南民歌内部缺乏交流。鄂南分通山、通城、崇阳、嘉鱼、赤壁、咸安四县一市一区,每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的民歌,虽然方言不尽相同,但并不能构成民歌交流的主要障碍,除了全市的大型表演或者比赛能在同一舞台展现之外,再无其他有效的交流和传播途径。虽然民歌有地域性的特点,但在整个鄂南范围内,也应突破“小村小寨”的限制。其二,鄂南民歌是很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但是在省内外所营造的影响还不够。由于受温泉、避暑、生态观光等地方主流旅游文化的影响,鄂南民歌还未在市民及游客心中建立深刻的印象,如何依托旅游促进鄂南民歌的有效传播,应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鄂南民歌的发展路径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出台,鄂南民歌也慢慢进入保护和关注的视线,咸宁市有关部门也积极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和方法进行民歌的收集、整理和保护,但由于诸多原因,鄂南民歌的传播和发展在观念、思路和走向上还不甚明确和清晰,尤其是在文化转型和传媒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这一问题尤其值得思考和探索。笔者在描述了鄂南民歌的生存形态和传播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不揣冒昧提出以下拙见,以便抛砖引玉:
      从传播主客体的角度出发,要极力关注和保护鄂南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人,这是保护和发展鄂南民歌的核心和根本。由于只有原生态民歌才具有真正的原生性,次生态和再生态民歌的传播都要以原生态为母本,所以保护和发展民歌要以原生态为第一对象,鄂南民歌也是如此。而在保护和发展鄂南原生态民歌的问题上,传承人无疑又是重点。对此,民族音乐学家伍国栋先生认为,“原生态民歌传承的决定性因素,是‘传授人’和‘承继人’群体,二者合二为一,即构成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传承人’概念……没有传授人,民歌即不存在;没有承继人,传授人即不可能产生”[5],“因此,各类生态环境中的‘传承人’生存状态如何,即传授人和承继人的生存状态如何,即必然要成为生态性保护的核心呵护对象和根本性内容”[6]。值得庆幸的是,湖北省从2008年开始评选和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到现在已有三批,鄂南民歌连续三次都有入选,分别是前两批的通山薅草锣鼓(焦明台、张善育)和第三批的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然而,这还只是严格意义上的“传授人”,因此,为了真正有效地传播鄂南民歌,应积极发挥这些“传授人”的作用,让他们有意识地物色、选拔和培养“承继人”,形成“传”和“承”的良好互动,做到鄂南民歌的薪火相传,延续发展。
      从传播媒介的角度而言,鄂南民歌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走数字化传播之路。目前,鄂南民歌主要依靠口头和文本两种媒介进行传播,其不足之处在前文中已有论述,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可以克服以上弱点,还可以彰显许多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相对口头和文本传播而言,网络媒体不仅可以实现海量存储和传输,还可以永久性保存,不必担心介质的破损,甚至能够实现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介的完美结合,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具体说来,首先可以建立一个鄂南民歌的综合性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不是简单地记录各县市有哪些民歌,而是一个集文本、录音、图片、歌唱甚至现场表演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数据库。网民进入后只要点击其中的民歌,就可以结合字幕显示亲耳听到的歌声,它可以实现浏览观看、自由检索、下载保存、相互传送、互动点评等多种功能,既使得口头传播因为传唱人渐渐变少而民歌有失传的危机得到化解,也使得文本传播这种静态而单一的呈现方式得到了激活和丰富。其次,可以组织人力从鄂南民歌中选择适当的作品制作成动漫。动漫因其活泼轻松的风格深受年轻人的喜爱,鄂南民歌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从儿歌、情歌、风俗礼仪歌等题材的作品中挑选一部分制作成动漫,既可以在网络上传播,也可以在电视和手机上传播,从而吸引和培养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鄂南民歌的兴趣,进而增进他们对鄂南民歌的了解和喜爱。以上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两种对策,一“守”一“攻”,既可以有效地守住鄂南原生态民歌的“本色”,又可以攻克挖掘和发展鄂南民歌特色的难题,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还应想方设法加强鄂南民歌的传播效果。鄂南民歌的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整理文献和保护村落的层面,还应注重传播的效果,应尽力使其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反响和美誉,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有必要建立一个鄂南民歌传播的反馈系统,如在上述综合性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以添加网民评比功能,使得网民在观赏了民歌之后,可以投票或者打分表达自己的喜爱程度,然后综合评比选出网民最喜爱的十大鄂南民歌进行重点推广;第二,结合鄂南的温泉、避暑和生态观光等主流旅游文化,以它们为依托,适时适地地推出鄂南民歌演出,如评选的十大鄂南民歌就可以在这些场合拿来作为旅游中的“文化大餐”供游客品尝,从而增强鄂南民歌的影响力;第三,借助省内外主流媒体平台,加强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宣传和报道,主动参加省级卫视甚至央视主办的大型民歌比赛,扩大鄂南民歌的知名度。
      综上所述,传播学视野下的鄂南民歌研究到目前为止是一种崭新的研究取向,既对发展鄂南文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鄂南民歌在鄂南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从而有利于构建特色鲜明的鄂南文化系统。
      (基金项目:2011年度鄂南文化研究中心专项《传播学视野下鄂南民歌的生存与发展研究》,编号:ZX1114)
      参考文献:
      [1]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22.
      [2]樊祖荫.由原生态民歌引发的思考[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1.
      [3][5][6]伍国栋.原生态民歌保护的“生态群落”观[EB/OL].2011[2011-07-06].省略/papers/papers_6929.html.
      [4]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70.
      (作者为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
      编校:张红玲

    相关热词搜索: 民歌 路径 形态 现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