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悲情市镇”天水围】香港天水围悲情市镇

    时间:2019-05-19 03:24:5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天水围,一条河渠相隔,南面是林立的住宅楼,北面是青绿的山。很多拜访过天水围的人,都赞这里环境优美。   不过天水围的美誉也仅限于此。这里处于香港的西北端,远离传统市中心,住户近30万,大部分都是租赁公屋(政府廉租房)的居民。这一带居民的家庭收入平均数,与市中心最高地区相比起来,差了两倍有余。
      天水围离深圳近,离香港(市中心)远。天水围的北面就是深圳湾,离海关的车程是十几分钟,而离旺角的车程最快也要一小时。
      这里很多来自内地的新移民。他们会像深圳河北岸的社区一样,偶尔组织在大树下唱唱普通话歌曲。这几年,港媒称他们为“新来港人士”,坊间则说他们是“新移民”。在香港,“新移民”往往指那些从中国内地移居到本地的人。
      天水围未必是香港新移民最多的地方,但这里的小社会,却带着很多新移民的总体特征——调查显示,教育程度低、消费力弱、夫妻不和等负面特征,在香港新移民家庭中比例更高,这与天水围的社会状况多有重合之处。
      贫贱夫妻百事哀,大部分新移民家庭的收入低,家庭问题往往也较多。从2004年开始,天水围接连发生的多宗社区家庭伦常惨剧,被媒体广泛报道。2009年一部反映天水围家庭题材的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更与陆续增多的天水围新闻一起,合力使外界对香港新移民的看法,又加上了一个“悲情天水围”的标签。
      变形的香港梦
      天水围本来是大片的鱼塘,从90年代开始建设成为居民区。与香港大多数居民区一个最大的不同是,轻轨是这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因而这里的空气质量明显要比市中心好。在这里,无论是本地原居民还是新移民,每天都习惯沿着轨道,在不同的街区聚散。
      王霞(化名)是记者在这里遇到的第一个天水围新移民。她的老家在浙江,6年前嫁给了一个香港的士司机。“第一次来的时候,觉得这里很漂亮。什么都是新的,跟老家完全不一样。”
      也有一些香港人住在天水围为数不多的私人屋村里,比如香港城市大学的一个学生。她这样描述着这里的新移民:“在轻铁里,有时觉得他们很没教养,蹲在地上大声讲话,话题无聊,还要争位置坐。不过,看起来,这些新移民家庭主妇对孩子都非常照顾。”
      王霞说,她早就察觉到这些本地人的异样眼光。在浙江老家时,她是一个卖手机的店员,平时档口之间都是大声吵闹,没人会说什么。“但这里不同,买东西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口音,如果售货员听两三次也不明白你在说什么,她很可能就会不做你的生意,甚至不理你。”
      王霞是这里数万新移民中的一个,她们大多都是女性,来自内地的二三线小城市或者乡村,冲着香港的繁华而来,却往往过着失望的隐忍日子。
      香港城市大学的梁丽清说,新移民之所以以女性为主,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主要还是因为婚姻移民居多的缘故。“在这些家庭里,男方往往本身就是香港的低收入人士,经济能力就有限,于是到内地跨界觅妻。”
      这种隔阂有时是两面不讨好。香港同根社(新移民妇女团体)一个社工向记者坦言,“回到内地,朋友们都不相信原住民和新移民之间在生活方式上有那么多矛盾。我总会时不时地跟新来港的姐妹说,来到香港,你就不能不适应香港的环境。”
      在香港,新移民妇女往往也格外受到妇女团体的关注。类似的故事经常可以在女性团体宣传中读到:原住民老公对内地来的老婆态度恶劣,家务不做,家用不给,女方一般却选择隐忍。
      “骗综援”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偷渡到香港的居民,也就是在香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到港的人,通常会怀念过去靠勤奋去适应社会的日子,并对近年的新移民持鄙夷的态度。
      “很多人在深圳有铺位,来到香港就拼命生,拿三四个孩子来骗综援。不做事,有几个孩子就拿几个孩子的钱,上边(指内地的收入)又拿,下面(指香港政府的援助)又拿。”一个50多岁的屋村看更的话语中,明显带着不满。
      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但不是全部。不过,特区政府没有能力调查每一个新移民在内地的真实经济背景,这使新移民的“贪心”印象更加负面。香港电台曾这样评论:“领取综援者,事实上以老人为主体,但一些骗援的个案却使新移民整体上成为了千夫所指。”
      在天水围,不少女性新移民因为要照料孩子,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索性做了全职妈妈。她们面对社会援助的难堪有时是难以启齿的,甚至政府为低下层申请综援的社工,在帮她们登记综援时,也会给这些新移民脸色看。
      一个来自广西的师奶,名叫笑卿(化名),说一口纯正广东话,看上去自信心也比其他人强。她当初在内地见到现在的丈夫,油光满面,天天卡拉OK,便嫁给了他,岂知1999年到港,却只见到他的家是“一个煲,一个锅,一个水壶,两只碗,两对筷子,连米桶都没有”。
      为了生计,笑卿做过酒楼楼面工、干茶餐厅、当保姆,劳心劳力。最难受的是,香港的亲戚还在背后嘲笑她拿综援。“不做这个我能做什么?英文不懂,我连繁体字都认不全。但拿综援算了,自己却放不下面子。”笑卿颇有些无奈。
      在主动找工作的新移民中,笑卿算是幸运的。除了语言、学历不被承认等障碍外,天水围的居民比一般新移民面对更多一层求职困难:区内没有工业,没有写字楼,连商场都不多,去外面找工吧,单是来回市区的交通费都已经数百元,而工资往往几千而已,算下来得不偿失。
      天水囤之外
      天水围有一条大渠,有水流过,有鱼在其中,对面就是山林。不过这个地区,以及在其中生活的低下阶层,新移民群体,在香港媒体的描述中,却并不太平。
      从2004年开始,天水围发生了多宗伦常惨剧。有新移民妇女及女儿被丈夫乱刀斩死,也有患精神病的妻子把子女用绳索捆绑从24楼掷下。一系列的新闻事件,促使媒体和政党持续多年关注天水围的社区危机。
      不过也有人认为天水围的话题并无特别之处。香港专栏作家高慧然就这样写过:“发生在天水围的悲情故事,在别的社区同样上演着。让天水围成为一个悲情市镇的,并非天水围人,而是把‘悲情市镇’这个标签贴到天水围额角的一帮政客,以及推波助澜的传媒。”
      香港公民党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干事也向记者表示,“在天水围,政党和媒体都纷纷做出保护弱势群体的姿态,而新移民就包括在这弱势群体里面。但就香港总体而言,对新移民的具体利益诉求,暂时还没有媒体和团体会明确表示支持。”
      前段时间,很多香港人到了港岛市中心地区表达意见。居住在香港不同地区的一些新移民,也参加了同根社的活动。她们来自屯门、葵涌等不同地区,在铜锣湾的街头派传单,要求保护新移民权益。有些路人认真地听他们讲演,然后捐钱,但也有个别路人走过,面无表情地大声说:“不要来香港啊!”

    相关热词搜索: 天水 市镇 悲情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