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新生儿降钙素原正常值

    时间:2019-05-18 03:22:1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关键词】降钙素原;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应用   【中图分类号】R72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33-02
      尽管围产期和新生儿护理技术的日趋完善,但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然很高,形式依然不容乐观。多年来,各国临床医师一直在为寻找有效、准确的诊断方法而努力,在诸如血液、组织液、尿液、粪便、分泌物及脑脊液等标本中培养出病原体,是目前诊断感染性疾病的“金标准”,这种方法虽然准确可靠,但耗时较久,不利于治疗方案的早期制定。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感染监测指标,对新生儿感染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各有差异。近年来,研究表明血浆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感染性疾病新生儿体内具有非常高的浓度,经合理使用抗生素后,PCT的值明显下降[1]。新生儿PCT的正常值在出生后1~2d达到高峰水平,与CRP比较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同时在诊断新生儿脓毒血症方面具有更好的准确性。现就PCT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1.PCT概述
      血清降钙素原是由来自第11号染色体上(11P15,4)单拷贝基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为同一基因)编码的。转录后经特定剪辑产生PCTmRNA,再翻译成降钙素原前体(Pre-PCT),在高尔基复合体及分泌囊中,经一系列水解酶作用最终水解成PCT氨基酸多肽(aminoPCT)、32个氨基酸的降钙素(CT)及羧基端21个氨基多肽(CT:CCP-1)[2]。PCT与降钙素都有一个相同的氨基酸序列,是降钙素前肽的一种,在体内外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在正常人体内,PCT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无激素活性,经酶切作用,在体内由降钙素前肽转变成降钙素而发挥生物学功能。当有全身炎症反应或严重感染时,PCT在IL-6和TNF-α等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可快速大量合成,除由甲状腺少量合成外,大部分由其他器官产生。PCT水平可在感染早期的2~6小时之内快速升高,故可作为急性感染早期诊断的理想指标。
      到目前为止,PCT的生物学作用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表明,血清PCT升高可能的生物学机制为:靶细胞如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等在脂多糖(LPS)各种败血症相关因子作用下应激分泌PCT,这种应激分泌超过细胞后转录过程(由降钙素前肽经水解酶作用为PCT氨基酸多肽、降钙素及羧基端21个氨基多肽)或后转换过程缺少降解降钙素前体所必需的水解酶,从而导致体内的血清PCT水平成倍增长。PCT的半衰期为20~24小时,血液中PCT的值取决于其新合成的速度和在血浆中衰减速度之间的动态平衡。通常情况下体内产生的所有PCT是被降解的,而不是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在健康人血液中PCT<0.01ng/mL,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然而在细菌感染和脓毒血症时,PCT水平可升高到20-200ng/mL,且与脓毒症的感染严重程度相关[3]。但是在非感染性疾病状态下,PCT水平并无明显升高。
      2.新生儿PCT变化特点
      在新生儿早期,尤其是出生后2天之内,各类实验室检查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并且这些正常值不同于以后的各个时期,例如胆红素、血氧分压、谷草转氨酶、血红蛋白、激素、中性粒细胞及细胞因子等,都会随着时间发生明显的改变,这是由于胎儿出生后或在围产期对宫外环境的不适应,从而造成了某些物质的激活或抑制,肌酸激酶和促甲状腺激素便属于此类物质。其它一些物质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胎盘经脐带带入新生儿体内,造成了较明显的一过性变化,例如免疫球蛋白G等。
      基于上述原因,国外学者Assumma等[4]对新生儿PCT水平变化进行了研究,取分娩时产妇静脉血和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24小时及48小时的静脉血,对血液中PCT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随着出生后时间延长,新生儿体内PCT含量逐渐升高,于24小时后达到高峰值,说明新生儿出生后可自身生理性合成PCT。但大多数研究并未涉及产妇及围生期因素对健康新生儿PCT水平是否有影响,而且相关报道中血浆PCT正常值范围较为广泛,仅作为判定正常新生儿在出生后是否发生感染的指标之一。在新生儿正式喂养之后,由于胃肠道菌群的正常建立,故PCT出现一过性异常升高,往往在出生后几周内恢复正常水平。细菌感染的模型结果显示,血液循环内PCT水平异常升高不能诱发TNF-α和IL-6等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而给大鼠体内注入过量的细胞因子可诱导PCT水平持续性异常升高。由此可见,PCT可能是一种可以放大的次级炎症介质,而不是这些炎症反应的启动者,故有理由解释PCT在生后24小时才到高峰的现象。
      3.PCT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相关研究表明:通过检测PCT的水平可以得知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原是细菌还是病毒、外科手术后或器官移植术后是否出现术后细菌感染、肿瘤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肿瘤细胞分解还是由于细菌感染所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当并发细菌感染时PCT水平会出现异常变化。总之,PCT水平在细菌感染性疾病及其相关并发症中变化明显。
      新生儿时期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尤以早期新生儿(第一周新生儿)最高。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疾病进展迅速、病情重、死亡率高,故早期诊断感染并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是十分重要的。以往临床上通过留取血、痰、分泌物以及脑脊液等标本,进行涂片镜检和病原菌分离培养,诊断新生儿是否合并感染,但这些检查结果所需时间长、阳性率较低,且有些检查风险大、对新生儿的创伤大、痛苦大。因此简单、快捷、敏感、特异的炎症标志物的检测对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十分重要。
      Assumma等通过研究分娩时母亲血液的PCT值、新生儿出生时脐血中的及生后24、48小时血液中的PCT值发现:胎儿血液中的PCT可以通过胎盘由母亲传给,但新生儿脐血中PCT的水平明显较母亲的高,这就表明新生儿抵御外界感染时自身合成PCT,而不是向母体索取。故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PCT的值仅与新生儿自身感染程度有关,而不受母体PCT水平的影响。所以监测新生儿PCT可以为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用药、评价预后提供帮助。目前在重症ICU中广泛使用APACHE II,SOFA评分作为评价危重程度的指标。这些危重病评分的应用可以控制质量,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进行评价和预测,同时有于医疗效果的评定及医疗费用的判断。早在1985年Knaus等研究发现APACHE II分值与患者病死率之间呈正相关,即随着分值的增高,病死率也增高,预测病死率的准确率达86%。1998年Vincent等进行的前瞻性、多中心分析中,发现随着SOFA评分的升高,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率、病死率也升高,SOFA评分与病死率有很好的相关性。之后的相关研究也有类似的报道。而PCT水平与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呈正性相关,水平愈高,患者预后愈差[5]。
      4.PCT与抗生素的使用
      PCT不仅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有明显异常升高,同时它对感染性疾病的种类及病原体的鉴别具有一定得诊断价值,而且PCT水平的变化同患儿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由于新型的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因此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地手段来检测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严防抗生素滥用。Schuetz等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动态监测血浆PCT水平能显著且安全地减少使用抗生素的级别、计量及应用时间。健康儿童血浆PCT浓度一般在免疫荧光检测线以下,PCT浓度高于0.5ug/L,提示急性细菌感染。全身细菌感染PCT浓度升高显著,而局限性细菌感染不会诱导PCT升高或仅引起小幅度升高。对PCT阳性特别是≥2ng/mL的危重患儿,需高度怀疑全身性细菌感染,应尽早足量应用抗生素经过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后PCT水平可在1周左右的时间恢复正常水平。虽然PCT作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之一,其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已逐渐被临床工作者所认可,但是PCT在指导抗生素的应用及优化抗菌治疗方案的过程中,仍需要设计严密的大规模、随机、多中心临床实验进行进一步研究考证,需要更多的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为其提供依据。
      总之,PCT在诊断感染性疾病中具有简便、快捷、敏感、特异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检测,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帮助和支持,应该得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Mussap M,Degrandi R,Cataldi L,et al.Biochemical markers for the early assessment of neonatal sepsis:the role of procalcitonin[J].J Chemother,2007,19(2):35-38.
      [2] Maruna P,Nedelnikova R,Gurlich R:Physiology and genetics of procalcitonin[J].Physiol Res,2000,49:57-S61.
      [3] Nijsten MW,Oling P,The TH.Procalcitonin behaves as a fast responding acute phase protein in vivo and in vitro[J].Crit Care Med,2000,28:458-61.
      [4] Assumma M,Signore F,Pacifico L,et al.Serum procalcitonin concentrations in erm delivering mothers and their heal thy offspring:alongitudinal study[J].Clin Chem,2000,46(10):1583-1587.
      [5] ernando A Bozza,Jorge I Salluh,Andre M Japiassu,et al.Cytokine profiles as markers of disease severity in sepsis: a multiplex analysis[J].Crit Care Med,2007,11(2):1-8.
      

    相关热词搜索: 新生儿 性疾病 进展 感染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