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从《哈姆莱特》浅谈莎士比亚作品中文学的个性_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时间:2019-05-14 03:28:3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莎士比亚是第一个赋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以丰富性和立体感的人,在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显得十分饱满而真实。他在《哈姆莱特》中塑造了许许多多性格鲜明、形象突出的人物,而犹以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形象刻画最为成功,本文试将以作品《哈姆莱特》为例,结合哈姆莱特的个性和形象来分析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文学的个性。
      关键词:莎士比亚;文学的个性;时代主题;
      一、 引言
      莎士比亚并不是第一个发现文学中的“个性”的人,比如16世纪后半叶的法国散文大家蒙田就已经发现了文学中的“个性”,认为“人”是一个“立体”的形象,具有多面性。莎士比亚继承了蒙田的这一观点,躬身实践了这一理论,并将文学中的个性展现到了前所未及的至高点,塑造了饱满、生动的“个性”,这在文学史上是一个“质”的飞跃,也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莎士比亚对蒙田的继承
      蒙田是世界上著名的散文大家和思想家,他的很多思想主张至今仍然具有重大价值,比如他的教育思想。蒙田也是较早发现文学中的个性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
      首先,在他的代表作散文集《随笔》中就论述到了人是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个性的,表明人与人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在《随笔》中的许多篇目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在一篇名为《谈教育孩子》中就说明了因孩子们存在个性差异而应该因材施教这一观点,“我希望老师改变这样的教法,一开始就按受教孩子的状况进行训练培养,教他自己去领略、选择、鉴别事物,又是为他引路,有时则要他自己开路。”[1]在《谈人与人的差别》一篇中,他认为应该以人物本身的品质和本质的东西来对人物进行评价,以判断出人与人之间的极大差距来。诸如此类的观点还有很多,如在《谈吐的快慢》、《几位钦差大臣的特征》等篇目中都有体现。
      其次,蒙田不仅注意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而且还认为人是有着多面性的特点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形象。这在他一篇题为《论我们行为的不一致性》的文章中就表明了此观点,他把人形容为波浪式的、多变的。
      莎士比亚在继承蒙田这一观点的同时,并实践了从不同角度塑造人物形象这一创作要求和原则,所以,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以往作家作品中不曾看到过的丰富的、完整的人。
      三、个性——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大主题
      欧洲于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文主义,它是两希文化冲突、融合的产物,是不同于古代文化的新的人文主义。所以,在此影响下的人文主义文学对人的关注就成了这一文学的精神核心,而伴随着文学精神的根本性变更,文学的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展现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等成了文学的艺术追求。因此,处于这一大背景下的莎士比亚能够“迎合”主流趋势,大胆地描写个人,展示个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
      四、哈姆莱特的个性形象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是世界文学史上地位颇高的一部著作,但同时也是受争议颇大的一部作品。它最大的成就应该是塑造了哈姆莱特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对文学个性的成功塑造。莎士比亚通过他独特的艺术技巧和方式将哈姆莱特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饱满而真实的人的形象。
      对于这部作品的相关研究已经达到了可谓是如火如荼的地步,尤其是对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总的来说,哈姆莱特性格的复杂性是大家所公认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在复仇行动上的迟疑和延宕上。
      莎士比亚不仅通过人物言语和行为来展示人物性格特征,而且还通过人物独白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哈姆莱特的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自身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内心世界,“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2](后面凡是出自此书的均只标注页码)而他又曾相信:“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P122)既赞美人类的伟大又感叹自身的渺小和尘世的昏暗。哈姆莱特就是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徘徊不前、郁郁寡欢。这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对现实的深度关怀。“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P110)他雄心勃勃,时刻准备着自己的复仇,他采取了装疯、策划“戏中戏”等手段。但是又因为碍于道徳力量的谴责而对母亲仁慈,“让我做一个凶徒,可是不要做一个逆子……无论言论上给她多么严厉的谴责,在行动上却要做得丝毫不让人指摘。”
      (P147)他对母亲既爱又恨,恨她的虚伪、薄情,但他仍然不忘作为一个孝子的身份,怀着对母亲的爱。所以,对于他行动的延宕是可以归于他对孝道和道义的坚守。而面对十恶不赦的叔父,他仍然表现出犹豫迟疑,心中默想到:“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待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P149)这就表现出了他十分矛盾的内心,这虽然不似对他母亲的那般怜悯和仁慈之心,但也有道德上的规约束缚,但更多的是他性格中软弱面的表现。这可以看出莎士比亚不仅通过人物自身的内在矛盾表现人的复杂性,而且还通过外在的客观的力量约束力来展现。哈姆莱特最终还是克服内心冲突,立下决心斩了杀父仇人即他的叔父。
      至于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小说中则多有表现,如哈姆莱特对比自己的父亲和叔父,一个是天神一个是丑怪。比如哈姆莱特遭遇家庭破败前后的性格对比,从一个快乐王子变为一个忧郁王子。在对比中更能体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勇猛而退缩、机智果敢而犹豫不决、积极进取而迟疑彷徨,哈姆莱特挣扎于理性与现实之间,挣扎于前进与后退之间,精神上充满着“斗争”,行动上则相应地表现出迟疑和延宕。莎士比亚刻画了这一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现了主人公徘徊于抉择之间的痛苦和无奈,为我们展现了具有复杂性格的“立体”的人。
      五、结语
      莎士比亚对文学的个性的诠释体现了“文学即人学”的这一观点,开辟了文学的新视野即对人的关注,不仅为我们读者创造了“真实”可感的欣赏对象,而且还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新天地,因此,我们不能不对莎士比亚的这一伟大创举引起重视和予以肯定。

    相关热词搜索: 莎士比亚 浅谈 莱特 哈姆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