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浅谈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几点意见]教材帮电子版

    时间:2019-04-29 03:24:2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提出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方面的三条选择标准:服务于时代要求的标准;中外历史互相联系的标准;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文字表达方面应做到:准确;通俗易懂,生动饱满;寓论断于叙事之中。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材
      编写中学历史教材,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一、内容方面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编写的教材是供生活在21世纪的青少年阅读的。回顾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他们从无数的事件和人物中最应当知道的是些什么呢?更进一步说,历史教材应当给他们一些什么样的智慧启发,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呢?
      从根本意义上说,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目标应当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坚信人类历史是发展的、进步的,从而形成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美好未来而奋斗的人生观。20世纪物质文明有很大发展,但未免“物欲横流”,不少青年缺乏理想,这是一种世界现象,千万不可漠然视之。马克思主义者是革命的乐观主义者,坚信人类不管经历多少艰难曲折,最终必将走向共产主义。恩格斯曾经深刻地谈到人类历史的内容,要求把历史看做“人的启示”,而不是“神的启示”,“为了认识人类本质的伟大”,应当“了解人类在历史上的发展,了解人类一往直前的进步,了解人类对个人的非理性的一贯有把握的胜利,了解人类战胜一切似乎超人的事物,了解人类同大自然进行的残酷而又顺利的斗争,直到具备自由的人的自觉,明确认识到人和大自然的统一,自由地独立地创造建立在纯人类道德生活关系基础上的新世界”。西方一些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虽然与我们的世界观不同,但也对人类历史的未来充满信心。已故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写道:“就我说来,我依然是个乐观的人。刘易士•纳米尔爵士警告我,叫我远远避开计划和理想,奥克肖特教授告诉我,我们不是朝一个特色的目标进发,最重要的就是小心别让人把船弄得摇晃不定,波珀教授想依靠小小的点滴管理,在路上保留下那个原有的亲爱的T字形拐角,特罗弗•罗珀教授对准大嚷大叫的激进派人士的鼻子打了一拳,而莫里森教授则呼吁以理智的保守精神写出历史,在这时候,我将展望这个在动乱中的世界,在阵阵剧痛中的世界,而且将借用一位伟大科学家(伽利略)的大家用得有些陈旧了的词句回答说:‘可是地球还是运行呀厂!’”
      以上谈的是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目的。下面接着要谈的是:根据这样的目的,我们应如何组织教材的内容呢?我想提出三条标准:
      第一条是服务于时代要求的标准。
      我们今天编写中学历史教材,应当立足于21世纪的现状,看一看挑选什么样的内容,才有益于广大的中学生。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张荫麟在其《中国史纲》这部著名中国历史高中教科书的“自序”中说:“显然我们不能把全部中国的史实,细大不捐,应有尽有的写进去。姑勿论一个人,甚至一整个时代的史家没有能力去如此做。即使能如此做,所成就的只是一部供人检查的‘中国史百科全书’,而不是一部供人阅读的中国通史。”于是他提出“笔削”的五条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现状渊源的标准(Standard of Genetic Relation with Present Situations)。他说:“我们的历史兴趣之一是要了解现状,是要追溯现状的由来,众史事和现状之‘发生学的关系’(Genetic Relation)有深浅之不同,至少就我们所知是如此。按照这个标准,史事和‘现状’之‘发生学的关系’愈深则愈重要,故今通史家每以详近略远为旨。”(自序)张荫麟的这种看法很有道理。可资参考。
      21世纪刚刚开始,对其未来的种种细节,我们当然不可能预知。但对于21世纪的发展趋势,至少要有一个大致的估计,否则就谈不上教育要“面向未来”了。据我个人的浅见,21世纪有三种值得注意的趋势,对于其中的每一种趋势,作为中国的历史学家和历史教材编写者,我们应有自己的立场和看法。①科学技术将更加迅速发展,经济在历史上的决定性影响将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是工业革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各个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又给它们带来了风险。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因此它们处于优势的地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处于不利的地位。我们必须采取趋利避害的相应对策,迎接挑战。②在政治上,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但与此同时,美国力图独霸世界,建立单极秩序。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漫长过程,但无论如何不可逆转。③在文化上,各国文化将呈现发展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之间既有吸纳、融合,又有排斥、斗争。我们只有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才能在文化方面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第一条标准出发,我们就可从无穷无尽的历史事实中首先选择那些与上述三种趋势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加以叙述。
      第二条是中外历史互相联系的标准。
      中学历史教材分作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两大部分,各有其专门的写作对象,但不应截然分开,互不相涉。我们在编写世界史时,心中应当不忘中国在世界历史中各个时期和若干大事件中占有什么地位;我们在编写中国史时,心中应当想到世界历史这个大环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以及反转过来,我们对它又发生什么影响。这样编写出来的历史教材,有分有合,最终成为一部真正的全球史,能使学生视野开阔,对世界全局了然于胸,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将大受其益。
      第三条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也是最基本的一条标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转过来又对经济基础起作用的唯物史观,至今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编写教材必须遵循的基本标准。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应作全面的把握。“文革”前的教材过于强调阶级斗争,中国古代史写了许多次农民起义,这是一种偏向。近来又有人主张多写文化方面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阶级斗争,这是另一种偏向。就一部教材的总体而言,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都应讲到,至于具体到每一章节,写什么不写什么,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拘泥。
      在文化方面,现在许多课本都增加了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这是正确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了现代则成为第一生产力。把中外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写入教材,很有必要。文化的影响,有些能延续几百年、几千年,比政治、甚至比经济的影响还要持久。毛泽东曾以艺术为例,说:“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古代的艺术,后人还是喜欢它。”贝多芬的音乐,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人们仍然喜爱它,列宁就很欣赏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
      在中国史和世界史教材中写到思想文化的内容时,我们应当把握的原则是:人类文明是多元的,各有其价值;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江泽民同志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和借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二、文字表达方面
      中学历史教材应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内容确定后,如何表达,历来是令编写者十分头痛的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不知是否妥当。
      (一)准确性。教材面对的是广大中学生,要使他们从历史课中受到教育,首先要求教材具有科学性,不以科学性为基础的“思想性”是站不住的。因此,应力求避免“硬伤”。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一文中说:“他(指马克思)所引证的任何一件事实或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得到最有威信的权威人士的证实的。他从不满足于间接得来的材料,总要找原著寻根究底,不管这样做有多麻烦。即便是为了证实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他也要特意到大英博物馆去一趟。反对马克思的人从来也不能证明他有一点疏忽,不能指出他的论证是建立在受不住严格考核的事实上的。”
      (二)通俗易懂,生动饱满。好的教材应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需下大功夫,不是容易做到的。还要写得生动饱满,使学生爱看。过去有一种分“大小字”的办法,大字的内容表示“最重要”,小字的内容表示“次重要”,这种写法很可能造成内容的不连贯,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被多次打断,效果似乎并不好。不要因为每节节省几十个字或几百个字,就把教材写得干瘪瘪的,只有骨头没有肉。与其如此,宁可每节略多一些字,也要写得生动饱满,引起学生的兴趣。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内容既深刻,文字也生动,可资效法。
      (三)寓论断于叙事之中,不作空论,少发议论。上乘的历史著作,如《史记》、《汉书》,都是夹叙夹议,寓议论于叙事之中,教科书尤应注意这一点。刘师培说:“夹叙夹议之文,以《史记》最为擅长”,“《魏其武安侯列传》,通篇记事,并无评论,而是非曲直即存于记事之中。”又说:“《汉书•食货•郊祀》两志及《王莽》诸传,并为孟坚聚精会神之作,观其叙议相参,实堪与史迁伯仲。”白寿彝写有《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一文,说明司马迁的这种笔法,很值得我们参考。
      以上所说,未必有当,不过作为一名读者表示自己的希望而已。好像一名很想看到好戏的观众,虽然自己连龙套也跑不好,却在那里说长道短不休,只好请演员谅其热爱戏剧之诚而恕其妄议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
      [2]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
      [3]张荫麟:《中国史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重印本;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编写 教材 几点意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