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351高效课堂导学案 把好“导学关”,让语文课堂富有灵性

    时间:2019-04-06 03:25:4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相比于小学而言,由于教学内容难度的提升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变化,学生普遍比较木讷、保守,心思动机不易揣摩,学习热情不容易调动,尤其是对于和枯燥文本打交道的语文课堂,学生更是反感至极,真正爱语文、爱写作的学生真是寥寥无几。为何处于黄金时期的花季少年,对语文学习会丧失兴趣呢?又为何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后不愿意道出自己的真实感悟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我们未能把握好课堂上的“导学关”,使得学生在满怀期待后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故而对语文学习的热衷也烟消云散。那么如何把握好语文课堂的“导学关”,让语文课堂重新富有灵性呢?笔者归纳为“四部曲”,即疑、析、思、悟。
      【关键词】“导学关” 语文课堂
      疑:引导学生活跃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因为提问需要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何处入手,质疑提问是关键,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学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新课程带给学生的应当是学生最需要、最想得到的东西,如何才能了解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呢?自主提问就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困惑投入到语文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将语言训练和思维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语文课堂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重现精彩。例如学习《明天不封阳台》这篇课文,上课伊始,当我揭示课题后便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同学们的双眼顿时闪亮起来,纷纷举手提问,不过所提问题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我让学生们带上问题去读课文,读完后我又问:读完课文以后,你们又有什么问题想提?这回同学们所提的问题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颇有价值,有的问:“一开始为何要封阳台?”有的问:“最后为何不封阳台了?”这些疑问是学生思维活跃激起的火花,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析:指导学生品味语言
      语文课堂离不开对字、词、句、段的评析品味,尤其是学习一些内容精妙优美,情感细腻真挚的散文,一定要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以点带面,从而实现文本的突破。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或是通过关键字词进行体会,感受其精妙;或是通过手法运用进行评析,感受其作用;或是通过特点捕捉进行把握,感受其魅力;或是通过情感表达进行品味,感受其韵味,从而让学生不仅品味到语言的外在美,同时还品味出语言的内在美、本质美,收到更深层次的人文熏陶和心灵震撼。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我重点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品味。课上我让学生边读便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同学们画了很多喜欢的句子,理由也很简单,无非是两个字:“好”、“美”。那么到底好在哪里,美在哪里,学生便茫然无语了,这时我及时作了指导。如其中有这么一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个句子虽然简单,但却十分精妙,无论是字词、手法,还是特点、情感都无可挑剔,值得学生细细品味一番。
      思:诱导学生超越文本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思”更应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离开了想象创新便不从谈起。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必要时我们应当跳出教材教语文,切不可让“唯教材主义”思想禁锢语文课堂教学的自由。教师在文本解读中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留白之处,努力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文本的拓展而延伸,让学生的思绪飘飞到过去或未来,飘飞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甚至让学生的大脑浮现出一幅幅动态的画面,从而让语文课堂教学立足文本而超越文本,活化文本。例如教学《七律 长征》这首词,词的内容比较简单,短短八句话却概括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整个漫长历程,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需要教师诱导学生发挥想象去感受,如让学生想象一下红军是如何翻越五岭和乌蒙山的?四渡赤水时遇到怎样的困难?成功翻越雪山后红军有怎样的表现?同时尝试着让学生根据词意配制插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超越文本的价值。
      悟:开导学生心生共鸣
      语文课堂中的文本解读自然离不开“悟”,这是课堂“导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注重采用多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内涵,如跟读、自读、分角色读、对抗读、小组读、自由搭配读等等,朗读形式的变化不在于过分在熟练程度上下工夫,而是在情感流露上做文章,能真真切切地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并将这种情感以朗读的形式进行袒露、释放,让读者、听者都能和作者一样心灵豁然开朗,情感产生共鸣,才是朗读训练的根本目的。例如教学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这篇课文具有散文的内容和诗歌的形式,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海燕的认识去感受革命者的坚强乐观、勇敢无畏,由于战火纷飞的年代距离学生已经很遥远,过多的讲解学生也无据可依,唯有通过朗读去品悟。同学们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文字的情感,读出了作者的情思,从而也悟出了文本的意境,使学生的困惑一下子得到开导。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导学”无时无处不在,渗透于教学各环节之中,我们关键需要在疑、析、思、悟四个方面多动脑筋,多费气力。过好“导学关”,唱好“四部曲”,初中语文课堂才能重新富有生命的灵性!
      (作者单位:如皋市实验初中)
      编辑/杨俊飞

    相关热词搜索: 灵性 把好 富有 语文课堂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