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新课程实施中无效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19-04-02 03:12:4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新的课程改革引起了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源于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并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层面的实质性变化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窗口。根据教学过程与效果的关系,我们把教学行为分成两大类,即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所谓无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偏离教学目标、违背教学规律、忽视教学对象而产生的诸多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它包括教师的语言欠妥、动作欠当、仪表欠自然、教法欠科学等。无效教学行为严重干扰教学效果,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负面影响,却常常不为教师所注意。本文以新课程高中物理共同必修1中《力的合成》为例,对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无效课堂教学行为展开分析。
      1 课堂教学中无效行为的描述
      《力的合成》一节是山东省青年教师物理优质课评比的比赛课题,总体上来说,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体理念,尤其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面做得比较充分。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尽量采用高效的教学策略,但是,在授课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无效的教学行为,下面是无效行为的描述。
      行为1:引入新课后,在旁边的黑板上板书标题:“力的合成”。但此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用多媒体投影在屏幕上的,未再使用黑板。
      行为2:用多媒体出示同一直线上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然后提问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行为3:讲述并用多媒体出示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方法,然后结合实例给出合力、分力及力的合成概念。
      行为4: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回辅导,大约持续了15分钟。一开始学生组内分工合作不协调,老师指导过的小组很快开始分工操作。10分钟后,老师先指导的小组已完成实验,开始进行一些与探究内容无关的操作。
      行为5: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后。老师:同学们注意了,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实验操作。我们利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学生仍在操作和讨论,很少有人注意到老师的说话声。老师:已经做出了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两个测力计拉橡皮条至同一位置时力的图示。部分学生开始注意到老师的说话声,但大部分仍在操作和讨论。老师:同学们停一下,没有完成的课下再继续!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已经作出了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两个测力计拉橡皮条至同一位置时力的图示。有的同学发现两个分力的加和与合力不相等了。现在试着将表示三个力的线段的末端连起来,看看构成的图形像什么形状。
      行为6:老师:如何验证构成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A:做出以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与连出的图形比较。老师:很好。下面同学们实际验证一下。
      行为7:在学生验证活动结束后,投影其中一组学生的操作结果,接着带领学生分析。老师:考虑到误差的影响,满足平行四边形吗?学生:满足!老师:告诉了两个分力,求其合力时,如何求?……投影时图片是顺着老师的视角放置的,学生看到的投影是反的,但老师一直看着投影平台上的实物进行讲解,没有发现这一问题。
      行为8:老师:我们知道了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方法,如何求多个力的合力?投影切换为合力大小与两个分力的夹角的关系。老师:(楞了一下,自嘲地笑笑)当两个分力的夹角增大时,它们的合力大小发生变化吗?
      行为9:老师在讲述合力大小与两个分力的夹角的关系时,“偷偷”拿出自制的学具进行同步演示,学生有的看大屏幕上的结论,有的看老师手中的学具,有的听老师的讲解,有的在忙于记录。
      行为10:经过大约5分钟抽象的分析得出两个力的合力大小范围,完全是老师一个人的讲解,部分学生的思路没能跟上节奏。部分学生开始摆弄仍在桌上的实验器材,个别学生开始打瞌睡。
      行为11:相邻两个教学环节之间均是直接的转换,缺少必要的过渡。
      行为12:老师:下面看一个例题,首先读读题目。同学B,说说你的思路。学生B:已知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老师:同学们看,已知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要求出它们的合力……同学B你坐下,我们只需要作出这两个力的图示,再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画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同学们试着做做。
      学生开始做题,时间大约2分钟。
      行为13:老师:同学C,你的结果是多少?学生C:75N。老师:你是怎样做出来的?学生C:利用勾股定理……老师:我是说用做图法,你说说利用做图法应该怎样做?学生C:先做出两个分力的图示,再做平行四边形,量出对角线的长度就是合力的大小。老师:还有方向,方向怎么求?学生C:用量角器测量合力与F1的夹角。老师:很好,请坐。谁还有其它的方法?
      2 无效行为的归类
      纵观上述各种教学行为,结合新课程实施中中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无效教学行为可以归为如下几个层面。
      2.1 传统教学方式的延续。尽管中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为体现新的理念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方式,仍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主要表现在:教师授课时还会不知不觉地陷入以我为中心的泥淖,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见行为10);学生活动形式化,将学生活动作为老师“一言堂”的引子,随之而来的是老师一个人的长篇大论(见行为12);当学生思路与自已不一致时,不给学生自我辨析的机会,而是利用老师的权威地位强迫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在行为13中,学生一开始就提出了应用勾股定理求解,由于学生的思路跟老师预先设想的不一致,老师没有从学生观点出发因势利导,而是按自己原来的设想,让学生先用做图法分析,然后再思考有无其他的思路。
      2.2 多媒体应用与教学内容脱节。运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是现代中学教学的一大特色,能否做到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无缝整合,已经成为评价一堂课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中学教学中在多媒体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有:传统教学媒体与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设备配合不协调(行为1、9),多媒体设备操作生硬(行为7);言不对题(行为8);忽视多媒体的辅助地位,片面突出其作用,甚至仅仅为演示而演示,以做到“五脏俱全”(行为2、9)。   2.3 语言表达不够清晰准确。教师授课过程中,每堂课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一些无效语言,有些是辞不达意,有些是语病、废话或口误。无效课堂语言不可避免,但要尽量减少。
      2.4 指导学生科学探究方面做不到位。在这节课进展过程中,有好多环节师生已经创设出良好的情境,为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深化创造了条件,但老师未能充分利用这种条件乘胜追击,引导学生或追根求源、或拓展发散,而是草草收兵,让人总是感觉美中不足,不能尽兴。在行为5中,学生从实验结果中发现了问题:两个分力的加和与合力大小不相等,如果立即引导学生分析寻找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猜想合力与分力可能满足的关系,而不是直接提醒学生将表示三个力的线段的末端连起来,效果会怎样?在行为6、7中,就如何论证所构成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的问题,如果征询学生意见的范围再广泛些,让学生尝试分别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论证,并进一步由图形形状得出物理量的关系,让学生从数学关系明确二力合成法则的物理意义;如果在每次探究活动结束后,都能及时提醒学生就探究过程展开自我评价,总结探究过程中的得失,感受成功与收获,效果又会如何?
      2.5 物理知识脱离生活。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强调物理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节课的许多行为都体现出旧有习惯的影响,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由物理到物理,演化成脱离生活的“纯物理”知识。行为11的不足贯穿的整堂课中。在不同教学环节的转换时,如果能够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实例开始新的话题,在相应物理知识的教学完成以后,再回到生产生活中去,分析相应知识的实际应用,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这堂课的个别环节虽然在知识传授之后,加入了一些实例,甚至有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但总给人以生搬硬套的感觉。
      2.6 缺少有效的课堂控制手段。首先,在教学内容、时间安排上缺少统筹考虑,个别知识呈现顺序不符合逻辑(见行为3)。有些环节用时过长,如行为4,分组实验学生在10分钟内足以完成,大部分学生最后5分钟都在做与探究内容无关的操作,而整节课时间紧张,难以从容结束教学内容。有些环节又过短,如行为12,学生读题后接着思路,留2分钟的时间解题,还要考虑其他的求解方法,学生难以完成。其次,对于学生自由活动的质量、进度等缺少统一的调控,一旦布置学生活动,整体上就陷入了散乱状态。在行为4中,老师一直忙于帮助学生处理实验中的分工协作问题,如果能在实验开始前提醒学生注意,这一问题就不复存在了。第三,在教学内容转换时缺少必要的措施,因而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吸引到新的主题上来。比如行为5,在学生分组实验结束后,应首先大声唤起学生注意,接着就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作一个简短的激励性评价,然后带领学生转入下一环节的教学,由于老师没有采取有效手段转换学生的关注点,致使好长一段时间内课堂处于无效状态,以至于最后不得不停下来重新组织教学。第四,当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时显得慌乱,不能及时选择有效的应急措施(见行为8)。
      3 无效行为的成因
      各类无效教学行为中,有些是在传统教学中就有的,如上述三、六中列举的行为,这些行为的产生更多源于授课教师的自身因素,如个人专业知识功底、语言表达能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基础、反应灵敏性、应急水平等,需要教师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逐渐克服。有些是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探索中新产生的,这些行为涵盖了新课程理念的各个侧面。
      3.1 学习方式变革过程中的失败尝试。新课程从重建“学生”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由此提出课程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1]目前条件下,在课堂教学中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等等。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倡导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如何解决传统意义上的这一对矛盾,做到两不误,在具体的每一堂课中确实不易把握。也许,当师生都习惯于新的学习方式的时候,这一矛盾也就不复存在了。
      3.2 传统教学方式与新的课程理念的冲突与决择。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师生内心都占有支配地位,要打破这种支配地位,必然会在师生心理上产生一段时期的不适应,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教学、学习方式的反复,甚至前后矛盾。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2]在轻松的环境中,老师可能会努力做到这一点,但在关键时刻,师道尊严仍起决定作用,尤其在知识上出现争议,教师感觉到难以控制局势时,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
      3.3 教师在新的教学方式方面经验不足。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层面的问题都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和尝试。新课程提倡师生互动,什么样的师生互动是最有效的?在课堂参与方面,往往是一些学生比另一些学生得到了更多的机会,而且这种差别与学生的成绩好坏、性别和个性有关。即使老师注意到学生参与方面的量的平衡,也存在互动模式的质的差异。[3]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的课堂讨论?事实上,教师主宰着课堂讨论。在学生的课堂交流过程中,有的老师说得太多,有的老师又说得太少,虽然教师有时候并不想那样做,同时也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的行为,无论如何,教师谈话的质量与数量同样重要,许多无效行为,正是在这种无意识的指导性活动中产生的。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在同一课题中,要求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上都获得同步提高是不现实的,老师应该对相应的探究课题做具体的分析,规划不同的课题所侧重的能力目标,使学生在重点锻炼某一侧面要素的基础上,探究能力得到全面提高。[4]现在的问题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探究课题时,往往难以对探究的全过程做出统筹安排,对于各个要素的相辅相承关系难以把握,甚至顾此失彼,在锻炼某一侧面探究能力的同时,大大挫伤了学生另一侧面的探究欲望。另外,在课堂评价、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知识建构等方面,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导致无效行为的产生。
      应该看到,伴随着新课程实施而出现无效教学行为,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产物,无效行为的产生、爆发和衰减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对这种新的无效行为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是为了尽快认清其产生根源及运行规律,以求对课堂教学提供参照,在实际操作中将无效行为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1.8:258~269
      2 李世春.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
      2002.5:32-33
      3 Thomas L.Good.Jere E.brophy.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2:294~296
      4 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
      北教育出版社,2004.4:121~128

    相关热词搜索: 课堂教学 新课程 无效 实施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