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黄土地上铸丰碑

    时间:2021-01-21 08:10:3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改革开放30年来,竹溪县农业科技改革与科技推广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农业科技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农业生产总值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增长,农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广。

    回眸往事,一路摸爬滚打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农村经济体制逐步进行改革。1979年9月,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我县353个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2月,根据中央(1983)1号文件精神,我县制定了《二十一条》具体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搞活经济。我县2449个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经济一种新的经营管理形式。1983年,我县由生产队到农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耕牛、农具、粮食征购、集体提留承包到户,这种新的经营管理形式调动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指导下, 我县深化旱地农业开发,30年来研究探索出了适宜中低山地区的麦—苞—豆(或薯—油)、芋—苞—豆(或薯);
    高山地区的芋—苞两熟和芋—苞—薯三熟制的旱地高效种植间套模式,全县实现了旱地预留行一律化。同时,对水田耕作也进行了大胆改革,改过去水稻一熟为稻—麦或油二熟。耕作制度的改革有效地调解了夏秋矛盾,合理利用了光、热、水、土资源,提高了复种指数,缓和了土地、劳力、季节矛盾,提高了精耕细作水平,收到了以夏促秋、全年丰收的效果。统计资料显示,08年全县粮食平均单产由78年的262斤提高到596斤,增幅127%,粮食总产由78年的2.18亿斤增长到2.45亿斤,增幅12%,复种指数由78年的155%增加到98年的253%。农民人均收入也由78年的107元增长到2260元。翻了21番。

    科技改革,确保粮油增产

        2002年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我县一些坡度较大的山地逐步停止了耕种。08年全县耕地面积由78年的56.7万亩锐减到39.6万亩,减幅43.2%。土地面积大量减少了,但我县每年的粮食总产却在稳步提高。这与科技改革、良种推广、新技术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


        坚持实施“丰收计划”和“温饱工程”为主的栽培技术改革。在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统一组织领导下,从1985年和1989年起,实施了主要粮油作物集良种与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于一体的《丰收计划》和以解决贫困山区农民温饱问题为目标的温饱工程。两大“工程”的全面实施,推动了以苞谷、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栽培技术的全面改革和快速发展。


        丰收计划主要是研究总结推广了小麦“六化”(良种、沟厢、播期、配方施肥、基本苗、综合防)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和油菜的育苗移栽及秋发栽培新技术。1988年全县夏粮夏油单产、总产超历史,县政府和县农业局分别受到国务院和农业部表彰。1989年以后又连续20年超历史,08年夏粮总产6966万斤、夏油总产达到2879万斤。


        温饱工程促进了山区苞谷生产的全面增产丰收,解决了农民吃饭难题。自89年实施温饱工程以来,全县从实际出发,坚持高山地区推广苞谷超微膜全覆盖,低山地区推广育苗移栽的两膜玉米栽培新技术。增强了抗灾避灾能力,实现了玉米稳产高产。91年全县玉米单产首次突破400斤,达402斤,一举打破竹溪单产徘徊在三百斤左右达十三年之久的历史,98年达到605斤, 2003年又迈上了单产624斤新记录。在总结苞谷增温栽培技术的同时,95年加大了水稻、连藕、洋芋、油菜、花生等作物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取得了抗灾增产的显著效果,并受到了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多次表彰。


        全县地膜玉米自89年至2008年累计推广279.3万亩,平均单产262.7公斤,比露地直播栽培亩平增产133.8公斤,累计增产3.74亿斤。


        地膜水稻起步于1995年,截止2008年,全县累计推广28.6万亩,调查统计2000至2002年三年累计推广13万亩,平均单产492公斤,新增单产122.5公斤,新增总产1592.5万公斤,新增总产值1830.3万元,新增纯收益2373万元。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利用仪器检测我县各地土壤养分含量,根据作物生育期长短、营养期、养分临界期、最大效率期、土壤质地、栽培方式和肥料特性等确定基肥和追肥的时期、次数和用量。按作物需求量施肥,避免作物不能吸收造成的浪费。仅统计茶叶、玉米、小麦、水稻四大作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节本增效,总节肥0.09万吨,总增产0.62万吨,其中茶叶亩节肥4.5公斤,亩节本9元,亩增产1.5公斤干茶,亩增收90元,总节本增收526.58万元;
    玉米总节本增收726.0万元;
    小麦面积5.8万亩,亩节本增收50元,总节本增收290万元;
    水稻8万亩,增节本增收296万元。四大作物总节本增收1838.58万元。通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节约用肥0.09万吨,提高肥料利用率3%,减轻化肥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农民用肥从过去的盲目施用氮肥到现在按方施肥,缺啥补啥,是一个巨大的转变,08年我县化肥市场5月和10月比较,价格出现大幅下调,这与农民节约用肥和改变施肥习惯是分不开的。


        大力推广低残留,低毒害有机农药。改变农民过去错误的观点,高毒农药能迅速杀死害虫,同时对人、家禽也有很大的伤害。1978年我县农药市场全部以甲胺磷、六六酚等高毒农药为主。时过30年,在上级主管部门及县委、政府的指导下,湖北省明令禁止的五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已在我县销声匿迹。

    搞活经济,农业多元发展

        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使全县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农业人均占有粮食稳定达到了500公斤以上,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在解决吃饭问题后,怎样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又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头等问题。为此,县委、县政府,结合竹溪实际,立足山区优势,大做产业结构调整文章,巧念结构调整真经,开创产业兴县、产业富民之路,农业部门加大培训力度,调整专业结构,充实重点产业,搞好技术服务,从而促进了全县支柱产业和增收项目的健康发展。全县已基本形成了以茶叶、魔芋为支柱产业,烟叶、小药材、黄姜为增收项目的结构调整新格局。目前全县大宗特色产业茶叶新建茶园7.6万亩,使茶园面积达到16万亩,稳定发展魔芋7万亩,烟叶2.5万亩,黄姜5万亩,小药材8万亩,从而为全县双增目标的实现构筑了坚实的骨架。统计资料显示,全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由1989年的4.2:1良性调整到2003年的1.2:1。2008年全县农业人均纯收入达2260元,较结构调整初期的1989年的316元增长了7.15倍。

    展望未来,蓝图无限美好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让全国农民看到了美好的未来,更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30年间,10个“一号文件”清楚记载了我们党领导农民群众改革实践的历史轨迹。“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策措施,给亿万农民带来实惠,不断续写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篇章。


        2006年1月1日,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正式废止,标志着对农民实现由“取”向“予”的重大转折。从减轻农民负担,到增加各项农业投入;从掀起清欠风暴,到推进征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到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各项农村改革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30年前,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从农村开始。30年后,农村的改革发展再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但难点也在农村。”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为主要议题,意义十分重大。


        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再扬改革开放的风帆,再创竹溪农业发展新篇章。


    相关热词搜索: 丰碑 黄土 地上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