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基于新旧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利反应系数实证研究:最新企业会计准则2018

    时间:2018-12-23 12:41: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2006年我国颁布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实施是否改善了会计盈余信息的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是一个亟待检验的问题。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和盈利反应系数模型,基于沪深两市A股2004年至2006年以及2008年的数据,检验新准则的实施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结果发现:新公允准则对经营决策有用性显示不强,就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盈利反应系数新会计准则决策有用性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旧会计准则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2006年我国颁布了与国际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自2007年初实施至今,其效果一直受到多方关注。2008年欧盟委员会就欧盟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发布的正式报告表明我国新准则执行情况良好。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有诸多明显变化,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从理论上讲,新会计准则通过引入资产负债观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强化了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目标和理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通常以其信息含量来衡量。盈利状况是企业财务信息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最为投资者所关注。因此人们在研究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过程中,主要研究盈利信息的信息含量,盈利反应系数(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ERC)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盈利反应系数是指某一证券的超额市场回报相对于该证券发行公司报告盈利中的非预期部分的反应程度。本文将选取盈利反应系数作为量化会计信息含量的替代指标。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反映系数如何变化成为检验新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并判断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否提高了会计盈余信息的信息含量,有助于推动会计准则的发展,有助于管理当局和投资者根据准则的变化和企业的市场表现来调整自身的管理决策和投资策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讲,对新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部新准则实施情况工作组在跟踪分析了每一家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后,刘玉廷、王鹏和崔华清(2008)执笔公布了《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指出,在新准则和财务报告体系下,会计信息对投资者而言更具有相关性,投资者通过全面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能够了解企业的过去和现在,预测企业净资产的未来增长趋势,从而做出投资决策。另外,徐莉莎(2009)证实了新准则的实施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具有增量信息含量。基于前人研究和结论,本文采用传统的事件研究法,以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开始实施的年份2007年为分界,以旧会计准则实施年份2004年至2006年以及新会计准则实施年份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盈利反应系数模型进行分组比较检验,以探寻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新会计准则较于旧会计准则是否提高了会计盈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与徐莉莎(2009)相比,本文选取不同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检验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会计学者以证券市场会计问题的经验研究为突破口,以“决策有用”这一会计目标为导向,形成了信息观、计量观和契约观三大理论架构,其中信息观以向投资者充分披露信息,帮助其改善决策为宗旨,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论证。在信息观下,会计人员主要研究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问题。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主要关注证券价格或成交量与会计盈余信息的相关性,国外已有不少关于识别和解释市场对盈余信息做出不同反应的文献。Ball and Brown(1968)开创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先河,他们以1957年至1965年间纽约证券交易所26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会计盈余公告前12个月至公告后6个月的股价进行检验,首次发现会计盈余变动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统计相关性,证明了会计盈余信息具有信息含量。他们的研究仅基于未预期盈余的符号和超常报酬率的符号分析,但这是自有资本市场以来,人们第一次发现会计盈余信息具有信息含量的系统性证据。随后,Beaver et al.(1979)选取纽约证券交易所的276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1965年至1974年的报表数据进行了有关会计盈余变动与股价变动程度的数量关系问题的研究,他们发现盈余的变动百分比与股价的变动百分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未预期盈余变化越大,证券市场价格反应就越大。从统计计量的角度来讲,他们的相关性研究比Ball and Brown(1968)的符号分析更进一步。接着,研究者在其他国家和证券交易所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Vafeas,Trigeorgis and Georgiou(1998)对欧洲新兴市场塞浦路斯证券市场的研究,Dumontier and Labelle(1998)对法国证券市场的研究,Jindrichovska and Mcleay(2005)对捷克证券市场对盈余好消息和坏消息的反应的对比研究,均证明了证券市场对盈余信息产生或强或弱的反应。Nichols and Wahlen(2004)运用Ball and Brown(1968)的模型证明了美国证券市场在1988-2002年的时间内,年度股票收益与年度盈余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inello(2008)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对正的未预期盈余和负的未预期盈余均有反应,无论预期是来自投资者本身还是分析师,投资者依据未预期盈余改变投资决策会造成证券市场股价的相应变化。
      (二)国内文献 中国证券市场从1991年开始交易,其近20年的快速发展为中国会计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赵宇龙(1998)借鉴Ball and Brown(1968)的符号检验法,通过对上海股市123家样本公司1994年至1996年共369家的盈余披露日前后各8周的未预期盈余的符号与证券超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会计盈余信息的披露随着证券市场超常报酬率同方向同性质的变动。在此基础上,赵宇龙(2000)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净资产、董事会分配预案、审计意见类型等重要变量的影响之后,仍可验证会计盈余的披露与证券市场超常报酬率同方向同性质的变动。随后,国内其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有的学者通过延伸样本数据时间的角度,验证了不同时间段会计盈余信息的信息含量,如孙爱军和陈小悦(2002)基于1992年至1998年间中国证券市场的数据样本,利用ERC模型检验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再一次验证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会计盈余信息对证券收益具有显著的解释力,而且这种影响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张宗新、杨飞和袁庆海(2007)通过对2002年至2005年深市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的检验,发现信息披露质量高的公司,会计盈余指标(如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较高,且其股票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更好。但是他们的研究只分别验证了信息披露质量与会计盈余指标和二级市场股票表现的相关关系,并没有直接证明的会计盈余指标和二级市场股票表现的相关关系。还有学者从细化会计盈余信息指标的角度,深化了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研究。陆宇峰(1999)发现会计盈余对股价的解释力度有逐年增强的趋势,而净资产对股价的解释力度一直比较弱;陈晓和陈淑雁(2001)的研究发现,证券市场对于包括盈余信息在内的整体年报信息的反应是显著的,但超常交易量与盈余信息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孟焰和袁淳(2005)通过对1998年至2003年度中国证券市场5705个样本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亏损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与超常报酬率的相关性明显弱于盈利上市公司,也就是说无论亏损还是盈利的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与超常报酬率都具有相关性,只是强弱不同;张腾文和黄友(2008)以沪深两市A股为研究对象,利用剩余收益定价模型,得出了经营利润率这一分解后的会计信息对股价有显著的解释力的结论。以上研究都是通过在短时间窗口内观察证券价格的变动大小来表示证券市场反应的强弱,陈晓、陈小悦和刘钊(1999)则从成交量角度考察并证实了中国资本市场会计盈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对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主要采用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通过对会计盈余公告日短时间窗口内证券价格变化的研究,来推断会计盈余信息在实质上是否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以上的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证券市场中的证券价格会对会计盈余信息做出反应,且未预期盈余变化越大,证券市场的反应就越大。国外文献提供了证券市场会计问题的经验研究的方法,是国内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和指导。在中国证券市场逐步成熟后,国内学者也纷纷开始验证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中会计盈余信息的披露对证券超常收益是否具有显著的解释力。但是用这种方法在中国证券市场验证会计盈余信息与证券市场超额报酬率之间相关关系的文献选取的样本数据仅截止到2006年。这是因为2007年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会计盈余的内涵和结构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会计盈余预测不能连续,而实际运用时验证会计盈余信息与证券市场超额报酬率的相关关系至少需要两年完整的数据才可以进行会计盈余和报酬率的预测。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执行之后,理论上因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增强,则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增强,那么证券市场对盈余信息的反应显著性也会增强。所以本文的研究将运用事件研究方法和盈利反应系数模型,重点比较检验新旧会计准则下会计盈余信息与证券市场超额报酬率的相关关系的变化。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下,如果会计信息具有信息含量,股票价格将会在信息公布时迅速做出调整,事件窗口内的累计超额报酬率(CAR)反映的正是市场对于进入股票市场的会计信息的评价与衡量。如果CAR在事件窗口内大于零,则说明市场对该项会计信息呈正面评价;如果CAR在事件窗口内小于零,则说明市场对该项会计信息呈负面评价。具体到会计盈余信息是否具有信息含量的问题,可以看到如果公司的财务报告日给出的会计盈余低于投资者的预期,即未预期会计盈余(UAR)小于零,那么理性的投资者会对该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失去信心,并将抛售或者处理手头该公司的股票,引起股票的价格下降,导致股票的收益率低于预期收益率(财务报表公布前基于已得信息所做的预期),那么在事件窗口内,累计超额报酬率(CAR)将小于零。反之,如果公司的财务报表在报告日给出的会计盈余高于投资者的预期,即未预期会计盈余(UAR)大于零,那么理性的投资者会对该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增加信心,将会增持该股票,引起股票的价格上升,于是股票的收益率将会高于预期收益率,即累计超额报酬率(CAR)将大于零。基于上述分析,可见CAR与UAR之间存在相关性,并且相关系数(ERC)大于零。由于需要将新旧会计准则下会计盈余信息含量进行对比研究,因此,本文将数据分成两组进行检验,第一组为实施旧会计准则时2003年至2006年的数据;第二组为实施新会计准则时2008年的数据。建立以下两个假设(H1和H2):
      H1:在财务报表公布前后,CAR与UAR是相关的,并且新旧准则下的相关系数(ERC)均大于零
      H2:新准则下第二组数据的ERC大于旧准则下第一组数据的ERC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的样本是2004年至2006年和2008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发行A股的公司,剔除了在此期间上市和退市的样本公司;在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时,剔除了净资产小于零的样本公司。本文的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和新浪财经网站。此外,由于沪市与深市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分别对其进行检验。在计算预期股票收益率时,采用了总市值加权平均法并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来计算日市场回报率。
      (三)变量定义与模型建立本文的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如下:
      (1)未预期会计盈余的确定。本文将选择净资产收益率(ROE)指标来衡量会计盈余。因为在净利润,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这三种投资者比较关心的衡量会计盈余的指标中,净利润指标未考虑企业的总资产和净资产的规模;在每股收益指标的计算过程中,由于各个企业的每股净资产差异很大,所以不能进行不同公司的横向比较。而ROE指标在我国得到投资者相当的关注,而且是证券监管机构常用的一个指标,如配股标准、发行债券的条件等,因此本文把ROE作为本研究的会计盈余指标。确定未预期盈余的关键在于确定预期盈余。在国内外的证券市场研究中,常用的确定会计盈余预期值的估值模型有三种:时间序列模型,专家预测模型和随机游走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应用较多,如Beaver et al.(1979)和Kormendi and Lipe(1987)的研究,时间序列模型考虑了以前几个年度会计盈余变化对预期会计盈余的影响,所以,在数据时间跨度足够大(至少10年以上)的条件下,时间序列模型能够更为准确的预期会计盈余的变化。但是,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而且本研究采用的数据仅涵盖了2003年至2006年四个年度,以及2007年至2008年两个年度,时间跨度不够,而且由于会计准则的变化数据不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所有这些情况表明,国外的时间序列模型不适用于本文的研究。专家预测模型是以证券分析师对外公布的盈余预测数据或者公司管理当局公布的盈余预测数据作为市场对会计盈余的预期值。然而财务分析师及管理层公告的预测数据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还没有形成制度和惯例,不便于收集,尤其是财务分析师的职位经常变化,难以获得整个市场的连续性数据,因此,专家预测模型也不适用于本文的研究。随机游走模型是指把上年的实际盈余数据直接作为本年盈余的预期值。国外的研究数据表明,随机游走模型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测年度会计盈余,国内学者也指出:该模型虽然简单,但其有效性并不比其他的复杂模型差(赵宇龙,1998)。实证研究开山之作Ball and Brown(1968)就采用了该模型,综合以上考虑,本文采用的预期会计盈余模型为:ERit=Rit-1,未预期会计盈余UARit=ERit-Rit-1。其中,Rit为i公司t年度的会计盈余;ERit为i公司t年度的预期会计盈余。
      (2)累计超额报酬率的确定。确定累计超额报酬率,首先需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窗口。时间窗口过长会高估会计盈余信息的信息含量,时间窗口过短会低估会计盈余信息的信息含量,时间窗口的选择是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本文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历经十余年发展,已逐渐趋于成熟,并且考虑到时间窗口过长,会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观测值的变化,故选择(-1,1)天和(-3,3)天作为时间窗口。累计超额报酬率是非正常报酬率的累计值,等于某股票的实际报酬率减去该股票的正常报酬率,股票的实际报酬率根据每天的股价计算得到,正常报酬率采用市场模型来进行估计。市场模型的估计期窗口为财务报告公告日前30日之前的连续120个交易日。
      (3)盈利反应系数的确定。盈利反应系数(ERC)是用来衡量证券的超额市场回报相对于该证券发行公司报告的盈利中的非预期因素的反应程度。本文将分别考察每一会计年度整个市场的盈利反应系数。如果模型中盈利反应系数显著大于零,说明财务报告中的会计盈余在研究窗口内具有与股票价格相关的信息含量,并且是具有相同的方向;如果盈利反应系数不显著,则说明财务报告中的会计盈余在本文的研究期内具有较少的与股票价格相关的信息含量。
      (4)盈余管理的衡量。对于盈余管理的衡量,基于Jones模型的异常应计利润得到了广泛使用。然而,Kothari et al.(2005)指出,在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时,需要考虑公司业绩的影响。根据以往的文献,本文采用两种方法调整业绩对异常应计利润的影响:第一种方法通过构造组合方式来调整业绩的影响,称为组合业绩调整异常流动性应计利润(PADCA);第二组方式通过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业绩变量来调整业绩的影响,称为业绩回归调整异常流动性应计利润(REDCA)。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第一,组合业绩调整异常流动性应计利润(PADCA)。首先计算流动性应计利润(CA)=(t年营业利润-t年经营现金流量+t年固定资产折旧),然后分年度、分行业对如下模型进行回归:CAit/Ait-1=α1(1/Ait-1)+α2(△REVit/Ait-1)+?着it …(1)。其中,Ait-1为公司t-1年末总资产,△REVit为t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改变量。通过分年度分行业 回归,得到各个年度/行业的回归系数。注意到,流动性应计利润模型和传统的总应计利润模型的思路一致。在一定条件下,(正常的)总应计利润主要与营业收入的变动额和固定资产原值有关,因此通过总应计利润对营业收入的变动额和固定资产原值回归可以分离出正常和异常总应计利润;(正常的)流动性应计利润主要与营业收入的变动额有关,因此通过流动性对营业收入的变动额回归可以分离出正常和异常的流动性应计利润。比较两者模型可以看出,后者在前者模型的因变量中加入折旧,相应地在回归变量中剔除了固定资产原值。其次,将其代入如下方程(△RECit为t年度应收账款净额的改变量),求得正常的流动性应计利润(NDCAit)和异常流动性应计利润DCAit(=CAit-NDCAit)。其中:NDCAit=α1(1/Ait-1)+α2[(△REVit-△RECit)/Ait-1]…(2)。最后,将同年度同行业所有公司按上年资产报酬率(ROAit-1)分为10组。其中,当年的总资产报酬率等于净利润除当年平均总资产,当年平均总资产=(期初总产+期末总资产)/2。对任一观测值,以其异常流动性应计利润减去同组内其他观测值的异常流动性应计利润的中位数得到的差值的绝对值作为该观测值的组合业绩调整异常流动性应计利润(PADCA)。第二,业绩回归调整异常流动性应计利润(REDCA)。首先分年度、分行业对如下模型进行回归:CAit/Ait-1=α1(1/Ait-1)+α2(△REVit/Ait-1)+α3ROAit-1+?着it …(3)。其中,Ait-1为公司t-1年末总资产,△REVit为t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改变量,PPEit为t年末固定资产价值,ROAit-1为上年资产报酬率。通过分年度分行业回归,得到各个年/行业的回归系数。然后,将其代入如下方程(△RECit为t年度应收账款净额的改变量),求得业绩回归调整的正常的应计利润(NDCAit)和异常流动性应计利润DCAit(=|CAit-NDCAit|)。NDCAit=α1(1/Ait-1)+α2[(△REVit-△RECit)/Ait-1]+α3ROAit-1…(4)。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新旧准则下沪、深两市A股ERC检验 为了方便比较,把新准则下的ERC检验结果与旧准则下的ERC检验结果列入一张表中,(表1)给出了(-1,1)天、(-3,3)天两种时间窗口下旧准则(2004年至2006年),新准则(2008年)的沪、深两市A股的ERC检验数据,以检验H1和H2。可以看到,沪市数据结果均不显著。对于深市数据,无论是(-1,1)天、(-3,3)天两种不同的时间窗口,旧准则下2004年和2005年的ERC显著为正,2006年的结果不显著;新准则下2008年的ERC显著为负,可见这与H1违背。在这个基础上,讨论新会计准则是否提高了盈余的信息含量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本文的研究无法对假设H2进行直接的检验,这留待以后的研究。另外,深市2006年的结果也不显著,主要是因为2005年末开始的中国资本市场新一轮牛市行情一直持续到2007年10月16日,在牛市的一片大好的行情下,投资者盲目跟风投资现象严重,脱离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投资决策,使得整个市场的投资理念没有完全转变到公司层面上来,投机恶炒成分广泛存在,投资者的不成熟导致了股票惯性,从而造成2006年证券市场整体表现缺乏理性。
      (二)新会计准则下深市A股ERC分解检验 因为上文检验结果显示新会计准则下2008年的深市A股的ERC显著为负,与H1违背,所以本文将2008年数据样本分为UAR>0、UAR≤0分别进行回归分析,以进一步探寻新会计准则下2008年的深市A股的ERC显著为负的深层原因。(表2)为(-1,1)天、(-3,3)时间窗口下2008年深市A股的ERC值分解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就2008年深市A股而言,无论是(-1,1)天还是(-3,3)天的时间窗口,当未预期盈余UAR为正值时,ERC为负值但是不显著;而当未预期盈余UAR(≤0)为负值时,ERC都显著小于零,而且未预期盈余为负值时的ERC的绝对值要大于未预期盈余为正时的绝对值,本文认为这是造成2008年深市A股整体ERC为负值的原因。在会计盈余信息为坏消息时(未预期盈余为负值时),证券市场的累计超额报酬率却向相反的方向反应,即使上市公司的盈余未达到市场预期,但是仍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和追捧,有正向的未预期股票回报率,这是与理论和假设不符的,本文称之为非正常反应,本文认为造成这种非正常反应的原因是:虽然中国经济在2008年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一年内中国股市由2007年10月的最高点下跌超过70%,全国范围房价下跌,出口增幅下降4.8个百分点。但是中国经济在一揽子的宏观调控政策下,在困难中仍保持了9%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尤其是2008年12月份开始,中国的货币信贷、消费、投资、出口、工业生产等方面在国际上率先产生了一些积极地变化。而本文在预测正常报酬率时的选择的时间窗口是财务报告公告日前30日之前的连续120个交易日,预测期大部分处于2008年12月前,也就是说预测期和实际期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正常报酬率的预测不准确,从而可能导致2008年深市A股中的非正常反应。此外,由于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准则实施的初期,信息使用者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可能还不够透彻,从而使得新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优势没有被充分识别。这也是2008年的深市A股的ERC显著为负的一个可能原因。
      (三)新旧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因为会计盈余信息是许多契约的重要参数,会计盈余或亏损对于上市公司本身及其股东、管理层和有关主管部门而言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他们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竭尽全力,采取种种盈余管理手段来影响公司会计盈余信息。如果会计盈余信息受股东或管理层的主观意愿影响太大,盈余管理过度,会造成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损害会计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以可靠性为基础的相关性也自然不会显著。在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入利润表,造成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增多,从而增大了股东或管理层操纵利润的空间,可能损害会计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使得新会计准则的相关性减弱。这可能是上文中关于新旧准则下沪、深两市A股ERC和△ERC检验结果没有支持原假设,没有显示出新会计准则带来的相关性即决策有用性增强的效果的原因之一。为了衡量新旧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操纵会计盈余的程度,本文将进一步对新旧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本研究根据前述模型对新旧会计准则下2004年至2008年沪、深两市A股的数据分年度计算和检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研究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在研究过程中,剔除了数据不完整的样本,得出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得出:总体来看,新会计准则下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入利润表,造成未实现利得增多,从而增大了股东或管理层操纵利润的空间,可能损害会计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使得新会计准则的相关性减弱,这也成为上文中ERC和ERC分解检验结果没有支持原假设,没有显示出新会计准则带来的相关性即决策有用性增强的效果的原因之一。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旧会计准则下,2004年至2006年会计盈余信息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具有决策有用性,但是2006年的数据跟模型预期有偏离,这主要是受政策和牛市行情的影响。新会计准则下的2008年由于以下原因的影响,没有显示出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决策有用性增强的效果:经济大环境的突然改变,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收益发生巨大的波动,市场处于观望和调整期;由于我国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实施仅两年,财政部仅组织了会计从业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系统学习,所以其他广大信息使用者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还需要时间,可能不透彻,从而使得新会计准则相关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部分没有被识别,可能导致证券市场反应异常。我国经济在2008年12月份前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得预测期窗口期和实际期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导致正常报酬率的预测不准确,从而可能导致2008年沪市A股显示出非正常反应。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下沪、深两市A股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的t检验得出结论,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操纵应计利润的程度相比于旧会计准则下更强,表明新会计准则下股东或管理层操纵利润的空间更大,损害了会计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使得新会计准则的相关性即决策有用性减弱。
      (二)建议 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给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对于会计准则的政策制定者,不仅要看到财务报告作为一种竞争信息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还要针对不断变化着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断完善准则和相关会计政策的制定,而且在颁布新会计准则后,要做好会计准则的普及教育工作,提升投资者理解会计信息的能力,促进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第二,对于公司会计人员来说,会计人员要进一步学习更新新的会计准则和相关理论知识,并且可以通过研究市场对会计信息的不同反应,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披露方式。此外,对于公允价值等可以进行盈余管理的项目,应该保证合法合规披露,以达到提高财务报告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的目的。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作为市场信息提供者的竞争能力,同时也会为公司吸引合适的投资者。第三,对于投资者来说,要理性的分析财务报表,不仅要看到财务报表是报告公司真实情况的重要信息源,而且要看到财务报表的不足和存在可以虚假报告的风险,充分利用其他信息,帮助自己改善投资决策,切忌盲目跟风,同时要对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尤其是对会影响会计盈余信息的相关准则加强学习和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才刚起步,虽然现有实证结果并未显示出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决策有用性增强的效果,但是由于新会计准则的进步性,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时间增长后,再对其检验必能有所改善,这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0BGL067)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银行债务契约、财务报告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项目编号:71072103)资助
      参考文献:
      [1]陈晓、陈淑燕:《证券交易量对年报信息的反应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
      [2]陈晓、陈小悦、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3]刘玉廷、王鹏、崔华清:《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会计研究》2008年第6期。
      [4]陆宇峰:《净资产倍率和市盈率的投资决策有用性》,《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5]孟焰、袁淳:《亏损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5年第5期。
      [6]孙爱军、陈小悦:《关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7]徐莉莎:《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研究――基于价值相关性和资本成本的视角》,《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8]张腾文、黄友:《经营利润率、股东收益与股票价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4期。
      [9]张宗新,杨飞,袁庆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升能否改进公司绩效?》,《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10]赵宇龙:《会计盈余与股价行为》,三联书店2000年版。
      [11]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经济研究》1998年第7期。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Arianna Spina Pinello. Investors’ differential reaction to positive versus negative earnings surprise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
      [14]Ball and Brown.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announcements.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68.
      [15]Beaver Clarke and Wrigh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unsystematic security returns and the magnitude of earnings forecast erro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79.
      [16]D.Craig Nichols and James M.Wahlen. How do earnings numbers relate to stock returns? A Review of Classic Accounting Research with Updated Evidence. Accounting Horizons, 2004.
      [17]Irena Jindrichovska and Stuart Mcleay. Accounting for good news and accounting for bad news: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2005.
      [18]Kim and Verrecchia. Pre-announcement and event-period privat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7.
      [19]Kormendi and Lipe. Earning innovations, earnings persistence and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Business, 1987.
      [20]Lev B.On the usefulness of earnings:lessons and directions from two decades of empirical research.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9.
      [21]Nikos Vafeas,Lenos Trigeorgis and Xenia Georgiou. The usefulness of earnings in explaining stock returns in an emerging market:the case of Cyprus.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1998.
      [22]Pascal Dumontier and Real Labelle. Accounting earnings and firm valuation: the French cas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1998.
      [23]Sharpe William. Capital asset prices: 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 Journal of Finance, 1964.
      (编辑 虹云)

    相关热词搜索: 新旧 系数 会计准则 上市公司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