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解码任仲平|任仲平

    时间:2019-04-05 03:19: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常被称为政治的“晴雨表”,是该报的“旗帜”和“灵魂”。任仲平文章作为人民日报的大型政论文章,近几年风生水起,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和一等奖,被许多专家学者所研究,受到很多读者大力称赞,成为各地方省级党报评论员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其“魅力”何在?
      任仲平是“谁”
      2008年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帖,题目就是《任仲平是谁》。顾名思义,大家都以为任仲平是人民日报某一个评论员。任仲平是“人民日报的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这是人民日报第一次以“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任仲平为名刊发评论。到目前为止,任仲平同志发表了大概60多篇文章。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对他的解释是“他是一群新闻人的思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它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因为在选题、结构、语言上较早期党报评论有着重大的突破。
      任仲平的三大突破
      (一)选题上,观点表达的突破
      任仲平的文章之所有受到很多专家的赞赏,被许多同行所借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选题方面。任仲平选题广泛,但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题材重大,如对重大时刻、重大事件、重大节日和重要问题的论述。二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紧扣时代的脉搏,具有深刻含义。
      新闻评论是一种观点立场的表达,不同于新闻本身,它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体现了新闻评论者的主观意愿,以及新闻评论发表者的立场。作为人民日报的重要评论,在重要观点上表述不能随意,必须全面准确地表达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任仲平秉承这一宗旨,在观点上更加鲜明透彻,更倾向于用政治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各种问题,并以政策性、指导性、权威性为其文章主要特征。
      人民日报评论类型很多,有社论、评论员文章、今日谈、人民论坛、人民时评等。这些言论、评论各有特色,都很精彩,其中“人民论坛”、“人民时评”、“今日谈”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不同的评论专栏,有不同的定位,因而对选题也有不同的要求。“今日谈”以短小精悍著称。“人民论坛”和“人民时评”虽然均以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为载体及时阐明观点,发表评论,鞭挞不良倾向,但“人民论坛”侧重思想性,其主要读者对象为党员干部,“人民时评”则内容和选题更具有大众性,其读者大多为普通受众。相比较而言,任仲平文章倾向于政治性、具有重大意义的选题,评论更具有权威性、影响力。对于重要时刻、重大事件、重量级的选题,任仲平注重引导舆论,及时发表观点,体现一个大报大型政论文章的立场,阐明国家的政策方针。
      (二)结构论述模式的突破
      1.结构模式的突破
      任仲平文章在结构上区别传统党报社论的“三段式”,主要表现为多段落、短句子,呈语落式地展开。由于任仲平文章较长,其大部分用数字进行标示分成好几节,每节又包含多个段落,节与节之间没有小标题,但每节开头设中心句,类似于小标题,对本部分起着概括和引导的作用。段落多,主要缓解了视觉疲劳,加强阅读的节奏感。其结构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以短句取胜,使受众的阅读轻松。短句子,一方面可以增强言语的力度,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长句子给读者造成的压迫感。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言论中用短句子,其表意不如长句子全面和深刻,其实在针对广大普通受众时,太专业、太冗长的表述容易造成受众本能的排斥和反感。
      2.论述模式的突破
      与传统党报社论相比,任仲平文章一改“命令”口气,用人们普遍接受的知识与伦理体系进行说服诉求,具有协商语气,论述时思辨性增强,更多地采取一种“新闻”取向与“评论”发言,而非“政策”取向与“学术”表达。任仲平文章往往针对社会中的一些错误思想进行说服教育,从不回避问题,而是积极面对问题,以哲学角度作论,以世界眼光看问题,对错误思想的处理往往并非全然批判,而是通过对关键概念的阐述,让人们明白其中的差别。①
      (三)语言表达的突破
      任仲平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取得很大的突破,跳出了就事论事的樊篱,思接千载,想越万里,富于思想启迪和情感感染力的故事、格言、成语、诗词信手拈来,融入文章。虽然其文章字数多,篇幅较长,但其恢弘大气的语句,生动优美的字词,跌宕起伏的正反论证,富有哲理,看完之后不会觉得累,反而给人力量、震撼心灵、发人深省、很受鼓舞!
      任仲平文章突破的深层原因
      (一)宣传模式向新闻模式转变
      早期党报的新闻传播主要表现为一种新闻的宣传模式。随着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深入,以及传媒逐渐重视新闻规律、新闻价值的转变,新闻的宣传生产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党报开始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在“传者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下,传者往往忽视读者的意愿和参与,受众的需求较少被考虑到,使得受众敬而远之。在“受众为中心”的模式下,把受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从办报思想、栏目设置、新闻选题、报道形式、版面处理到作者的作风、文风,都突出受众的地位。任仲平文章一改早期党报评论的晦涩与枯燥,无论是语言的生动优美,还是在结构上的语落式、论证过程中的思辨性等方面的突破,都考虑到受众读报的兴趣。
      (二)党报社论逐渐进入公共领域
      传统党报社论影响力的退化,与党报言论总是与公众保持距离,在很多舆论事件上的“失语”是分不开的。尽管很多党报言论由于严肃性和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不可能什么题材都能成为论说的对象,但是很多党报把这种严肃性过度“政治化”、“神圣化”,往往导致其在很多公共事件中“缺席”。②目前,很多党报社论最大的变化就是加大了对社会新闻、突发事件、网络公共热点话题的跟踪和评论力度。从选题到写作更加贴近群众。比如“路边摊解禁”、“高考加分”、“群众满意度测评作假”、“学术剽窃”、“醉酒驾车”、“开胸验肺”等过去不为党报所重视和关心的话题,都成为人民日报的评论和发言的主题。从任仲平的选题也可以看出,对“非典”等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不回避,在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发生后及时发言,引导舆论。
      (三)社会转型:“以国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社会转型期,民主化进程慢慢展开,社会整体从一个“以国为本”的社会进入到“以人为本”的社会。③教育文化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到猛烈的冲击,改变了原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步从受教育者向公民转型。社会的发展开始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新闻媒体及其评论在转型期思想影响下,逐步转变角色,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众。在新闻评论创作时,逐步增强内容的针对性、服务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个性化地宣传解读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真实地反映民众的心声,从而更加及时和有效地反映和引导舆论,发挥党报评论的作用。
      注释:
      ①赵振宇 胡沈明:《“任仲平”文章新闻评论属性探析》[J],《新闻大学》,2010年第3期
      ②刘学义:《话语权转移》[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吕尚彬:《中国大陆报纸转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参考文献:
      ①张研农:《任仲平在路上》[J],《新闻战线》,2009年第1期
      ②康宏志:《主动设置话题突出舆论引导》[J],《新闻战线》,2006年第4期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解码 任仲平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