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时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艺术品消费的启示: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没有丑的概念

    时间:2019-05-12 03:23:4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将时尚作为问题研究的对象,在西方学术界已有丰厚的研究成果。对中国传统艺术史而言,通过“时尚”问题或许可以打开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从时尚消费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艺术品消费行为和模式进行分析和梳理,是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艺术研究方法和学术范式的有益尝试。
      时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品消费
      在探究时尚(fashion)问题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消费文化,因为时尚问题正是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才逐步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受新文化史学的影响,西方学者开始从文化的角度重新解读消费的含义,他们认为“个人之间的所有关系,甚至那些我们认为是经济的或社会的关系,本质都是文化的”。在这里消费成了一种文化,对于消费者而言,物品的消费已不仅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也是文化所赋予物品或消费行为的象征意义。在此视角下,消费不但成为区分社会阶层,表达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而且这种消费目的和手段也使“生活本身被界定成为一种艺术作品”。简言之,“物质商品已经成为品位与生活方式的象征符号。”而时尚作为这种生活品位与生活方式的重要社会形态,则成为西方人类学、社会学等诸学术领域中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对象,时尚研究也逐渐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关于时尚的定义,尽管西方学者也认为,从广义上讲,“它可以用来指称诸如建筑乃至学术等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任何一种系统性变化”。但是,这一“变化”,在西方时尚理论的探讨中,则仅限于服饰系统变化上的所谓服饰时尚方面。如“时尚是具有特定历史和地域色彩的特殊衣着系统,它是一些具有可能社会变动的社会所产生的衣着系统”;他们的基本共识是“时尚是以规则而系统的内在变化逻辑为特征的一种衣着系统”。《时髦的身体:时尚、衣着和现代社会理论》的作者乔安娜·恩特维斯特尔则认为,时尚“它依身体而制造,借身体以推广,并由身体来穿戴”,在此已将时尚的概念等同于服饰时尚。总而言之,他们坚定地认为“由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究、精神分析和社会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所提供的大量文献已经令人信服地说明了时尚必须被视为特殊的衣着供应系统”。
      这种时尚是“有其来自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特殊内涵”的特殊衣着系统观念,其背后其实是西方学者基于对西方“现代性”关照的一种执著表述。近代学者威尔逊在他的论述中就将“时尚”明确界定为是西方社会现代性的出现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而贝尔、西美尔以及麦克道尔和车龙等西方研究时尚的历史学家和文化理论家,在分析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状况时,则认为时尚是新兴资产阶级挑战中世纪皇室、贵族权威等上层名流的重要工具之一;J.C.弗吕格尔甚至将时尚直接表述为是“现代欧洲文明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这种将时尚的本质视为“西方社会现代性的一个方面”的看法,使西方学者执著地认为:“尽管当代消费资本主义迅速扩展到全球各地,仍不能期望时尚会出现在那些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的文化中。”这种西方语境下的时尚概念与时尚研究,即欧洲近现代时尚的研究目的,可以说是为了探测西方现代性的出现与发展。因此,他们对具有较强文化传统的文明中是否产生和存在时尚,往往持否定态度。如将日本、印度等东方服饰定义为不具时尚多变性的“固定的”衣着。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时尚问题的看法也同样无出其右,典型的如阿德谢德(Adshead)在《十五至十八世纪欧洲与中国的物质文化:消费主义的兴起》中,就否定了中国传统社会体系中出现时尚的可能。虽然也有西方学者对此观点持有异议,如加拿大学者卜正民在其《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一书中认为,明代中后期社会存在着显著的“时尚”现象。而斯蒂尔在其《ParisFashion:ACulturalHistory》中则直率地反驳:“绝没有什么古代的和不变的服饰,许多东方文化就是以在时尚方面激烈地争奇斗艳为特征的。”
      相对于国外时尚问题研究者在概念和适应界域上的争执,一些不囿于此间纠缠的华人学者,已自觉地运用西方时尚理论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服饰时尚的问题。其中尤以林丽月、巫仁恕等我国台湾学者对晚明服饰进行的研究为代表。林丽月在她的《衣裳与风教:晚明的服饰风尚与“服妖”议论》《晚明的“服妖”议论及其性别意涵》《明代中后期的服饰文化及其消费心态》《大雅将还:从“苏样”服饰看晚明的消费文化》《万发俱齐:网巾与明代社会文化的几个面向》等多篇文章中,对晚明服饰中的时尚现象做了细致的剖析。而巫仁恕在其专著《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一书中,对服饰时尚的问题也分章进行了深入论述。虽然他们的论述仍然沿着西方时尚理论的界定而局限于服饰领域,但对西方学界关于“时尚”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产生和存在的可能,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并在观念和研究范式上为后来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探索。
      正如上述国内外时尚研究所呈现的那样,目前学界的研究对象仍局限于服饰领域,在其他物质文化消费活动中是否存在“时尚”问题,国内外学者则大多持否定或模糊的态度。至此,关于时尚研究的问题,是因循而行还是另辟蹊径,对于面临学术研究日趋国际化的中国传统艺术史研究者来说,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就如前辈华人学者所尝试的那样,我们是否也可以抛开这些纷扰的概念纠缠,以开放的视野看待时尚这一问题,结合传统历史中有关学者对时尚问题的论述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艺术现象。如此,这些服饰文化领域中关于时尚消费问题的可贵探索,则成为了我们研究其他物质文化类型中“时尚”问题的宝贵理论经验。如关于时尚的形成是“需要多种因素的结合,是包括时尚的生产和消费环境在内的所有支持时尚系统的特殊社会与历史条件”;时尚是一种“杂交的产物”,时尚“意义”的建构需要所有的社会“要素”的参与;时尚并不仅仅是指某种大众或精英风格的产品,它还指某种引导大家接受或消费某种风格的美学观念的产物;在影响特定时期的物质消费嗜好倾向及器物艺术风格方面,时尚确实显得很重要,但是,时尚这一影响,总要通过其他的社会因素比如阶级、性别、种族、年龄、职业、收入等的中介作用才能实现。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从“时尚”的视角研究传统文化语境下物质文化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现象,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示例和镜像的借鉴意义。
      因此,对时尚的研究价值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的发现,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对中国传统艺术史研究而言,通过时尚问题或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将现代消费研究领域中的时尚问题,引入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中,从时尚消费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艺术品消费行为和模式进行分析和梳理,是一种谨慎而不失积极地借鉴西方视域中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范式,并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研究方法而进行的有益尝试。
      (注:本文为上海海事大学校基金项目《日常生活与艺术形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责任编辑:曹宁)

    相关热词搜索: 语境 艺术品 中国传统文化 启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