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论创造力的培养与大学生成才|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问题

    时间:2019-05-06 03:20:1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创造力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普遍还不够重视,从创造力的基本内涵、创造力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作用、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四个方面,论述了创造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创造力;大学生;成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217-02
      当今我国的科学技术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对我们国家的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文明程度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人才。大学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当今新时代的大学生将是未来我国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后备力量。我们国家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是:如何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回归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最初的本质,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创造力的基本内涵以及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关于创造力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和理解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人认为:“所谓创造力,是指在寻求一定目的和要求的条件下,运用以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新思想、新概念,并且具备一定的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和创造新生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创造力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关于创造力的结构,一般来讲,知识、能力、品质三个要素组成了创造力的结构。广博的知识是构成创造力的最基础的要素。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的科学和技术创造性融合、发展的时代,各门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将会产生出一些新的学科和新的领域。因此,如果一个人的知识面狭窄,就可能直接影响其思维的发展和视野的开阔,从而限制其创造力的提高。个性品质是实现创造力的保证和基础。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指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外还包含着其对事业不懈追求的坚强毅力,这也是激发其强烈的创造欲望的不竭精神动力;因此,要具有“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新”的实践创新精神。要具有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敢于树立标新立异的思想,不拘泥受制于传统的落后观念。
      创造力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是越来越重要,创造力是大学生成才所应具备的一个关键因素。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和充分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二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各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尤其是关注人才的创造性发展,注重考察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思辨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为社会和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纵观历史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正是依靠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创造实现的。所以,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充分调动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二、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探析
      目前,一些高等院校也在试图加强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但是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仍然比较匮乏,这是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制约当前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因素
      近年来,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仍然比较固定和单一化。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缺乏创新性,学生没有足够的场所和地方来开展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除此之外,一些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与我国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计划是不相适应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多数课堂至今还沿袭着“满堂灌”的传统式教学方法,课程的考查方式是比较单一的闭卷考试,学生们只有上课记笔记,考试前复习笔记,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大学课程,这就使得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走,缺少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在课程结构方面,课程之间缺乏应有的交叉和糅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分离过大,这使不少大学生限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了解不到交叉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未能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形成积极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导向、激励和隐形教育功能。”[1]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普通高校里校园文化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很好的功能和作用。
      (二)教师因素
      如果教师缺乏创新的观念和素质,直接会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一些教师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指导下,教学的目标是把知识讲深刻讲透彻,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现有的知识,但却严重约束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本身所具有的权威观念抑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大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自由、宽松、民主氛围,鼓励创新和注重个性发展的课堂,但是现实的大学课堂却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缺乏师生的沟通和交流,没有给学生展现智慧和才华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就难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其创造才能的施展。
      (三)学生自身因素
      一般而言,多数大学生习惯于接受和掌握书本上原有的知识,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结论从未产生过质疑,从来没有怀疑和挑战过权威。纵使他们也重视一些问题和答案的解决,却很少去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些大学生认为,创新和发展只是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普通人根本不具备创造的能力。许多大学生都不能正确认识究竟什么是创造力,也从未相信自身其实也蕴藏着无限的创造资源。此外,大学生还缺少关于创造学方面的知识。大学生受教师教学方法和思想的束缚,只愿意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结论,对于开启创造力的一些创造学方面的知识却很少涉猎,比如对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发现真理的、如何区分真理与谬误及它们的矛盾运动转化过程,以及关于发现、分析、归纳、猜想方面的知识也知之甚少。
      三、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对于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对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展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一)鼓励大学生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独立、创造性的个性,这也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校创造性教育的要求。一是要积极创设一种自由、民主、平等、宽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鼓励大学生大胆地假设和猜想,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对于一些大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看法和建议,要引起注意,不要急于作出评判,尽量给予赞许,肯定其有价值的一面。二是要强化大学生的批判意识。批判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三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拼搏精神。一个没有经历风险,没有顽强拼搏精神的人,是很难登上创造的巅峰,创造出一些创造性成果的。四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的态度。在创造、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遭到别人的非议,甚至是嘲笑的目光。并且一些我们创造出来的成果一时可能还得不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对创造的道路要乐观、自信,不要轻言放弃。
      (二)充分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人们认识事物的动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力量和源泉,不断推动人们对新事物和客观规律的认识。因此,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外,还要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激起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一是问题情境法。教师应适时地提出问题和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大学生在情境的感悟和体会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二是启发式教学法。要摒弃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意识;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善于寻找事物间的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三是集体讨论法。要加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得到一些与众不同的新观点和新思想。
      (三)注重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思维的贯通性和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一是从思维品质上来看,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比较分析事物的矛盾、变化和异同,从而激发大学生形成敏捷、灵活的思维;大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轻信和盲从权威,要全面和系统,“拓展大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开放性;通过因果溯源、归纳演绎、分析推理,使其能够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特性”[2]。二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应鼓励大学生合理的猜想和想象,强化直觉思维的训练。大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和增强,与大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
      (四)强化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我们都知道: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广泛地开展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检验和强化所学知识,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树立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还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新的方法。一是要积极开展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小组讨论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二是要组织好校内的实践活动,如科教技能比赛、发明创新活动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平台;三是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到校外实践训练基地,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深化认识、开阔视野。
      
      参考文献:
      [1]康永杰.知识经济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1998,(3).
      [2]刘东菊,汤国明,刘荣欣.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3]罗洪铁.人才学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罗洪铁.现代人才资源开发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5]吕景煜,任凯.试论高校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6,(12).
      [6]曾广存.论创造力与大学生成才[J].人才资源开发,2008(11).

    相关热词搜索: 成才 创造力 培养 大学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