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步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时间:2019-04-22 03:27:3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长期以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职责被人们普遍接受,认为教师应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的权威、是教学的中心。正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不少教师也一直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或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认为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做,学生的学习完全受控于教师的“教”的行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心智受到压抑,个性发展受到限制。
       关键词主体地位;心智;个性发展
       一、课前,未雨绸缪,了解学生,做好预设备好课,确定学生主体观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更应凸显,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交际需要的语言积淀应从语文教学开始,因此,如何设计好一堂课尤其重要。我以为设计教学时要明确一个目标: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场所,对生活中的人或事,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堂教学要能拓展到学生生活的天地、发展的社会中去,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教师做“甩手掌柜”,由学生商量决定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由学生决定?这似乎是无稽之谈。但在学生充分自学教材前提下,如果以学生的现有理解水平来解读文本,那么,他们弄不明白的各类问题都可能是他们此次学习的重难点,在他们互相帮忙解决了这些重难点之后,他们又会有新的发现,又会提出新的问题,……于是学生就在不断的自学、发现、解决过程中完成文本的学习。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主宰课堂当老师,这是一种许多年轻教师都在采用的较高明的做法。如果学生对教材内容发生兴趣,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畅所欲言,课堂就鲜活了,而教师做“甩手掌柜”,少为学生做主,只要适时掌控课堂即可。
       2.教师“装聋作哑”,让学生讨论解决疑难点
       课堂讨论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思辨和归纳总结等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之间的单向、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交流,架起了课堂信息交换的立交桥,在交流中,不同层次、不同见解的学生得到了个体所没有信息,此时,教师只是“装聋作哑”当观众。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抛问题的策略,注重所抛问题的质量,少表态,掌握好时机,只适时地予以引导、点拨,只要能据教材中心或学生的经历,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3.教师“置之不理”,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表达的时间
       学以致用,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之一。在课前预设中,我们就应设计让学生从教材中学到文学创作方面的技巧,让学生跳出课堂,跳出教材,用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技巧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引发新的思考,产生新的创作欲望。
       二、课堂上,巧设悬念,设疑激趣,调动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
       小学课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悟文本、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摆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我认为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及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斯杰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并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与众不同,有创新意识及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这是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的根本保证,所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在师生间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所致,其注意力易转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要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阅读文本,阅读的要求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识水平,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基本的对话就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但是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对话中心(主体)应是每一个学生本人,而不是教师,教师必须设疑激趣,展现文本创作者的文章架构、内容意境,要注重学生阅读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在阅读交流过程中自行发现文本的意义,在教师引导下,自行架构文本的脉络。
       三、课后,拓展延伸,增强语文实践的实效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摆正活动主体地位,以主动性学习取代被动性学习
       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问题。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过程,其组织形式是不同的:或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广泛的研讨、辩论,产生思想的共鸣,深化认识,形成鲜明的印象,拓展知识,开发思维;或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借助资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或是带领学生走向社区,接触社会,感受生活,获得最真实的资料,探索未知世界等……这样的活动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快速形成,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窘况,让学生在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活动效率。
       2.改变教育形式,以活动型学习取代说教型教学
       在语文实践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其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个体体验和积极探索,实现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可以通过组织如讲故事比赛、征文比赛、手工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参与意识;组织学生走向社区、接触社会、走进自然,开展调查活动,收集资料,关心国事、世界事,关注焦点,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组织、阅历,积累社会经验。
       3.拓宽活动领域,让开放型活动取代封闭型活动
       可利用图书馆、学习展示栏等校内文化宣传阵地和参观各种展馆、历史遗迹等人文景观,让学生课内外知识得到延伸、升华,既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知识积累,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还可组织学生参加如走进工厂、机关、社团或深入田间地头,面向社会、融入大自然等社会实践,从中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了解新现象,接受锻炼和洗礼。
       总之,我以为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从备课伊始直到课堂教学、到语文实践活动,都应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活动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培养出自信、自强的学生个体,才能夯实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相关热词搜索: 主体 三步走 地位 学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