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数学课堂游戏100例 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示范作用例谈

    时间:2019-02-26 03:22:4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我们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但是,这样并不等于说,就能因此而忽略教师的作用。教师艺术的示范,是行之有效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艺术的示范,也是引领学生在文本语言世界遨游的航标;教师艺术的示范,更是规范、提升、开掘学生思维的火炬。
      
      一、范读,入乎其境
      
      在诗歌、散文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而且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去,入其境,悟其情。
      比如在教学韩愈的《左迁至南关示侄孙湘》时,笔者作了这样的范读--
      节奏:按照"二/二/三"的节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洲/路八千";
      重读:主要有"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马不前"等。
      抑扬: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要注意"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雪拥"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蓝关"处开始下降,至"马不前"处降到极点;
      缓急:"马"字稍微拖长,"前"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英雄末路的悲痛。
      这样的范读,感染着学生,使学生仿佛与诗人同行在苍凉孤寂的贬谪路上,感受到诗人悲怆愤懑的情怀,无需作过多讲析,学生跟读、演读,即可。
      
      二、范品,入乎其味
      
      品析课文中相关的词、句、段,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主要手法之一。然而,学生毕竟不是成熟的阅读者,对文本词句的品析,有时候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有时候甚至是错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示范性品析,就起到了指引方向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木兰诗》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活动设计:"选择诗歌中的一句或一节,进行多角度品析"。学生的品析,大多是揪住几个词语、着眼几种修辞而已,远未达到"多角度"的要求,于是,笔者示范品析了这样的一组句子--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 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后者,勇敢奔赴前方。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与流水声嘶叫声的陌生凄厉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反映木兰的复杂心情。
      "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不闻"与"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 两个诗句,表现木兰离开家乡,踏上征途--远征,再远征。两个诗句,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
      随着老师不断出示范例,学生们不断发出惊奇而叹服的喝彩。笔者让学生将范例品析的句子读一遍,尝试着总结出品析的角度,然后,自己再读诗、再品诗。接下来的品析,可谓异彩纷呈,掌声不断,学生品读之细、之奇、之妙,让人欣喜。
      这里,老师的范品,不纯粹是品析方法的示范,更是拿这个"甜头"来"诱惑"学生自主品析诗句,品其句,入其味。
      
      三、范写,入乎其艺
      
      读写结合,是一种知识与能力互相促进互为融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它以读带写,以写解读,既能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理解文本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如何写?一方面,老师要进行一定的技法讲授,让学生找到写的"入口";另一方面,在学生展示自己"写"的成果以后,老师要适时展示自己的范写,既是对学生活动的示范性总结和补充,又是引导学生充分感悟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的过程,从而悟其法,入其艺。
      比如,在教学《变色龙》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就运用了"课文小作文法"的读写实践形式,在学生交流以后,笔者示范了四个"写"的片段--
      片段一:广场的一幕闹剧(第一场)
      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用手指赫)你在这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这个手指头?(环视人群,厉声)谁在嚷?
      赫留金:(诚恳地)长官,我好好地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用手罩嘴,咳)我正跟……
      奥楚蔑洛夫:(严肃的)嗯!不错……(咳了一声,拧起眉头……转身对巡警)你去调查一下,打个报告上来……
      群众: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
      奥楚蔑洛夫:(惊愕后自然)席加洛夫将军?哦!
      片段二: "威武"的军大衣
      本文四次写军大衣,是别有深意的。在开头,"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勾画的是一个外表严肃、威严的警官形象。中间写威严的警官把军大衣一脱一穿,分别是为掩饰自己出尔反尔的窘态和因咒骂将军而感到的恐惧和心寒。结尾处"裹紧大衣",照应开头,再现他趾高气扬却又不无尴尬的丑态。
      课文明写军大衣,实际是为刻画这个势利小丑的趋炎附势的嘴脸而设置的"道具"。
      片段三: 课文中的讽刺艺术
      课文中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夸张和对比的巧妙运用。
      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奥楚蔑洛夫在"变色"之时,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好比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充满喜剧效果。
      片段四:孕育奴性人格的土壤
      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
      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是作者的批判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这四个示范片段,分别从描述情境、欣赏细节、分析手法、感受主旨四个角度来写,有些内容是学生写到的,有写内容是学生没写透的,有些内容是学生写作的盲点,学生通过阅读老师的示范性写作片段,重新回过头来,拟定了如下的标题,作为课文小作文的标题:(1)可笑的"变色龙" ;(2)广场的一幕闹剧;(3)威武的军大衣;(4)赫留金的控诉;(5)一只小狗的内心独白;(6)课文中的"法律";(7)课文中的看客;(8)课文中的讽刺艺术;(9)孕育奴性人格的土壤;(10)说说传神的细节描写;(11)大量的省略号用得好;(12)我喜欢课文中这样的一段话;(13)《变色龙》内容简介;等等。
      从这些题目的拟定,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教师示范作用下,学生充分感悟到作者的语言表达艺术,而且,还内化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应充分考虑其时机、内容、形式、方法,同时,积极考虑引导学生在教师提供范例的基础上,总结方法与规律,学习范例,超越范例。这样的示范,才是有效的示范。
       示之以范,就是授之以渔。
      
      江苏省通州市金沙中学(226300)

    相关热词搜索: 示范 作用 语文课堂 教师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