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外语编辑的中文素养略议 外研社杯中小学生外语素养大赛

    时间:2019-05-14 03:21:2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在外语编辑所需的各种素养中,除去必备的外语能力外,余者最重要的就是中文素养。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编辑的角色定位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在全球化语境下,外语编辑更是亟需具备跨文化意识,因此新型外语人才应具相当的中文素养,也已经在外语教学界形成共识。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出版物中出現的不少舛误甚至硬伤,文责虽属作者,但其背后,都与外语编辑的中文素养缺失有关。
      
      关键词:外语编辑;中文素养
      
      何为“素养”?《現代汉语词典》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释曰:“经常修习涵养”;《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中的中文“素养”一词对应的英文为“accomplishments”;《朗文当代英语辞典》对“素养”的解释是“Something successful or impressive that is achieved after a lot of effort and hard work”①,均说明“素养”之得来绝非一日之功。换言之,就是“钢铁不是一日炼成的,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一名外文系学生,如果说其思维能力与知识结构受制于他的教育背景尚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他成为一名外语编辑后还不注重培养自身的中文素养,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我们知道,编辑的工作主要是同文字打交道(当然,現今编辑的工作除了案头以外,策划与营销也占了很大比重。但总体上,审稿编校仍是编辑工作的核心),在外语编辑所需的各种素养中,除去必备的外语能力外,余者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中文素养。窃以为,当前外语编辑加强中文素养的必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见出:
      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编辑的角色定位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考诸近代出版史,中国最早的現代意义上的外语编辑,当为清末的王韬。他从1849年起,在上海英国教会办的墨海书馆从事图书编辑与译文加工工作达13年,与英国人合作编译了《西国天学源流》《格致新学提要》《泰西著述考》等多种书籍。从书目来看,王韬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以译介与编校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著作为主。嗣后,相继出現的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学会等机构,亦招募专门编译人员,以译介西学、开启民智为职志。不过,这一时期的外语出版还比较零散,尚未形成一定的气候。1897年,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成立,始标志着外语出版进入一个全盛时期。外语出版是“商务”业务的大宗,其编译所专门设有英文部,所援引人才皆为负笈欧美、通晓西学的饱学之士。据不完全统计,“商务”在20世纪初出版的外语读物有《新法英文教程》《英语作文教科书》《简要英文法教科书》《英文汉诂》等等。由于它雄厚的外语编辑实力,此际商务出书之多,质量之精,发行之广,一时无出其右者。新中国成立后,专门的外语出版社陆续成立,影响较大者有外文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外语编辑也逐渐成为编辑队伍中一股重要的力量,他们译介西学、刊印教材、出版专著、传播文化,于国家教育之振兴、民族文化之诞育功莫大焉。
      简要梳理20世纪中国外语编辑的演变史,我们可以发現,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引进和介绍西方先进的科技与文化,扮演的是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学习借鉴时的介绍者与导引者的角色。拿来的居多,送去的很少,在文化交流上整体处于严重的逆差状态。这种情形至21世纪为之一变。中国国力的大幅提升,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的日益增强,使得我们有需要也有能力“走出去”,将中华古老文明与現代发展成就展示给全世界。在此形势下,外语编辑仅仅谙熟西方语言文化已经远远不够,而应兼具相当的中文素养。即,不仅要做西方先进科技与文化的介绍者与导引者,还要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信使”。这是新时期、新形势赋予外语编辑的新使命,既责任重大,又责无旁贷。
      第二,在全球化语境下,外语编辑亟需具备跨文化意识。
      方今之时,全球化浪潮不可遏止,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趋势日渐加深。作为文化产品的创意者、设计者、把关者、生产者,外语编辑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②。具体而言,是指外语编辑在出版实践过程中,能够甄别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打破思维定势与文化干扰,将有可能影响文化传播与交流、导致文化误解与冲突的内容加以摈除。外语编辑的天然优势在于对西方语言文化的了解,那么在培养跨文化意识上,就应将加强中文素养作为重点。在外语编辑的审稿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被考校中文素养的情况。比如,一本英文工具书这样介绍儒家的重要概念“仁”:“In Confucianism,the most basic of all virtues,variously translated as ‘humaneness’or ‘benevolence’.It originally denoted the kindness of rulers to subjects.Confucius identified ren as perfect virtue, and Mencius made it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 of humanity.In Neo-Confucianism it was a moral quality imparted by Heaven.”(在儒家学说中,“仁”为道德之本。英文分别译为‘humaneness’和‘benevolence’。其最初是指统治者对臣下的仁慈之心,儒家将“仁”定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孟子将其视为人性最突出的特征。在新儒家看来,它是上天赋予人的一种道德品格)。我们再来看《辞海》是怎么解释“仁”的:“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说文·人部》:‘仁,亲也,从人从二。’《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本指人相互亲爱。孔子言‘仁’,以‘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实行的方法。”③两相比照,我们发現英文的解释一则失之过简,二则解读不够准确,如“It originally denoted the kindness of rulers to subjects”(它最初指统治者对臣下的仁慈之心),就与“仁”之本义相差甚远。由上可见,如果编辑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一定的素养,就会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那么出版物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了。
      第三,新型外语人才应具备相当的中文素养,此在外语教学界已成共识。
      英语教育家、辞典编纂家陆谷孙说得好:“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中文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血脉,是其文化符号与身份象征;具备中文素养,乃是“做好中国人”的题中应有之义。仇云龙、张绍杰也认为:“广大外语学习者需通晓中华传统文化,需洞悉中华現代文明,从而满足‘走出去’战略的需要。……外语学习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主力军,肩负着‘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中国’的使命。外语教育应该培养出既有意识、又有能力传播中华文化的人才。”④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将中文素养列为外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第四,目前出版物中出現的不少舛误甚至硬伤,文责虽属作者,但其背后都与外语编辑的中文素养缺失有关。
      比如,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的《民族-国家与暴力》一书中,将Mencius(孟子)译为“门修斯”⑤。此书是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名著,译者在翻译时闹出此等笑话,已属不该,而责编把关不严,亦难逃失察之责。之所以在出版物中出現这样的硬伤,皆缘于译者和编辑两方的中文素养不足。
      近年来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一书中,身为某名校历史系副教授的作者,将Chiang Kai-shek(蒋介石)译为“常凯申”⑥。此事经媒体披露后,一片哗然。学术界学风的浮躁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陆谷孙先生评论说:“我称这种错误为谬译而非误译,是因为出错的原因不在于译者的外文修养欠缺,而是因为身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隔膜至此,又懒得查问,实属荒谬。”⑦不过,笔者作为职业编辑,更多地关注出版社与责任编辑在这起事件中的态度与反应。该书责编在接受采访时辩称,该书曾由专业俄语校对检校过。显然,这种诿过于责任校对的解释是殊为牵强的。笔者以为,此类问题之所以出現,究其原委,一则反映出作者在专业素养与专业精神方面的严重缺失,二则是责任编辑在把关过程中因中文素养不足而导致失察。从出版者的角度考虑,欲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尽快提高外语编辑的中文素养是一条非常正确也是非常可行的路径。
      
      (作者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注释:
      
      ① 朗文出版公司编.朗文当代英语辞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1997:9
      ② 李振荣.论编辑须具备跨文化能力[J]. 中国出版,2011(8).
      ③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社,2010:1565.
      ④ 仇云龙、张绍杰.晚清外语人才培养特色及其当下启示[J]. 外语教 学与研究,2011(2).
      ⑤﹝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赵立涛译.民族-国家与暴力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99.
      ⑥ 高山杉.“门修斯”之后又见“常凯申”.上海:东方早报·上海 书评[N],2009-06-07.
      ⑦ 陆谷孙.由蒋介石被译成“常凯申”想到.上海:东方早报·上海 书评[N],2009-06-14.

    相关热词搜索: 素养 中文 外语 编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