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女性与女权 女权外表下的女性角色

    时间:2019-05-13 03:21:5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通过对英国作家伊丽莎白·勃朗宁夫人的两部重要典型作品中的女性主人公进行回顾分析,文章阐述了作者及其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平等意识乃至女性意识的觉醒,同时也揭示出其中女权意识的不彻底性。
      【关键词】伊丽莎白·勃朗宁夫人;女权;女性角色;《逃奴》;《奥罗拉·利》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63-02
      一、引言
      19世纪是英美西方国家掀起女权运动的重要时期。受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一部分女性的平等意识开始苏醒,她们迫切地要求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和男子一样的平等权利,这种诉求归根结底是女性要追求平等的社会角色地位,同时,这种环境背景和思想发展也体现在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作品中。19世纪的英国文坛,女性作家的数量不断增加,她们所创作的作品质量──无论是人物刻画,思想境界,还是创作风格──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女性作家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并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英国文坛,而且她们大多经济独立,思想活跃,这种情况反映出在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中,一部分有过教育经历的女性已经出现了女权意识。女权主义意识的萌芽和出现为女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因此,在她们的笔下,女主人公已经不想在各领域从属于男性,不想再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她们希望能更多地参与进公共领域,展现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
      二、伊丽莎白·勃朗宁夫人作品中具有女权和平等意识的女性角色
      19世纪英国文坛上著名的女诗人伊丽莎白·巴莱特·勃朗宁夫人积极地参与了有关女性主题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其作品中就有几位这样的女主人公:她们思考女性的境遇,不满自身低下的社会地位,同情女性在父权制下的痛苦生活,分析性别不平等的原因,渴望了解其本质。她们意识到无论是女性的性别,或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角色等,都是社会不平等的现实给与的,女性是被构造的,没有选择的权利和能力,这些都是具有女性意识的人所要批判的。“这种单个女主人公的觉悟,一般是上个世纪英国小说中的主要叙述手段,这一事实大约很是促进了女作家在这一领域的大量出现。”《逃奴》是伊丽莎白应美国废奴团体的请求而创作的长诗,写于1846年。诗歌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女黑奴,她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她和自己的爱人被白人奴隶主拆散,然后她被贩卖到美洲做奴隶,在途中她还被白人奴隶主强暴。这个女黑奴具有反抗的意识,她知道自己因为肤色而与奴隶主有着阶级本质的区别,不断重复的“我是黑人,我是黑皮肤!”就是她不甘的宣告和呐喊,她也知道自己“爱与幸福的权利早已失去…”,但是她并不甘心受到欺凌,于是她展开了她的反抗,即:诅咒白人,诅咒上帝,亲手杀死她和白人奴隶主生的孩子,逃跑。最终,她的结局是被抓住,再被鞭打致死。在这个过程中,她不停地诅咒:
      你们以为我会叫喊,不,我被吊起
      像阳光下的葫芦,不发一声。
      我只在心中诅咒着你们,
      ……(三十三)
      鞭打,诅咒,一呼一应。
      在这个国度里,你们把人
      分成敌对的两个阶层,彼此仇视,
      ……(三十四)
      作者在刻画女黑奴这个角色时赋予了她反抗意识,而作者赋予她应对暴行的反抗方式却是一种自残的行为,作者和女黑奴都认识到了暴行发生的根源,但是却没有找出更有警示意义的反抗行为:白人奴隶主不该被消灭吗?目睹了她遭受暴行的同胞不应该团结一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前文说到,女权意识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女性要求平等权利,在《逃奴》中,作者没有给予女黑奴平等意识,她要求的只是自由,身体的自由。所以,尽管伊丽莎白·勃朗宁夫人在写给知己玛丽罗塞尔米特福德的信中说“我觉得,自己是民主的,…,甚至还是女权主义的…”,但从诗歌中看到的是她的女权意识并不彻底,对于反抗的目的还并不明确,这也许与她的家族财富受益于奴隶贸易有些关联。
      《奥罗拉·利》是伊丽莎白·勃朗宁夫人完成于1856年的一部诗歌体小说,是共有11000行的长诗,分为9章。这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伊丽莎白·勃朗宁夫人创作生涯中最受重视的作品。《奥罗拉·利》采用自传的形式,描写了一位年轻女作家的生活经历。主人公奥罗拉·利在13岁失去双亲后,由住在英国的姑妈收养,后者则以培养英国贵妇人的方式来教育她:她必须读正统的宗教教义和短文,学习语言知识和一点基本数学,了解不多的理科内容以免在公众场合表现轻佻,要知道怎样展示那些无趣的音乐技艺,要学会跳舞,还要会制作腊花等等,总之她的姑妈要用这一切来展现自己的侄女作为上层贵妇的特别造诣。她还被要求阅读风行于当时的关于妇德的保守书籍,那些书籍教育女性:
      要正确地领会丈夫的意思
      不必过于深刻,甚至可以
      快乐地回答‘只要您高兴’,或者‘好的,就那样’。
       ( 第一部 )
      其实,对传统的女性教育方式进行讥讽是《奥罗拉·利》很有创造力的特征之一。在诗歌中,奥罗拉没有囿于无聊无趣的资产阶级贵妇培养过程中,她保留了自己内心向往的生活,广泛地学习各类知识,欣赏英国风景,最终成为一位诗人,自食其力。 在实践自己的生活理想中,奥罗拉·利结识了英国社会的各类典型人物:有邪恶而且玩世不恭的沃尔德玛小姐,贫穷可怜的女裁缝玛丽安·厄尔。诗歌中的三位女主人公因为都喜欢奥罗拉·利的堂兄罗姆尼·利而无意中将自身的命运共同联系在了一起。罗姆尼·利是一个基督社会主义者,他相信推行自己的理想就肯定能改变穷人的命运,他喜欢奥罗拉,所以他同样肯定地认为奥罗拉应该嫁给他并助他实现理想。然而,奥罗拉拒绝了他,她认为他的爱:
      不是女人,而只是一个理由:
      你想要一个助手,而不是一个女主人,先生。
      ( 第二部)
      奥罗拉没有嫁给他,而是选择做了一名诗人。她很聪明,她能清晰地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哪怕是深爱着她的堂兄也不会带给她真正的解放,他需要的是一个附属品,服从于他,服务于他,所以她放弃了这段婚姻。伊丽莎白·勃朗宁夫人赋予了主人公奥罗拉·利独立的女权意识和自立意识,使她可以不必依附于他人,并通过靠自己写作来维持生活。虽然来自资产阶级,但内心存有平等意识的奥罗拉在知道了玛丽安·厄尔所遭受的磨难后设法找到了后者,并说服她相信自己的灵魂是纯洁的,还把玛丽安和她的孩子接到自己位于乡间的庄园一起生活,使玛丽安·厄尔母子得以远离欺骗和流言,过上平静的生活。可以看到,小说中的奥罗拉·利是具有进步思想的,她所具备的阶级平等意识使她自己这个资产阶级女性义无反顾地与来自无产阶级的贫苦姑娘生活在一起,接纳她,安慰她,照顾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是值得肯定的。
      诗歌的结尾是罗姆尼带着理想实践的失败和伤痛回来后,奥罗拉接受了他,他曾经对诗歌和女性创作理想所持的怀疑态度也因为看到奥罗拉的自立而消失。最后他们结合了,奥罗拉表示仍然爱着他,并担负起了照料他的责任。关于主人公的结局,马丁·盖瑞特的传记《伊丽莎白·巴雷特·布朗宁与罗伯特·布朗宁》中就写道“一些读者发觉这个结尾很令人沮丧,这是女性完全能脱离男性自立的这一立场的倒退。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反映了小说美满结局的传统。”这种美好的结局对整部诗歌的主旨来说是一个遗憾,因为它不仅削弱了主人公的反抗和进取精神,而且也揭示出作者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作家的局限性,她不可能真正了解女性内心的需求,她们看似很强势,实际内心却极度脆弱,她们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出路,无奈之下,只有回归家庭,希望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无私大爱。可是,在通常情况下,妇女都面临一个主要的障碍,这会使她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能超越某种程度:“她们会被各种繁琐的家务捆住手脚,她们不得不为她们自己的职业之外的事操心。她们得把自己的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用于自己的职业生活,另一半则用于家庭生活。”这大概也就是奥罗拉·利今后的生活状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伊丽莎白·勃朗宁夫人的作品中,尽管她的女性主人公在性别意识方面已经觉醒,但在女性权利意识上却是不彻底的,作者本人也是如此。她能看到男性与女性之间各方面的不平等,在作品里也试图探索女性主人公的前途,但她还是无法为自己笔下的女性主人公找到一条至少是带有进步意识的出路,她们结局不外乎两种模式:要么灭亡,要么回归家庭。这样的处理方式当然大大削弱了作品的积极意义,因此也反映出作者在女权外表下意识局限性。
      参考文献:
      [1]Elaine Showalter.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2]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Aurora Leigh [M]. London: HN MURRAY,ALBEMARLE STREET, W. 1907.
      [3]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The Runaway Slave at Pilgrim’s Point [M]. London: HN MURRAY,ALBEMARLE STREET, W. 1907.
      [4]Julia Markus. Dared and Done: The Marriage of Elizabeth Barrett and Robert Browning [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95.
      [5]Martin Garrett.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 Robert Browning [M]. 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 2009.
      [6]刘慧英.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7]孙绍先. 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袁芳远. 勃朗宁夫人诗选[M]. 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
      [9]张京媛.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相关热词搜索: 女权 外表 角色 女性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