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例子

    时间:2019-05-05 03:29:2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利用教材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教材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便是我们在教学中苦苦探索的课题,也是我们四年段正在实施的实验课题。以下我以课例《生活中的正负数》阐述本课题的基本概况。
      一、利用教材呈现的多样性和有趣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的特点之一是抽象、枯燥。为此,激发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入迷才会探究,有探究才会有创造。教材中引入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和“智慧老人”,设计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节,基于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之外,还注重科学合理地创设、再现课本中提供的各个情境,注意挖掘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性的问题,以便于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能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在《生活中的正负数》中,教材呈现给我们的“天气预报”、“海拔高度”、“超市经营情况”、“收支情况”等主题图,根据教材的意图,我们设计了“让同学当天气预报栏目的播音员”、“谁是出色的超市销售经理”、“帮大头儿子看懂存折”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教材编排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现代教育学研究认为,一个完整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包括三个阶段:抽象、演算、应用。而传统的教法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来教,留给学生活动的唯一机会就是所谓的运用,最大的弊端是抛弃了人类认知过程中最本质的东西——“创造”。学生不了解得出这些知识结论的无比艰难历程。教学,能使学生走上获取知识的“捷径”,但同时却失去了探索、应变和创造力的培养。新教材中对重要的数学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运用”的叙述方式编排,即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问题,这个特点是力图要改变单一追求知识掌握的现象,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体会重要知识的来龙去脉,这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利条件。基于教材的意图,在教学中尽量地开放时空,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数学中学习数学,即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例如在“正负数”这一节中,我们根据教材设计了“创设情境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再现生活情境理解负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理解”等环节,每一个环节中除了设计创设适合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觉得自己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外,还在每个环节中设计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过程,在每一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点播下进行再创造的思维过程,从而顺当地解决实际的问题。
      三、利用教材中素材的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视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已成为当前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基本共识。因此,新教材十分重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一方面注重与日常生活、现实空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即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等。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许多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有数学价值的情境,使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尽量把教材中呈现出来的生活化的素材进一步“加工再创造”,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正负数”这节课中设计的“帮大头儿子看存折”、“当比赛的记录员”、“记录小明家的收支情况”等环节中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实践能力。
      总之,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这就期待这我们如何利用教材给予我们的各方面有利因素,更重要的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真正落实“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