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王守仁儿童素质教育思想之管窥]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

    时间:2019-04-30 03:18:0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对当时流行的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所提倡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儿童中心观”具有明显的自然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实施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王守仁;素质教育;思想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在越城的阳明洞隐居修道,故号阳明先生。明代杰出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他一生非常重视教育工作,除聚徒讲学外,还大量创办书院,推广社学。他反对忽视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在儿童教育原则和方法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的“立志为要”“顺导性情”“循序渐进”“自求自得”等素质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立志”为要——重视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
      王守仁继承了我国古代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成德”是对每个学生的普遍要求,是“为学”的首要任务,只有养成良好的品德才能促进各种才能的增长,良好的品德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靠老师的教导。所以,每当他讲学之初,必先“考德”。他强调“学必立志”,他说:“志不立,天下无所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御之马漂荡奔逸,终无所底乎。”如果撇开王守仁德育内容中的封建因素,王守仁关于“德育”为首的思想和他对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关系的论述,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二、不执一偏——重视儿童的全面教育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应当是多方面的。他说:“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为此他对教育者提出了通过歌诗、习礼与读书对儿童进行全面诱导的要求,并对习礼、诗歌和读书的意义和作用分别作了说明。他认为诗歌可以激发儿童的志向,调节儿童的情绪,促进儿童心理健康;习礼不仅可以使幼儿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还可以通过礼仪动作来锻炼幼儿的身体;读书学习不仅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在他看来,如果能通过上述这几方面的内容和途径对儿童进行教育,就可以使儿童在品德、知识、身体、心理等方面健康成长。
      三、顺导性情——注重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
      王守仁认为,幼儿就像刚刚发芽的草木,如果让其自然生长,就会枝繁叶茂,反之不管是过多的干扰还是过分的呵护,都会使其畸形发展,甚至枯萎死亡。儿童的教育也应顺其天性,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促使其自然发展,不宜过多地加以约束。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注意培养儿童的兴趣,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他认为儿童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才会有内在动力,学习起来就会心情愉悦,进步就不会停止,反之如果儿童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起来就如同置身囹圄,倍感痛苦,就会像冰霜摧残下的花草,慢慢地枯槁。他对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等摧残儿童身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刻地批判,这对今天我们正在开展的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循序渐进——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王守仁认为教育儿童必须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渐渐盈科而进,在他看来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至成人的发展过程,就好像一个婴儿,在母腹中时什么也不会做,出生以后才会哭笑,然后才会识认自己的父母兄弟,继而才会立和走,才能拿得动东西,最后才天下之事无不可能。他认为儿童的身心发展到什么水平,所教知识就只能进行到什么水平,如果所教内容过多过难,就使儿童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而产生厌学心理。同时他还提出了要使儿童学有余力的教育观点,认为如果学生能学会200个字,那就只教他100个字,经常使他感到精力充沛,只有这样儿童才不会“厌苦”。他对当时违背儿童教育规律的“鞭挞绳缚、若待囚”的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五、因材施教——重视儿童的个体差异
      王守仁认为儿童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不同的人“天赋”不一样,教育方法也不应该相同,要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好像医生看病,要对症下药,“初无一定之方,不问症候之如何,而必须人人服之也。君子养心之学,亦何以异于是”。教育儿童如果用“一定之方”去约束学生,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抹杀学生原有的长处。王守仁认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教育者的任务就是“益精其能”,他坚决反对用同一标准去培养儿童的教育方法,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儿童不同的个性。王守仁这种因材施教、各成其才的教育思想与我们现代教育的人才观有着许多一致的地方。
      六、自求自得——重视学生独立思考
      王守仁强调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对中国古代教育中盲从教师的“师承”现象进行了深刻地批判,他说:“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儿童用“心”思考,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启迪其智慧。他强调,只有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盲目崇拜,使之“深入心通”,长大后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轻易受别人左右。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他认为,学习这种事,与其旁人“点化”不如自己“解化”。他反对朱熹“为学之道在穷理,穷理之要在读书”的观点,认为“六经之实”都在“吾心”之中,单靠读书是不行的,必须考之于心。“求之于心”是根本,读书只是寻求工具寻找方法而已。反对盲从典籍,提倡独立思考,这也是王守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
      七、躬行实践——重视学行结合
      王守仁将“知行合一”原则贯彻到教育活动,主张学行结合,他说:“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他还进一步强调,只有学行结合,才叫真诚;学行割裂,就是作伪。尤其是在品德修养上,他主张“事上磨炼”,认为只有通过具体的“事”才能练就良好的品德,日常生活中“声色货利”充满了诱惑,撇开这些具体的诱惑去空谈提高道德修养是毫无意义的。只有通过“事上磨炼”,才能真正落实“知行合一”。
      纵观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我们不难发现,王守仁所提倡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儿童中心观”具有明显的自然教育的思想,是对我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和深化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车运景.探析王阳明“致良知”的教育哲
      学思想[J].继续教育研究,2008(1).
      (洛阳幼儿师范学校)

    相关热词搜索: 管窥 素质教育 思想 儿童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