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回归_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时间:2019-04-15 03:30:2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 在这个浮躁和功利的时代,大学也不能独守一方净土。种种迹象都反映着人文精神失落的危机。大学,作为人才的摇篮,学术与精神的殿堂,社会的良心和向导,于自身,于社会,都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中华源远流长的文明表明我们传统的人文精神也是博大深厚的,应找回失落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人文精神 大学 失落 回归
      1 现状:人文精神失落的危机
      在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资料越来越丰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对于精神层面,在我们当下社会,人们想到最多的词语是浮躁、功利、人心不古等等。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这是一个极易引发道德义愤的时代:不断扩展的世俗化,精神家园的荒芜化……是一个充满了危机的时代。”①自然的危机、社会的危机、人性的危机……诚信下降与不信任感增强的同时,忧虑也变得越发强烈。近期一个名叫“大家说网调地带”的网站进行了一项对当前社会道德现状的网上调查,统计前310名参与者(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90%,本科以上学历占66%)的看法,近百分之七十的人认为中国的道德现状是道德沦丧,只有18%的人选择“古风尚存”这一项。超过半数的参与者表示很担忧中国道德状况的前景。从各种媒体报道、网络博客和问卷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民众抨击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败坏,表达出对社会风气和人文教化的失望和担忧。
      社会现状如此,大学也不能独守一方净土。在这个快餐文化和功利主义横溢的时代里,很多人已不把追求纯粹知识和真理当作乐趣和目标,大学的实用化功利化倾向有目共睹。学术禁不起道德上的考验:在量化考核指标的教育评估体系下,很多大学都面临着诚信危机和道德风险。②近年来,学术造假、买卖论文等事件屡见报端,各种枪手网站也在充斥着互联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批量“生产”出来的大学毕业生们头上早已失去了“天之骄子”的光环。在求职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压力下,学子们求学的目的也仅限于为毕业后找工作做准备。另一方面,高科技给人类生活和学习带来无穷便利的同时,也滋长了人的惰性。网络资源丰富快捷了,自己的思想却少了。计算机的坚硬的语言方式,不利于大量非电脑的语言的人文知识的传播,人类漫漫历史中积淀的人文智慧的传承大大滞后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种种迹象都在反映着人文精神失落的危机。
      大学,作为人才的摇篮,学术与精神的殿堂,社会的良心和向导,于自身,于社会,都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
      2 人文精神之于大学的意义
      2.1 人文精神的涵义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③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人文本体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何谓人文本体,它有何特征?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④而人文本体也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既然人文精神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有所不同,又何谈“回归”?这就要从“人文”说起,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说起。
      这里引用科学网博客转载的葛红兵对则说:人文思考从根基处说是一种对存在的抽象玄思。实际上,Humanity(“人文”在中国并没有词源学基础),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类的角度来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⑤葛红兵谈的对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就是我们常说的终极关怀。因为人文精神所涉及的是人的思考与关怀之极,所以其形成与变革无不深刻影响着一种文化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因此,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质,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而人文精神因为这一基本的内涵,获得了具有哲学意蕴的丰富深刻的内涵。具有了超越历史、时代和文化的永久的魅力。
      因此,人文精神更具继承性。虽然现在处处以“创新”为时髦,但就人文精神来说,没有很好的继承,何谈“创新”? 本应该继承而失去继承的,就该是“回归”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⑥真正提高全民的普遍人文素质要靠大学。大学,肩负着人文的理想。
      2.2 从大学的本质出发
      “大学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大学既是“大学校”,更是“大学问”。《大戴礼·保传》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即大学是十五岁开始的终身教育,学习大学问,履行高尚的节操。又有《大学》开篇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并身体力行弘扬它,影响、教化民众,改造众生,从而使社会达到一个非常美好、仁爱的境界。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大学不仅传授学生各种知识,而且十分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修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虽源于西方,但大学作为知识殿堂这一最基本的本质是不变的。由于大学是教育中的最高层次,决定了施行的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启发人的心智,培养人们掌握较复杂的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并在今后的一生中可以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开发的能力。
      从大学对社会的示范、引领作用上来看, 在组织分类上,大学虽然是一个普通的社会组织,但却对整个社会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大学自其出现始,就因为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上的特别作用而有别于其他组织。被誉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社会发展的灯塔。随着时代发展,大学的职能也在变化发展着。现代大学承担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职能,这三大职能根本的落脚点是“育人”。从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的人应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的人而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肩负民族兴旺的重任,对社会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而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2.3 作为“两翼”之一
      人文精神是科学海洋中屹立的灯塔,为科学启示方向。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作为大学的“两翼”,共同构成一个全面素质教育。科学是对客观实际及其本质与规律的探索和认识,是求真,质言之,是“是什么”。然而,科学本身并不能保证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正确, 而能造福于人、有利于社会、引导这一发展方向的是人文。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满足精神世界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质言之,是“应该是什么”。⑦人文是“为人之本”,人文使得科学技术获得人道方向,只有以人文为引导才能使科技这柄双刃剑造福世界,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文与科学是一个整体,各有其位、各司其职,不可相互取代和分割。那么,两者相互交融就是“主客一体”、“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就是极高明的人文精神。不但历史事实而且现代科学也已证明: 主客不可分开,天人不能割裂。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是处理天人关系、人我关系时的最佳精神状态,这状态可以为运用科学以解决天人关系、人我关系的实际问题,启示最佳方向。大学教育需要培养的正是具有“天人合一精神状态”的人。
      3 回归,找回失落的人文精神
      3.1 人文精神的传承性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曾说:“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 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中华源远流长的文明表明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也是博大深厚的。我国本自古就重视人文教化,古有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⑧含义是,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区区数字,就深刻揭示了人文的内涵。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歌典籍,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不朽的人文精神。这些原本是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的。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近百年来,中国搬来了西方的科学,却把中国人文精神否定殆尽。对此,涂又光先生指出:“中国自己有几千年的人文, 管灵魂, 管德育, 管得怎样呢? 至少不比西方教会管得差。所以不搬西方教会, 是对的, 因为中国自己早有一套,这当然不是否定互相学习。中国自己的人文,我是说人文“精神”,是中国民族、中国文化的“灵魂”,总也应当是“中国特色”的灵魂。”⑨我们一直以民族复兴为目标,而中国的传统的人文精神里包含了凝现为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包含了支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是我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需要的精神指引和支柱,使人免于迷茫,使社会免于浮躁。
      谈到中华文明,一些国人们只想到古代四大发明、宋元以前遥遥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却没有想到这些辉煌成就背后所赖以支持的是怎样的人文理念。《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这是“和”的人文讲法。“和”的科学讲法,就是环境科学了。⑩先人们很早就看到了人同自然是一体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并将这种思想运用到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该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在一谈到开发就一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今天,殊不知先人们早已给我们作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榜样。中华文明,不应成为我们炫耀的资本,更不应成为我们落后的借口。找回失落的人文精神,似乎是我们更应该做的。
      3.2 真正的回归要靠身体力行
      这些年,大学里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声确实越来越高。伴着大学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很多大学积极开展各种人文讲座和人文课程,倡导大学生们阅读人文书籍,国学大师走上讲台讲授各种古典名著等等。这些举措,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增加人文知识,有助于人文精神的修养。
      但获得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获得了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知道”,人文精神是“体道”;前者是知,后者是行。人文知识, 体之行之,才成为人文精神。所以即便是人文科班出身的人,即使能嘴上说来长篇大套,但做起来是另一回事,那还是等于零。何况人文知识不适用于速成法,要吃透就需要深厚的积累和用一生去践行。人文精神的践行,就在日常生活中。王守仁《别诸生》里的两句诗:“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意为,一些大道理或者是高深的精神境界,就在人们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里。大学的课内课外、师生的一言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渗透着浓厚的人文教育。从小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学生的诚信、仁爱、自律等素养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起来。“观其行而知其人”一个人的道德品行,精神境界都反映在了他的日常行为举止之中。只有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并进,才能修养人文精神,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真正使人文精神回归大学,进而化民成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相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这一天会尽早到来。
      注释
      ①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
      ② 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道德危机与道德保证.
      ③ 见周建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
      ④ 徐志坚.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⑤ 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
      ⑥ 《学记》语.
      ⑦ 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
      ⑧ 周易.《贲卦·彖传》语.
      ⑨ 涂又光.论人文精神.
      ⑩ 取自杨叔子在清华大学人文系列讲座第一讲中的演讲词.
      参考文献
      [1] 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23.
      [2] 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道德危机与道德保证[J].中国高教研究,2009(6):15.
      [3] 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N].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院庆.论坛专辑,2005.10.
      [4] 胡显章,曹莉.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
      [5] 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N].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相关热词搜索: 人文精神 回归 失落 大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