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一场饭局上的较量] 一场饭局

    时间:2019-03-27 03:28:5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李国锋,生于1978年12月,正值时代鼎新之际;长于山西运城,舜禹之乡。2002年自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现执教于山西大学附属中学,为高中语文教师。在三尺讲台之上,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虽终日辛苦,却甘之如饴。偶有闲暇,读书为文,在浮躁中,寻一处精神静土,以安顿身心。
      多年以后,志得意满的刘邦在定陶汜水北岸登基称帝,典礼有些寒碜,还伴着血色与征尘,那一刻,他准会想起在霸上与张良密谋的那个遥远的夜晚。那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夜晚,项羽的四十万大军,裹挟破釜沉舟、九战九捷的豪勇,正磨刀霍霍,如果他稍有行差踏错,定会惹来一场血雨腥风,断少不了兵戈相见,尸横遍野。在那个夜晚,张良“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得到最为具体的呈现,烛光灯影,就这样摇曳出一个大放异彩的汉家王朝。
      那原本是一个平静的夜晚,却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项羽的叔父项伯趁夜色,“私见张良”。从项伯进入大营,顺利见到张良,我们可以感觉到,刘邦的军队正处在一种休整的状态,对项羽那边枕戈待旦的情形更是浑然不知,一旦两厢动起手来,必是一击即溃。项伯这个人简直就是“一根肠子通到底”,对张良没有半点藏着掖着,把项羽的计划,一五一十地说了。我想象他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前额一定是亮晶晶的。他不愿张良为刘邦陪葬。这时候,张良的表现很让人感动。生死关头,选择留下,自有做人的一份执著。张良曾对刘邦说过这样一句话:“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于此,天以臣授陛下。”这与其说是借天行事,倒不如看做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承诺。他打出“信义”牌,让项伯无法阻拦,于是报恩之举,刹那间演变成通风报信的罪行。
      听完张良的叙述,刘邦立刻吓得说出他的口头禅“为之奈何”。这正是刘邦可爱的地方,除了具备可贵的自知之明外,他生来还有一种亲和力,没有丝毫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你甚至可以拍着他的肩,喊他一声“老刘”,再顶根烟。当然,此刻的张良没那闲工夫,很气愤,就问谁出的把守函谷关抗拒项羽的馊主意。刘邦,看得出很厚道,骂一句“鲰生”,便敷衍过去。也许原本就没有这人,不过是刘邦自我小算盘的曲折打法而已。张良又继续追逼,迫使刘邦直面惨淡的现实。刘邦倒也实诚,脱口又一句“为之奈何”,把难题交给张良来解,让张良有一种被赏识的感觉。一个出色的领导,懂得什么人该放在什么位置上,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见到项伯之后,刘邦当下就拜其为兄,约其为婚。在刘邦眼里,所谓兄弟婚约都是为自己谋利的手段,他早先跟项羽也是结义兄弟,现在又拜项羽的叔父为兄,这不是乱了辈分嘛!紧接着刘邦又再三表示没有背叛项羽之心,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低到尘埃里去了,并答应第二天一大早就去鸿门谢罪。
      其实,项伯在完成告知义务之后,大可安心离去,根本就没有见刘邦的必要,但碍于张良的面子,还是勉为其难。他遇到了善于伪装的刘邦,仅仅被忽悠了几句,便甘心做了人家的信使与说客。返回军营,他像传声筒那样把刘邦的委屈诉说了一遍,末了自己还加了句“不义也”。项羽不仅没有责怪叔父私泄军情,竟还应承好好招待刘邦。项氏,作为贵族,处世的确大气磊落,有风度,有信誉。
      鸿门,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处潼关通往长安的要道,因未来楚汉相争的大佬的一顿聚餐而名垂青史。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遗憾的是两千多年前,霸王项羽没有听过这么精辟的语录,非但没有听过,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反证了这句话是多么正确。回到历史的现场,我们发现,这个饭局,既没有佐酒的美食,也缺少助兴的节目。一个50岁阅世颇深的老江湖,借它来化解一个26岁天生具有英雄意识的小伙子对他的敌意。显然他老道成熟的演技,打动了对方,使其主动说出曹无伤这个挑拨者的名字,来表示一种愧疚和谅解的诚意。最初饭局的气氛是消弭一场干戈之后的祥和,舌头和胃的生理需求退居次要。几杯薄酒下肚,彼此再聊聊风月,叙叙旧情,唱唱“战友啊战友,明天你就要走”之类伤情的歌,也就可以“哈哈”散去。
      然而,在历史关头,总有清醒的人,不肯就此随波逐流。项羽的亚父兼首席参谋,到底是吃过很多盐,走过很多桥的人。他一眼就看穿了刘邦言语背后的野心。无论刘邦说得多么好听,他都认定了一点“夺项王天下者,沛公也”。他在多次暗示项羽无果之后,便豁出去了,让项庄借舞剑助兴为名来行刺杀之实。我就纳闷了,难道当时就没有鹤顶红、孔雀胆、七星海棠之类的毒药吗?这实在是个笨招,即便要杀刘邦也犯不上让项家的人来动手,承担这背信弃义的恶名。
      这是鸿门宴上最惊险的一幕,如果拍电影的话,可以设计几个特写镜头,比如让项庄的剑锋扫过刘邦的眉睫,而刘邦则始终面带微笑,心里却是“惊涛拍岸”。好在项伯在第一时间开始用身体掩护未来的亲家。由此可见,项羽在制定好决策后,并没有告知除项伯之外的家族其他成员,甚至对范曾也缺乏起码的尊重。上下不沟通,才导致了鸿门宴上这种各自为战的局面。
      所谓“刀剑无眼”,张良赶紧召樊哙救场。樊哙闯帐,咋咋呼呼,头发都竖了起来,一下就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剑也就舞不下去了。项羽倒是很警惕,但问的却只是樊哙的身份。对于他冒犯的举动,并没有放在心上,反生出惺惺相惜之意。这足见项羽是个性情中人,永远受到情绪的左右,不像刘邦那样能屈能伸,能站能爬。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帅,怎么能容忍这种闯帐的行为呢!就算死罪可免,也须让对方吃一百杀威棒才行。“杀威棒”没有,竟赏给樊哙一大杯酒和一条生猪腿,项羽实在欠缺做领袖的才干。
      樊哙在秀完自己的豪迈之后,自顾自地充当起刘邦阵营的发言人,完全是官方口径,一看就知道事前做足了功课。刘邦这边可以说是上下一心。最初刘邦在说这番话的时候,项羽没什么特殊的反应,而听完樊哙的宣讲,项羽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只说了个“坐”字,似乎是感到自己理亏。
      暗藏杀机的饭局到这时,已经催人尿下。刘邦先行离席,趁机叫上樊哙。估计是呆了好久,才惹得项羽派人来唤。刘邦一着急就说“为之奈何”,不管对着谁。樊哙虽为市井小民,屠狗之辈,但在鸿门宴上不但有勇有识,而且当机立断,其表现可圈可点。
      刘邦抄小路,全身而退,回到军营,立刻诛杀曹无伤,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场饭局,让我们看到刘邦这边有一帮生死弟兄紧密团结在他的周围,而项羽那边却是人气涣散。在这场饭局上,项羽埋下失败的种子,最终使自己的残肢成为刘邦大肆封赏拥有者的凭证。历史残酷如斯!

    相关热词搜索: 饭局 较量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