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注学生生活的有效课堂教学

    时间:2019-02-11 03:28:5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为什么那么多男孩女孩离开学校时感官迟钝,心灵封闭?大多数年轻人在动脉硬化前四十年心理就先硬化了。”   ――――英国作家赫胥黎   “教材”,多么凝重的两个字,多少年来,师生对他顶礼膜拜,供为神圣,未敢越雷池半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逐渐树立了一种新的教材观:“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即“把教材看成一个例子,一个发展学生的媒介。”教材是为儿童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普遍、更有价值的东西。实践中教师要“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认知、体验、感悟,帮助学生重新构建起全新的精神生活。如何在超越教材的同激发和尊重学生自我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对精神的感悟和对可能生活的憧憬,使学生获得生活学习的源动力?这一课题又迫切地摆在了每一位新课程实施者的面前。
      1放飞心灵,让“超越”重建儿童的精神世界
      重建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是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1.1理性生活的回归――我笔写我文。“当一个人感觉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再也不会满足在地上爬。”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后,常常有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应善于挖掘,让学生充分地想象、补充故事情节,描绘活动场面、猜想人物心理活动、补述事态变化等等。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寻求故事的几种结尾,用一小段文字写下来。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写道:“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在血泊中,原来是在不远处有一位猎人朝狼开了一枪。有的写道:“小羊灵机一动,躲到一边,狼扑空栽倒在水塘里,小羊乘机逃走了。”有的写道:小羊太善良了跪在地上求饶,结果还是被狼吃掉了。”……学生的补充异彩纷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而进一步想象,既进了文中描绘的情景,又超越了教材本身,思维呈多元态势。教师接着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结尾贴到文章后面,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心里自然而生一种喜悦和自豪,成功的体验和感受也尽在不言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灵活的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发表对事物的看法,在课文插图中写上一段最想说的话或给插图“题词”,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与教材中的主人公进行行心灵对话等等,让学生运用自己最朴素、最真诚、最自然的语言写自己“必要说的与喜欢的话”。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性的思考和感受,鼓励学生有创意、有个性地写话,不要轻易加以否定.充分给予学生“精神自由”和“笔墨自由”,释放学生封闭的心灵,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
      1.2审美生活的体验――我口表我心。“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虽老,却历久弥薪。就像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孩子也都是独特的个体。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感悟的角度等方面有差异,面对同样的语文材料,学生总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一朵杏花》时,引导学生欣赏这句话:“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花苞。”正要总结时,一位学生冷不丁地提出:“我觉得‘吹绿了小草’的‘绿’字用得不好。”“为什么?”这位教师感到很惊讶。“和第一个‘绿’字重复了。我觉得应该用‘醒’字好,春姑娘来了,睡了一冬的小草醒了,探出了小脑袋。”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多么富有个性的见解!老师随即对这位同学独到的见解给予肯定并进行表扬:“好!你把这个字改过来,按照你的理解读。同学们还有什么自己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思考后,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应先写“吹皱了河水”,是水滋润了树和草;有的说“河水”也应该“吹绿了”,树绿了,草绿了,河水也就绿了……孩子的活力并�有蛰伏于教材的权威,说出了他们心目中的文字!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应当赞许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有不同方向的选择,激发并倡导学生对生活独特性的思考和感受,让学生在独特和富有个性的学习中,逐步构建起自我的精神世界。
      1.3道德生活的感悟――我身演我人。儿童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好动、好表演的天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天性,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表演,促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如我在教学寓言《鹬蚌相争》时,在学生充分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表演方案,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体验。尤其对鹬、蚌及渔夫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展开想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设计台词。孩子们一下子活跃起来,大胆想象、自主交流,读文字、想动作、练语气。表演时不同小组的风格迥然不同,特别是演出台词更是精彩纷呈。有的台词绘声绘色:“蚌老弟,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我们还争什么呢?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呀!”有的台词幼稚可笑:“鹬老兄,你用嘴啄他的脸,我夹他的手,趁他疼痛时一起逃走。”有的台词令人深思:“人类不是说要保护野生动物吗?他怎么还要捉我们?”学生强烈的道德感悟和丰富的想象力是我意料不到的。
      “演一演,胜千言”,学生在“放松警觉”的状态下投身学习活动更加自觉自由、自在自然,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表演中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独特地展现了自己的天赋,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2关爱生活,让“超越”彰显创新的真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2.1生活即教育――我手绘我图。一位教师在教学《云房子》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留下的空白,和小组的同学合作造出自己心目中的云房子,把文字的描述变成了画面,又可适当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加深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小学生对画画情有独钟、乐此不疲,是因为学生在画画时心和笔都是自由的、愉快的,画,满足了学生表达的需要、创新的需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走进生活,通过对自身生活的体验理解课文,尽可能地给学生搭建施展创造力的平台,让他们在想象和创新中遨游。
      新教材创设了许多色彩鲜艳的精美画面,虽然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其阅读兴趣,但也或多或少地遏制了学生对教材的个性想象和独特体验。因此,教师还可以利用文中插图,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插图进行修改、添补,以展示学生独特的经验、理解和感受。我在教完古诗《山行》后让学生再次观察插图,自主地对插图进行修改并说明理由。经过一番酝酿、修改后,一幅幅令人耳目一新的插图令教师为之振奋。有的学生给马车安上了顶篷,因为这样的马车可以遮阳挡雨,才符合诗人的身份;有的在远处的房顶上勾了几道炊烟――既然是傍晚,怎能�有炊烟呢;有的在远山背后画半个太阳;有的在天空中画了几只盘旋的老鹰;有的甚至指出诗人脚下的几片枫叶画得太大了,不合比例,应该缩小……这样学生在对生活理解的基础上画,画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行二度开发,创造性地理解了教材、超越了教材。
      除此以外,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地画自己心目中的插图,不强调绘画的技巧,更在意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也许学生的画会让你感到“意外”和“出格”,我们应该在学生的“意外”中体会学生的多彩之处,在学生的“出格”中寻找学生的出彩之处。
       2.2社会即学校――我探我所求。超越教材,还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思考,参加社会实践,走进社会。“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要让他们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开阔他们的视野,在生活与教材相互渗透中达到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使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受。如学习了《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学生便会问:钓鲈鱼为什么还会有时间规定呢?学了《夜晚的实验》后学生也会问:还有哪些动物不是靠眼睛探路的?等等。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有个性的、有创见的问题,是稀奇古怪的也好、异想天开的也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材,走向生活,使学生的疑问成为其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实现对教材的时空的超越,使有限的教材连接上无限的探求。
      立足自我,超越教材,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通过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激发与尊重,通过对教材的超越,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个体生活的主体。

    相关热词搜索: 课堂教学 关注 个性 发展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