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观念的更新与变革|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孙正聿

    时间:2019-02-20 03:21:2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随着当今中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国教育价值观念也将不断变革,教育价值观念的变化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当代中国 教育价值观念 变革
      
      当今中国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变革之际,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受到冲击,古老的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也面临新的挑战和选择。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不仅仅只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变革,还包括要构建一套合理的、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价值观念体系,尤其是面对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培养新型的现代人才,我们的教育肩负着十分艰巨的历史重任。那么,什么是教育价值观?当代中国教育价值观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
      
      一、价值观念和教育价值观
      
      我们经常讲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观念呢?所谓观念,一般是指客观现实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它是属于思想意识的东西。一般来说,凡是准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为正确观念,而歪曲了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反映为错误观念。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就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并逐渐形成正确观念的过程,正确观念又指导人们更有效地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价值观念是指实际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主体的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性质和意义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比较确定的心理和行为取向上的定势。它是人们在一定环境中的动机、目的、需要和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的价值观念总是通过主体的认识和评价活动表现出来,并总是表现为主体认识和评价的根本观点,通称为“价值观”。也可反过来说,所谓价值观,就是主体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共同构成对现实生活具有倾向性的认识和行为的取向标准。
      教育价值观念就是指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议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标准。它同一般的价值观一样,属于思想意识范畴,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教育价值观是反映的是教育价值关系或与教育价值关系有关的社会现象,它对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调节作用体现在调节人们的教育行为取向标准上。
      教育价值观念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宏观层次的教育价值观,主要是指对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和评价。有的人将宏观层次的教育价值理解为三大功能,即教育的育人功能、筛选功能和社会变迁功能,也有人概括为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微观层次的教育价值观,是相对宏观层次而言,它主要指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价值观。在组织教育活动中,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就会选择不同的教育活动方式。在进行教育内容改革时,不同的人往往根据不同的理解去筛选或增加教育内容,在不同的人看来,自己的选择往往最大限度的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不同的评价标准往往产生不同的价值效应,一个期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教师,在评定学生成绩时,可能注重的是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最后的正确答案,反之,习惯于用标准答案去衡量学生的教师,则可能注重的是学生解题的最后结果。也就是说,微观层次的教育价值观,往往更直接地调节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更直接的作用。
      一般来说,宏观层次的教育价值观较之微观层次的教育价值观更根本,它在整体上规定并制约着微观层次的教育价值观。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人们对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估价,最集中地反映在宏观层次的教育价值观上。宏观层次的教育价值观代表着人们对教育最基本的认识和评价,它影响着一个国家对教育的基本决策,也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如人们一旦认识到“教育先行”是振兴国家经济的基本条件,人们就会在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投资比例的确定、教育方针的制定等问题上,优先考虑教育的发展,把教育摆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通过发展教育来振兴国家经济。
      
      二、当代中国教育价值观念的更新和变革
      
      人类社会教育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意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0页。)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个性上,创造了其他民族所无法比拟的业绩,也形成了其不可替代的特性,这种特性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价值观念,在中国近代东西方文化不断冲突的情况下,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价值观念的稳定性,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中华民族心态中最基本的规范价值体系。然而,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日益暴露出来,并成为制约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如只求平安,不求进取;只求享受,不讲创造;只要服从,不要个性等,自觉的奴性人格和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几乎成了一代一代中国人信奉的教条。传统中国人的这种奴性人格、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是儒家文化的熏陶所致,中国传统教育正是在这种规范的价值观念导向下建构起来的,人的个性、创造的欲望和竟争的意识被强大的宗法制观念所压抑,教育实现了社会与个人的心理同构。传统中国人的人格类型和个性生命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地位,便使人深谙这种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奥秘:压抑个性,泯灭创造精神。因此,改造我们民族的教育,重建新型的教育价值观,用新的时代精神去塑造新的国民性格,这是当代中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在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发展中,不仅产生了文字和学校,而且在教育思想上也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孟子的“英才教育”思想、老庄的无意志自由理论、墨子的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荀子的自然主义教育目的和方法等,构成了当时学术思想史和教育价值取向上的“百家争鸣”局面。然而,中国教育思想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和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从而减缓了其发展步伐。尽管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新学也试图动摇传统儒学体系的根基,但终因力量的弱小而失败。我们今天的一些有识之士甚至认为,现代中国人要想摆脱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非得来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彻底挣脱封建枷锁,而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先后波及教育领域、政治文化领域的改革运动,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上的影响,不亚于一次深刻的革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越来越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们不仅需要中国物质文明的现代化,更需要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从现实来看,没有现代中国人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超越,也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
      当代捷克哲学家布罗日克(V.Brozik)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在认识自己存在的社会性,或者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象性的同时,也就认识了自己的社会本质,并能有效地确定努力方向,以再现他在一定条件下认为是符合愿望的东西,或者再现成为他期望的新的目标的东西。”[2][捷]弗.布罗日克著:《价值与评价》,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168页。教育价值观是伴随着人的需要水平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教育价值观若离开了满足人自身需要这一本体价值,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一个没有创造、没有欢乐、没有人的个性的沉寂空间。任何无视个体发展价值的社会和政府、民族和理论,都是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背道而驰。
      首先,新的教育价值观念的产生,取决于主体对自身新的需要和新的能力认识的深化。当今人们对教育的需要由单纯的学知识、学技术转变为培养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和思维批判能力,并不断去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人格修养能力。教育不仅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而且,首先是促进个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工具,它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认得能力结构的改变去作用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其次,新的教育价值观念的产生,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其它思想、理论的影响也有关系。教育价值观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不仅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思想意识的其它方面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到教育价值观。
      总而言之,当代中国教育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中国教育不同于西方教育,具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和历史,重建现代教育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过程;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性,表明了人类进步的历史趋势,伴随着文明的昌盛和科学的发达,教育也必然趋向追求最美好的价值,在发展中进步,在创造中完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0页。)
      [2][捷]弗.布罗日克著:《价值与评价》,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168页。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教育 变革 试论 价值观念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