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经济类硕士【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浅析】

    时间:2019-02-18 03:32: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经济类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上,我国经济类研究生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数量的扩张还是内涵的丰富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研究生发展规模、数量迅速“膨胀”的同时,研究生规模化“生产”与个性化培养的矛盾越发突出。因此,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素质和竞争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拟就当前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经济类 硕士研究生培养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24-01
      
      1 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类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目前,我国经济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其它学科相比,呈现出如下特点:
      (1)培养规模大、增长快。近年来,我国经济类专业持续发“热”,招生规模大幅增长。以辽宁大学经济类专业为例,2008年实际招生203人,是十年前的18.5倍,是“十五”末期的1.23倍。根据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可以预见,未来5年我国经济类专业研究生规模还将有更快的增长。
      (2)社会需求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趋向于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经济类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将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经济管理等部门就业。因此,硕士生的教育与培养将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得更紧密,更直接地担负着为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任。
      (3)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目前,对高学历经济类人才供不应求,经济类专业以其就业单位层次高、地区好、收入丰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考生竞相报考,其中不乏跨学科报考的考生,还有少数专科生、成教生和社会在职人员,这部分学生进校后经济专业基础知识明显欠缺,科研能力也相对薄弱。
      
      2 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经济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整体培养质量;特别要在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以及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下大力气。当前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主要问题表现在:
      (1)培养目标模糊,存在着偏好学术型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这具体表现为“三多”和“三少”: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多,实务应用课程设置少;集中授课多,小组讨论少;参与导师科研多,开展社会实践少。理论型课程教学起点低、内容浅,与本科教学拉不开档次。
      (2)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缺乏先进性和公融性。课程内容滞后、陈旧、重复,专业课的知识结构整和度不高;大部分专业课程按二级学科设置、涉及面窄,不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课程数目较多,而没有足够广泛的选修科目以建立宽广的知识结构。
      (3)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突出地表现为硕士生数学功底普遍较差,专业外语基础薄弱。这一方面导致大部分硕士生缺乏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去研究和探索经济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极不利于硕士生对经济学前沿问题尤其是国外经济学研究最新动态的了解和掌握。
      (4)教材建设缺乏力度。有些教材内容陈旧,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课程没有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学生知识的发展须凭教材的系统性得以有序的发展、深化。在信息时代,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材中的应用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3 改进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对策建议
      经济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必须始终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适应时代要求,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综合型人才。
      (1)明确培养目标,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关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有明确的表述: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因此,现阶段经济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既担负着为企业、政府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又面临着学科建设与发展对理论型科研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硕士研究生培养必须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对培养方案进行相应调整,适当增加方向课和拓展课比重。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因材施教。
      (2)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夯实专业基础,优化知识结构。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基础类―基础课、专业课;工具类―数学、外语、计算机;常识类―法律、管理;实践类―经济学模拟实验等。要调整课程结构,淘汰不实用的课程,增加实践性强、应用性较广的课程。要针对目前跨专业硕士生多的情况,保持一定数量的学位核心课、学位基础课。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讲授、研讨、答辩等方式。为了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综合性,可尝试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设置学位核心课、学位基础课和选修课。
      (3)加大导师指导力度,讲究指导方法,注重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学习关键在导师。导师不仅自身学术水平要高,而且要对学生要求严格、指导悉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更要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德,引导研究生养成严谨、扎实的学习和研究风气。(1)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导师指导工作取得效果的前提和润滑剂,导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劳动,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2)要把握好管理分寸,宽严适度。过紧会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过松则易导致学生学术科研走弯路。(3)要处理好使用与培养的关系。研究生求知欲强,渴望成才,大多希望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中去,有的研究生甚至成为导师完成课题的得力助手。(4)要充分发挥首席导师、责任导师、主任导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智囊团作用。
      (4)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养成既来自于导师的言传身教,也受到周围大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当前硕士生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着重开展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和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还应建立和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一方面,充分利用激励功能,倡导求实、求新、求高的科研风气。将学生发表论文的杂志、刊物等划分等级,鼓励学生向高质量的杂志投稿,并提高奖励和支持力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解决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科研条件,为学生潜心做学问提供必要保障。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硕士研究生 对策 经济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