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德育一体化 具体内容 网络文化形态中的青少年德育研究

    时间:2019-02-16 03:28:2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应用普及,网络文化已成为当今文化与技术相互交融的典型范式。它具有文化存载空间的无限性、文化内容的多元性、文化活动主体的自主性、文化选择方式的超时空性以及文化应用的娱乐性等鲜明的形态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网络文化形态中德育对象和环境的复杂化,加大了网络环境中青少年德育管理的难度。因此,着力加强网络文化信息的净化和监管,推动网络德育主体的社会化,提高网络德育对象的文化自觉,创新网络德育形式和手段。是现时代科学应用信息技术促进青少年德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文化;网络德育
      
      自20世纪末互联网开始普及应用以来的十多年,正好是现时代青少年的成长期。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关于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95亿人,占网民总体的50.7%,当年新增青少年网民2800万,同比增长16.8%,是中国最大的网民群体。作为“E时代”的天骄,青少年不仅将互联网作为交流和娱乐的时尚工具,而且已经对互联网产生了深度依赖。结合当前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网络文化形态的特点,探索和把握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活动规律和文化诉求,对于新时期青少年德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文化形态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新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综合体,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等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文化产品,也即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的实践活动及成果。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格和形态特征。
      
      (一)网络文化存载空间具有无限性
      网络文化的出现,可以说是信息技术革命开创的文化存载的新界域,它是一个无限延伸和膨胀的数字化空间,即网络空间的无限性造就了网络文化信息数量按几何级数无限增长。由于数字化的文化信息不会再受传统馆藏条件的限制,人们所关注的文化内容,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本学科的还是相关学科的,大都存在于这个浩瀚的数字化的虚拟空间。同时,网络环境使文化信息的共享成为现实。以学校为例,我国目前所有大学以及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络文化资源,这种网络环境和技术条件使德育文化资源的整合更加充分。原本有限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共享,集中体现了网络及网络文化的实用性。
      
      (二)网络文化内容具有多元性
      在网络文化形态中,数字化、信息化的文化内容适应于最简单的文化并存方式,不会因为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差异而产生文化冲突。网络文化凭借信息技术快速推进了文化全球化进程,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圈”被彻底打破,人们较为彻底地从单一空间和时间的“文化圈”步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世界。在这个多元化的网络文化世界中,无论是本民族的还是世界范围的文化,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可谓纷繁复杂。同时,网络文化并存的多元性直接导致文化选择的复杂胜,对于认知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都还相对较弱的青少年来说,在多元文化状态下产生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就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说,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是青少年文化认知和文化选择产生迷茫甚至错误的重要因素。
      
      (三)网络文化活动主体具有自主性
      在网络环境下,文化活动主体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监控,有了更多自主决策、自主选择的机会,不但可以按照各自的兴致获取丰富多样、形形色色的文化资源,而且其个性可以得到最自然的张扬、观点可以自由地发表,可谓实现了自主性的最大化,而且这种自主性因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可以不断膨胀。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只属于有意识和理性的个体,青少年虽然是网络文化活动最为活跃的群体,但大多缺乏网络文化意识和理f生精神。他们的网络文化活动目标十分简单,对于网络沉迷也无法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主,而是放纵的自由。因此可以说,网络文化活动主体超现实的自主性是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观因素。
      
      (四)网络文化选择方式具有超时空性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造就了网络环境下文化选择方式的变革。在网络环境下,人类的文化选择方式彻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文化选择的单一性,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文献书籍、代代相传及说教。同时,网络文化的选择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仅需一点鼠标便晓古今中外,只需一键搜索便知天下事,充分展示了文化数字化后选择方式的便捷。因此,网络环境的出现,与其说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如说是文化选择方式的一场变革,实现了现代文化选择效率的空前提高。不仅如此,在网络环境下,诸如多媒体、电子书籍以及其他新形式的网络文化信息图文并茂、声情融汇,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不仅使文化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德育文化批判和继承发展的可行性。这种文化选择方式的变革集中体现了网络文化的时代性和生命力。
      
      (五)网络文化应用具有娱乐性
      现时代的人对网络如此依赖,除了网络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之外,其娱乐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听歌曲、看视频、QQ聊天还是玩游戏,都会让人深切地感受到畅游虚拟世界的愉悦。加之网络服务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长期以来一直以提供娱乐内容为主,以至于出现“泛娱乐化”倾向,因而大部分网民的网络文化活动也以娱乐居多,青少年则更是如此。偏重网络娱乐应用是中国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显著特点,青少年在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文学和网络游戏上的使用率分别为88.1%、67.00/o、47.1%和77.2%,均高于整体网民平均水平。其中,中小学生网民网络应用娱乐化特点更为突出,小学生网民成为网络游戏使用率最高的群体,游戏比例达82.3%。因此可以说,网络文化应用的娱乐性是导致青少年游戏沉迷等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网络文化形态中青少年德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文化形态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德育手段、内容和形式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则加剧了德育管理的难度。在网络环境下,有关“教育”“教育者”“教育对象”等概念早已成了“伪命题”,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规范已不复存在。新时期网络文化形态中,青少年德育实践和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网络文化形态中德育环境不容乐观
      一是网络环境下多元文化并存,良莠不齐。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网络环境中,东、西方文化完全突破了国家界限,形成了一个浩瀚而随处可及的网络文化世界。一些西方意识形态通过电子软件、影视、游戏等精神产品日益渗透到网络平台,混淆视听,极易导致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偏离,对网络德育提出了直接的挑战。二是网络环境下不良文化信息泛滥。仅在2009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七部委联合开展的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中,就关闭淫秽色情和低俗网站4400多家,关闭网站低俗栏 目9600多个,处罚整治违规企业和网站4271家,曝光批评了129家传播低俗内容的网站和18家监管失职的网络接入服务商。三是网络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当前网络文化形态中充斥着大量的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欺诈和诱骗时有发生,青少年极易成为受害者。网络安全仍是今后较长时期内影响网络文化环境的一大难题。
      
      (二)网络文化形态中德育管理难度加大
      一是网络文化环境的虚拟性不利于德育管理。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作为网络文化活动主体,大都是采用虚拟的代码或“昵称”,具有十分突出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其网络文化活动时间与空间也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德育环节,处于不可控状态。二是网络文化内容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德育管理。网络文化传播和交流主要是通过信息交互系统来实现的,形态各异的众多交互系统犹如自由开放的信息超市,处于开放式状态,无论是网络文化活动主体还是文化内容,在快捷交流与互动中变化无常,具有十分突出的不稳定性。三是网络文化活动的动态性不利于德育管理。在互联网这个随时变换的开放信息环境中,青少年的适应能力相当强,在虚拟隐蔽的网络文化活动中具有超现实的自主性,学校对于他们在网络文化活动中的情况难以掌握。尤其是随着3G热潮的到来,手机已经成为青少年首要的上网工具,这无疑加大了青少年网络行为管理的难度。
      
      (三)网络文化形态中德育对象更加复杂
      在复杂而多元的网络文化形态中,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复杂化。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独立性相对增强,其价值观体系的自我建构诉求更加迫切,但由于是非辨别和文化选择能力有限,往往会出现价值观自我建构的极大偏差,
      “不问世事,生活漫无目的,抱怨社会、学校和父母”等现象是存在的,不少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淡化和金钱意识的膨胀也令人担忧。特别是在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加入到网络文化活动后,网络游戏沉迷等问题不断显现,关于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争论也逐渐增多,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未成年网民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40.6%,规模达7917万人,其多数网络活动目的只为娱乐,网络游戏的使用率高达81.5%,不仅高于整体网民,也高出青少年网民77.2%的平均水平。未成年人正处于基础教育学龄期,他们的好奇心较强,但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文化自觉,对其网络行为的教育和监管难度不言而喻。
      
      三、网络文化形态中青少年德育的对策
      网络文化形态的鲜明特征和网络德育的挑战都是客观存在的,正确面对现实与挑战的科学态度即是紧跟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的发展步伐,更新观念,突出重点,探索行之有效的对策并付诸实施。
      
      (一)加强网络文化信息的净化和监管
      网络环境下,丰富多元的文化内容贯通古今中外,精彩纷呈的数字化信息诱惑性极强,影响范围十分广泛。网络文化选择主体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文化判断和选择能力是相对有限的,在自主性选择中大都凭借一时的兴趣,且仅有的兴趣还往往被网络游戏甚或是一些不健康信息所吸引。因此,必须切实把握网络环境下德育文化选择的方向性,加强网络文化信息的净化和监管。相关机构要加大网络文化的干预力度,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先进的主流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和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要在强化德育文化内容多样化、艺术化、个性化的同时,注重提升网络德育文化的品格和水平,提高网络德育文化促进青少年成长的有效性;要加强对网络文化产品的审查过滤,尤其是要大力清除淫秽色情、低俗暴力等方面的不良信息,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工作和引导工作,增强青少年的网络文化意识;要针对网络信息日益泛滥的现状不断完善网络技术,保障网络安全。同时要加快网络立法步伐,建立完善的网络文化监管制度,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严格规范网络服务提供行为,净化网络文化源头。
      
      (二)推动网络德育主体的社会化
      “只有把本校的教育力量与其他学校的教育力量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大德育’格局,形成大于单个学校教育力量之和的新的教育力量,进而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效应。”网络德育主体的社会化就是推动网络德育回归社会,依靠社会力量,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共同搞好新时期网络文化形态中的青少年德育。首先,学校依然是青少年网络德育的主阵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在学校上网的比例从2008年的19.1%增加到2009年36.3%,同比增加17.2个百分点。其中,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和中学生在学校上网的比例分别达到36.7%和46.3%,同比增加27.7个和28.3个百分点。这既显示了近年来学校网络条件建设的成效,同时也对学校网络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要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条件,结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增强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其次,家庭是青少年网络德育的最佳监控点。随着家庭网络接人环境的逐步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能够在家上网。2009年,在家上网的青少年网民比例增加至77.2%,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在家庭环境中,家人是青少年网络行为和网络意识形成和改变的最直接影响者,特别是父母要借助家庭网络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对于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家长既不能武断禁止,也不能任其自然,而是要在上网时间、交互内容等方面进行合理干预,或是身体力行地开展榜样示范,这是学校和社会无法替代的网络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网吧、网站、网络接入服务商等是影响青少年网络德育的重要媒介。相关部门要切实建立起大众传媒和网络服务商的干预和介入机制,使其担负起青少年网络德育的责任,并积极主动打造专业团队,不断推出丰富、精良的艺术化、娱乐性的德育文化资源,从而带动全社会行动起来,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德育环境。
      
      (三)提高网络德育对象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人类对自身命运前途理性的认识和把握。这种认识和把握形成主体的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人们自己意识到这种信念和准则,并主动将之付诸社会实践,在文化上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这在一定意义上规定了网络文化选择主体的基本素质:一为文化信念,即是文化主体的文化理性和精神;二为文化实践,即是文化主体主动践行文化批判的实践自觉。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作为网络文化活动的重要群体,自主性和好奇性强而又缺乏常规教育过程的控制,个体的文化自觉就显得十分重要。以网络游戏为例,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等部门发布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技术报告》显示,玩过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占总人数的73.1%。其目的为“放松一下”的占69.1%,为了“打发时间”的占11.2%。为了“寻求新鲜刺激”的有8.4%,为了“与别人较量的”占5.2%,为“获得别人敬佩”的占2.3%。 这足以说明绝大多数青少年缺乏文化理胜,更无文化批判的自觉。网络德育必须辅之以文化素质教育项目,强化青少年的文化理性和文化精神,引导其深入了解网络文化的形态特点,进而使其自主识别和正确选择健康的网络文化资源。对于从事德育实践的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具备主动践行文化批判的实践自觉,创造性地开展网络德育文化的撷取与吸收、排斥与舍弃,为青少年提供方向性指导;要在网络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中,高度关注和紧密跟踪网络文化发展动态,切实开展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网络文化判断和文化选择能力。可以说,科学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理性和文化精神,提升其文化选择与批判的能力,对于增强网络文化形态中青少年的德育实效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新网络德育形式和手段
      网络文化形态中的青少年德育本身就是一项网络文化活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德育形式和手段的创新,但这并不否定网络德育这项实践活动内部形式创新和手段创新的必要。因为在网络德育实践过程中,数字化的德育文化信息超越了青少年的文化自觉,而且青少年在长期的网络娱乐偏好中并没有对网络德育做好充分准备,以至于产生抗拒和排斥心理。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实践需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积极主动地推进形式和手段的创新。一是要创新网络德育内容的展现形式。要充分应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将有关青少年德育的高水平著作、著名论述以及丰富的实践素材逐渐通过网络主动宣传;要积极采用电子书、动漫、视频等形式,推动网络德育内容的数字化、艺术化,促进网络德育文化产品升级,逐渐增强传统德育理论和经典的趣味性。二是要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娱乐偏好的网络德育方法。要紧密结合网络文化影响的非强制性、非规范性等特点,认真研究青少年网络文化活动的心理,尊重青少年接受网络德育的自主性,将网络德育与娱乐相结合。只有不断增强网络德育的娱乐性,才能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才能引导他们怀着愉悦的心情走进网络德育的大课堂,从而提升网络德育的有效性。三是要科学设计更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网络德育不能陷入“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传统说教范式,而是要将虚拟世界的教育与青少年的网络文化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从而吸引青少年参与积极的网络文化活动,减少沉迷网络游戏等纯粹的娱乐行为,使其在科学健康的网络文化活动中逐渐增强网络道德意识、提升道德水平。
      网络文化环境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但它最终取决于人的改造和应用。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服务机构以及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紧密结合网络文化的形态特点,尊重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规律和诉求,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努力建设好网络文化阵地,切实推进网络文化形态中青少年德育的创新和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德育 网络文化 形态 青少年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