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筷子阅读理解答案【《汉文化与筷子》阅读理解指津】

    时间:2019-01-10 03:25:2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中考原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题。      汉文化与筷子   ◆杜 宣   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刀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让人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取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其三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在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族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筷子,原名“箸”。在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仍将筷子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王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是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1. 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3个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2. 写出本文主要运用的3种说明方法。
      3. 根据第④段文意能否理解得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 000多年了”。请说明理由。
      4. 用筷子与用刀叉,哪一种进食方式更为文明?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选自2006年兰州市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解题指津]
      
      在新课标精神理念的影响下,现在的中考说明文阅读,在部分地保留传统命题形式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越来越注重对题型的不断创新。《汉文化与筷子》这篇阐释性说明文的题型设置基本符合这一考试趋向。文章指向生活,关注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考生的知识,而且熏陶了考生的情感,有较强的人文性,选文可谓精巧。
      第1题是对语言的考查,这在说明文阅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理解语言的准确性,首先要准确透彻地认知客观事物或道理的本来面目,然后分析文章遣词造句是否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为准确选用表修饰限制的词、表确数概数的词、表猜测估计的词、表照应的词、同义词、关联词等方面。揣摩语言的准确性,可以通过增删替换词语、颠倒词序的方法来比较意思的异同变化,然后联系语境,对照客观事实进行分析。解答此题时可以先删掉“有人说”,然后比较对照,揣摩语义的变化,答案应为:不行。“有人说”表明这只是一种说法,尚未得到证实。去掉这3个字,变成肯定说法,表意不准确。要注意的是,解答这类题不能只是笼统地说“去掉后语言不准确”,要联系语境具体分析。
      第2题考查学生辨识说明方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一要熟悉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准确辨析易混淆的概念(比如“作比较”与“分类别”,“下定义”与“作诠释”等);二要牢记常用术语(比如不能把“打比方”说成“比喻”,把“作比较”说成“对比”等);三要按要求找准解题区间,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四要力求分析完整,没有遗漏。解答此题必须再读全文,重点分析②③⑤⑥段,答案应为: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
      第3题考查学生的语段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整合能力,有一定的探究性。解题时只要抓住段中“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和“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两处文字,联系商代距今的历史,稍加分析,便能得出答案:不能。从古书知道商代已使用筷子,但始于何年,尚待考证。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仔细阅读文章相关语段,挖掘有效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整理。
      第4题貌似开放,实际上题目中的“结合文意”已作了限制,明确了方向,答案还应从文章中来。解题时只要结合最后一段,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虽然”“但”“而”来揣摩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便可以明确答案:用筷子更文明。今日西餐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仍摆脱不了它原始、野性的痕迹。而筷子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此外,说明文常见的题型还有:整体把握说明内容,抓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排列语序或插入语句;辨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写作技巧,并理解其作用;分析篇章结构或段落层次并概括主要意思;给事物下定义或阐释事理;品析重要的词句,选词填空或补写句子;拟写标题,补充例子,合理想象;阅读相关材料,谈感想和启发,提看法和疑问;提炼运用信息,进行综合实践等。要做好这些题目,平时要注重储备知识,加强训练,积累技巧;考试时要吃透题目要求,发散思维,广泛联系。
      (指导教师/曹植喜 秦竞时)
      ★编辑/申冬梅

    相关热词搜索: 汉文 筷子 化与 阅读理解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