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湘江战役,心得体会

    时间:2020-10-29 09:21:4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湘江战役,心得体会

      篇一:湘江战役旧址观感

     湘江战役旧址观感

     在我的学习印象中,历史教科书中并未出现湘江战役的描述,因此当决定随珠海延安精神研究会去广西参观湘江战役旧址时还是有点小激动和期待的,为此还上网查看了相关的资料,才知道这是一次关系到中央红军存亡的战役。

     XX年元月,我们一行先后参观了兴安县内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及湘江战役旧址纪念馆,以及红军的几个指挥部旧址,战地救护所及渡口等。渡口的石板上长了些许青苔,河水不深,水流不激,河面不宽,当年激战的场面已无法复原。全州解放纪念碑前长满了草,觉山阻击战的碑在寒风中显得有点孤寂。九如堂的墙面已裂开,上面似乎刚涂上了一层白粉,战地救护所虽然显得干净,但木板房发出古老而淡淡的霉味。在这些地方,已看不到血迹斑斑,也听不到枪淋弹雨。许多遗址旁边是一样古老而破败的旧房子。

     灌阳县的女书记亲自给我们作向导,讲述了湘江战役的一些故事,畅谈了她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构想,其希望通过引进投资、发展经济来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状态的心情溢于言表。

     在没有血雨腥风的土地上去想象一场惨烈的战争是不太现实的,但我们如果设身处地想一想小米、步枪、草鞋、寒冬等状况,即使单独的行走也会不寒而栗,更何况前有阻击,后有追兵。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需要铭记那些苦难的历史,以激励我们去创造更幸福的生活和更和平的年代。我们需要更多

      地关注那些战争遗留下来的老兵,因为他们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也希望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不再出现兄弟相残的历史。

     铭记历史,享受生活。

      篇二:湘江战役

     生途死路——湘江战役

     (一)血染湘江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背后是泪眼相送的父老乡亲。

     面前是危机四伏的万里征途。

     1934年,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为此也付出了减员万余人的不小代价。蒋介石认为红军已经“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指红军放弃根据地),不难就擒”。

     11月12日,蒋介石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名义上统辖16个师77个团。蒋介石以虚职拉拢何键,实际上军事部署都是由坐镇南昌行营的蒋介石决定。

     蒋介石为能在第四道封锁线——湘江岸边消灭红军而费尽心思:“他处处从人地相宜着想,认为何键与李宗仁、白崇禧有私交,以湘军入全州,彼此不会猜忌,必能合力封锁湘江,堵住红军去路。桂北设有民团,亦可使过境红军遭到一些困难。李韫珩、李云杰都是湘南人,所部多系嘉禾、宁远子弟兵,跟踪追击地势熟悉,可收地利人和之便。蒋介石认为,以精锐之周浑元军抢占道县,压迫红军西进,吴奇伟军沿永州西进,阻遏红军北上,企图逼使红军强渡湘江,形成在大军前堵后追、左右侧击之下于湘江东岸进行决战的有利形势,必能造成红军最大伤亡;如果红军不渡湘江则只有转入粤北或桂北,当时陈济棠已有好几万人集中粤湘边,红军欲仓促建立苏区亦不容易。”

     蒋介石在算计名为部下、实为霸王的湘、桂、粤军阀,而那几位土地的主人都在各打各的算盘。

     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白崇禧与总部高参刘斐商议堵击方案,他说:“你看,我们广西一共只有18个团兵力,廖磊带两个师(第十九师、第二十四师)追萧克部入黔,现要他们火速回桂林附近集中待命。第十五军(由夏威代领,名义上白是军长)除第四十四师已到兴、全、灌地区外,其余第四十三、四十五两个师,已由柳州及其以西地区向恭城、富川、贺县一带集中。现在共军号称十万,虽说是被老蒋打败了,但”

     说到这,白崇禧欲言又止。

     作为“小诸葛”的“智囊”,刘斐心领神会,接口说:“牛虽瘠而卧于豚上,对广西说来是会被它压垮的,何况老蒋的部队又跟在后面。”

     白崇禧说:“是呀!老蒋对广西是不怀好意的,你看我们这个仗怎么打好呢?”

     刘斐说:“这确是一个难题,输不得,赢也赢不得。”

     白崇禧深表赞同:“是呀,我们18个团,若打输了,共军进广西,老蒋说,‘我来替你剿’,广西就是老蒋的了。”

     刘斐进一步分析:“即使打赢了,共军覆灭,广西已疲惫不堪,蒋介石说,我来替你善后,叫黄季宽(绍竑)回广西,把你们调到中央挂个空名头,你们就只好卷铺盖走人。”

     两人经过研究,首先确定了对红军作战的主要着眼点,或者说总方针就是“送客”。在形式上作出堵击模样,实际上是保全桂军实力,既要阻止红军深入广西腹地,又要避免蒋介石的中央军乘机跟踪入境的双重危险。在具体作法上应开放一条让红军西进的道路(判断红军当时是企图转移到川滇黔山地,重建根据地),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专从红军后卫部队做文章,以送客早走,并敷衍蒋介石。

     白崇禧、刘斐前往广西全州,会见湘军将领刘建绪。白崇禧说明了广西方面遵照中央意旨,准备在兴、全、灌的湘江东岸地区,由南向北配合中央军之追击协同歼灭敌人的计划要旨,希望湖南方面由正面合围。

     刘建绪向白崇禧报告了其所率兵力和同意由湖南方面配合桂军南北夹击的计划,并交换了有关具体协调的通讯联络事项等。

     说归说,做归做,对保存实力、不真正作战的真实意图,双方心照不宣。

     11月20日,桂系以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的名义致电蒋介石:“据迭报匪主力由临武分经嘉禾蓝山西窜龙虎关富川贺县,同时吃紧,仁部原在龙虎关以北防堵,故拟即将仁部主力,移赴恭城附近,策应富贺兴灌,但兴安灌阳以北,仅能留一部,诚恐力量单薄,拨请转饬总司令所部,向江华贺县推进,以期周密。”

     桂系的这一套花枪,迷了蒋介石的眼。22日,蒋介石复电同意。遂心的桂军立即退至恭城。

     桂军后撤,湘军也不前进。当红军开始渡湘江时,湘军才南下进入广西境内堵截。

     一时,从全州至兴安长达60公里的湘江两岸,完全不设防。

     国民党军各派系钩心斗角,为中央红军提供了“紧急出口”。

     湘江战役(二) 彭德怀愤怒地指出:“这样抬着‘棺材’走路,那像个打仗的样子!”

     对于中央红军来说,1934年的秋天是危急存亡之秋。然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仍没有使红军的领导者翻然改进,他们继续指挥部队在错误的道路上前进。

     31年1月,王明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扶持下,在中共中央六届四中全会上,掌握了党的领导权。几个月后,当王明决定去莫斯科担任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团长时,他选中好友、年仅24岁的博古接替自己的位子,并“再三关照博古,嘱其万事都得请示共产国际”,“决不可擅自行动,更不得听信他人。”

     博古忠实服从远方的遥控指挥,排挤、打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坚持正确主张的各级干部。博古不懂军事,对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十分倚重。李德——这名苏联红军的军官,在中国红军的军事家面前颐指气使,把战局弄得一发不可收拾后,他对博古表示: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

     博古、李德没有引咎辞职,而是抓权不放。为了准备转移,成立最高决策机构“三人团”,政治上有博古作主,军事上由李德作主;周恩来督促军事准备计划的实行,并不能与闻所有的事情。

     博古、李德决定率部前往湘鄂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那里创立新的根据地。两人对这一意图秘而不宣,党的许多高级干部对如此重大的决定竟一无所知。

     34年8月下旬的一天,中央直属机关召开一个干部会,主持会议的林伯渠向各部门负责人说明:“敌人对我们采取步步为营干水塘政策,水干了就捉鱼。所以现在我们要转移,到湘西去。大家要做好群众工作,帮助群众把粮食和一些贵重东西藏好。组织赤卫队加强巡逻放哨,先不要对群众说我们要走。”

     林伯渠说到伤心处,泪水夺眶而出。

     博古接着讲话:“我们先突围出去,过两个月再反攻,我们还要回来的。”

     与会的中央局妇女部部长李坚贞信以为真,在旁边悄悄地说:“过两个月就回来了,怕什么。”

     博古的妻子刘群先拉拉李坚贞的衣襟,偷偷地说:“我们可能回不来了。”

     博古、李德没有视此次战略大转移为生死攸关的突围,而是当作异地重建的“搬家”。他们动用5000人,把兵工厂、印刷厂、造币厂等工厂的设备统统带走。

     五军团13师师长陈伯钧(上将)认为:“长征开始是搬家式的,以后是退却逃跑式的,不是积极的战略转移。那时不但不把各主力部队扩大,反而把直属队扩大,每一个军团成立后方部,有的有一千副担子,有的有八百副担子,我们的军团就有一千副担子,什么东西都挑上。军委纵队更吓人,约三万人的庞大机关,还要部队掩护。供给部、卫生部人很多,连一个石印机都要带上。野战

      医院还以为就在附近苏区打仗,所以连屎盆、尿盆都带上了。”

     博古、李德以一、三军团为左右前锋,八、九军团在两侧掩护,五军团殿后,护卫着携带“坛坛罐罐”的军委两个纵队作甬道式前进。不克负荷的红军在山中羊肠小道行进,“拥挤不堪,常常是一夜只翻一个山坳,非常疲劳。”

     一天拂晓,一军团1师1团参谋肖思明(少将)从前面回来,对团长杨得志(上将)说:“团长,你知道我们一夜走了多少路?”

     不等杨得志回答,他伸出五个指头,带着明显的埋怨情绪说:“五里,就走了五里。”

     “怎么搞的?”杨得志问。

     肖思明汇报:“中央纵队走的太慢,把我们压住了。”

     “机关嘛,年龄大的同志多,又是夜行军,还下雨,哪能和我们战斗部队比呢”, 杨得志并不感到奇怪。

     肖思明说明情况:“我到前面看了,主要是他们带的东西太多。文件箱子、坛坛罐罐不讲,还有机器哩!一架印票子的机器,少说有一个排抬着;还有一架什么给病号照像的机器(爱克斯光机),说怕碰怕跌,十几个战士像捧着瓷碗似的抬着它走。路这么窄,他们能走得快?团长,整天行军打仗,带着架印票子机器干什么?捧着架照像的家伙干什么?”

     杨得志由此想到:连一个十几岁的团参谋都能看清的问题,错误路线的领导者却熟视无睹,靠他们领导,革命怎么能不受挫折以致面临着失败的危险呢!

     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元帅)愤怒地指出:“这样抬着‘棺材’走路,那像个打仗的样子!把革命当儿戏,真是胡闹!”

     彭德怀于行军途中向中央提出建议:以三军团迅速向湘潭、宁乡、益阳挺进,威胁长沙,在灵活机动中抓住战机消灭敌军小股,迫使蒋军改变部署,阻击、牵制敌人;同时我中央率领其他兵团,进占溆浦、辰溪、沅陵一带,迅速发动群众创造战场,创造根据地,粉碎敌军进攻。否则,将被迫经过湘桂边之西延山区,同桂军作战,其后果是不利的。

     早已失去兵权、只能随军行动的毛泽东也认为湘南地区党和群众基础比较好,有利于红军的机动作战,提议乘国民党各路军队正在调动,“追剿”军主力薛岳、周浑元两部还没有靠拢时,组织力量进行反击,寻歼国民党军一部,以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

     英雄所见略同。但是,指挥权掌握在一个照本宣科的书生和一个刚愎自用的洋人手中,英雄无用武之地。

     中央红军继续西进。11月25日,从湘南道县至水口之间全部渡过潇水。随后,中革军委决定分四路纵队向湘江地域前进:第一纵队(一军团之主力)沿道县、蒋家岭、文市向全州以南前进;第二纵队(一军团1个师、军委第一纵队及五军团第十三师)经雷口关及文市南面前进;第三纵队(三军团、军委第二纵队及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经小坪、邓家源向灌阳山道前进,相机占领灌阳,以后向兴安前进;第四纵队(八、九军团)经永明或绕过永明县城,从三峰山向灌阳山道、兴安前进。

     26日,红军主力从永安关和雷口关进入广西,并形成一军团为右翼,三军团为左翼,向湘江前进的态势。然而,由于军委两个纵队行进缓慢,担任掩护任务的八、九军团还在湘南江华、永明,前后相距100公里。

     敌军统帅何键看得清楚:“匪的人数甚多,行动甚缓。我们堵截的部队一定可以如期赶到。”

     27日,一军团前锋第2师控制了从屏山渡到界首的全部渡河点,封锁线已形同虚设。

     一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刘忠(中将)率小分队进至全州附近侦察,发现城中只有民团,国民党正规军尚未到达。刘忠建议2师5团从速渡过湘江,占领全州。但是,2师参谋长李棠萼认为要报军团指挥部,听候命令再行动作。

     当命令到达时,湘军刘建绪部3个师已于27日进占全州,并在城外布置警戒线。

     5团只好占领位于全州以南16公里处的鲁班桥、觉山(即脚山铺)一线阵地,进行防御。

     2师4团奉命抢占界首,当部队进至界首东面的湘桂公路时,猛然发现桂军夏威部的尖兵距此仅有10里。4团奋勇冲锋,击退桂军。

     你(来自: 小龙 文档 网:湘江战役,心得体会)推我让的湘、桂两军为何一反常态,你追我赶地扑向湘江岸边?

     原来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于26日进占道县,桂系担心中央军尾追红军进入广西,马上命15军由恭城返回灌阳,在新圩以南展开。

     蒋介石从刘建绪的报告中,了解到湘江不设防的真相,如梦方醒,于28日电斥桂系,严令“剿匪”各部“击匪窜渡,务使后续股匪,不得渡河”。

     湘、桂两军遵命前进,对红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2师4团正在与三军团6师交接阵地,通讯员飞马送来师长陈光的命令,要求4团星夜赶往觉山增援。4团官兵连晚饭都来不及吃,沿着湘江边的公路向北急速奔跑。

      篇三:我的长征观后感

     小人物的主旋律

     从小到大看了很多主旋律的电影,第一次看到平民视角的主旋律电影,感觉很新奇。电影透过一个普通红军小战士王瑞的命运,从小人物的视角描写了长征过程中的各个重大事件。通过他在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卢定桥等事件中的不平凡经历,折射出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个东方神话。

     这部电影获XX年金鸡奖特别奖,制作成本为5000余万元人民币,应该算是主旋律电影的大制作了,仅次于《建国大业》,电影的爆炸场面,整部电影的场景,以及拍摄手法都使电影显得十分真实,表现形式也更加贴近生活。美国经典影片《魂断蓝桥》以二战爆发为背景,讲述了一对男女的爱情故事,虽然没有正面展现当时任何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但是影片本身的批判力量和反战力量都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观众。这部电影或许称得上中国的《魂断蓝桥》。

     十五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全家四口人都参加了长征。湘江突围时,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他第一次认识了毛泽东,他的父亲也在惨烈的炮火中牺牲了。残酷的战争给他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创痛,父亲和连长说过的一句话却坚定着他的信念:“跟着走!” 这句话深深地印刻在战士王瑞信中,也烙印在每个观众心中。“跟着走”是一直激励着主人公王瑞成长的航标,由起初的盲目跟着走到最后的坚定地跟着党走,跟着胜利走。这似乎也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一定会有坎坷,会有迷茫,最关键的是让自己心中有一盏明灯。新时代我们没有面临枪林弹雨,我们无需忍饥挨饿,但挑战无处不在,

      我们一样需要认清航向,心中要有指引的明灯。革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主人公王瑞由一名胆小、幼稚的伢子成长为有着坚定意志的共产党员,也使主人公七十年后,白发苍苍的王瑞老人重新走上了长征路……

     整部电影一直以战士王瑞的视角进行,在平凡的叙事中描写着不平凡的事件,潜移默化的感动着每一个观众。最后以该片的开场白作为结束语——

     人的一生常常生活在对往事的回忆当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痛苦的回忆,我最幸福的回忆是我的长征、我最痛苦的回忆也是我的长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