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最有效的方法

    时间:2019-05-12 03:26:2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问题提出   过重的课业负担牺牲了学生大量的锻炼身体、娱乐活动的时间,缩短了学生的正常休息时间,从而使得许多学生睡眠不足、体质下降。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近视、失眠、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引起了学生的心理过度焦虑、忧郁,产生了厌学情绪;同时,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了学生的自由活动、自由创造的时间,从而使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不能有效发展创新素质。为了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陕西省西安市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的试点地区,西安小学被列为重点学校,陕西省教育厅委托我研究并指导学校的减负工作,并将“陕西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研究”列为2010年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自从2011年1月起,我们按照减负与创新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思路,选择了实验教师和班级,制订了科学的方案,培训了实验教师,进行了一年的实验,收集了相关数据和资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期发表的论文是其中部分工作的总结。
      二、研究目标
      学生学业负担的主要来源是过多的家庭作业、补课行为、死记硬背、重复训练和复习考试,主要表现为学习的时间过长和主观的感受很累。减负不仅要制订各种监管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因此,在本实验中,我们提出如下研究目标。
      第一,探索基于学校的、可以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实施途径:
      第二,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特别减少语文、数学和英语的作业数量、减少考试次数、减少死记硬背,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第三,留出更多的时间,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第四,探索既能有效减负、又能促进学生创新素质提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第五,设计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提高的课程体系,开发和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
      第五,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方法;
      第六,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
      三、研究依据
      本课题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实施重点是在减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依据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创新素质及其影响机制
      研究创新素质的影响因素,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前提条件。我们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素质的结构及其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
      
      所谓创新素质是指创造性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创造性人才应具备感知、注意、记忆、学习、思维、想象、知识等多方面的素质,其中,思维能力与思维倾向、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知识的深度理解、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等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素质。因此。本课题在重视学生思维、学习和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创造思维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新颖、独特且有价值地(或恰当地)产生某种产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能品质或能力。创造性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
      学生的创新素质受学校、班级和课堂环境因素、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的创新素质、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等的影响。因此,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环境。开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课程,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应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2.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仅靠政府的监管,没有家长和学校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不可能真正有效的实现减负目标。而在现行招生考试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之前。学业成绩是家长和学校关心的最重要的因素。当然,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也是学生创新素质的核心内容。因此。减负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提出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如图2所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很多,但对于智力正常的学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三个:一是想不想学,即学习动机;二是会不会学,即学习能力;三是会不会想,即思维能力。学生这些素质的发展。主要靠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以及教师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要保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同时要保证学生良好的学业成绩,学习动机的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学习方法的指导都是重要的措施。而这些素质也正好是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减负”和“创新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创新素质。
      
      3.思维能力及其结构
      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是减负后保证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研究思维能力及其培养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思维能力的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本模型给我们如下启示:第一,思维能力是由思维的内容、方法及品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对该能力的测量必须同时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第二,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在知识和方法的教学以及学生的活动中,并将思维品质的训练作为培养思维能力的突破口;第三,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该结构模型的形成和改组过程,每一阶段有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教育与教学要适应这种结构。并促进其发展。
      四、实施途径
      1.营造创造性环境
      在学校教育中,营造创新型的环境是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前提条件。创新型的环境主要包括人文环境、物质环境、班级环境和课堂环境。创新型的人文环境指学校所有的成员特别是校长和教师的思想意识、舆论导向、心理素质、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教风学风、精神风貌等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等,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坚信在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坚信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类型上的差异;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能够为开展创新素质培养提供组织上的保证。创新型的物质环境指校园建筑、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等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创新型的班级环境指班级具有和谐的教育情境、优良的班风学风、有效的激励机制、浓郁的文化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动活泼的风貌等;创新型的课堂环境指教师采取民主型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学生,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学生主体”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2.开展思维型教学
      在认真总结已有教学理论和自身实验研究的 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该理论突出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的核心包括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四个方面的基本原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联系已有经验,设计一些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两难情境”或者看似与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相矛盾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方法、学会知识、发展能力,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具有促进性和抑制性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达到师生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强调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反思,而且强调计划、检查、评价、控制等,从而更全面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要求;重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和迁移。
      3.开设创造性课程
      在理论研究、发展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开发了用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学思维”活动课程。该课程共有8册,每个年级1册。小学每册24个活动,初中每册14个活动。活动内容以系统的思维方法为主线,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及随着知识面的扩展而不断加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每个活动先从日常问题开始。再到各个学科领域;先从具体形象的问题开始,再到抽象的问题;先从简单问题开始,再到复杂问题。活动内容涉及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和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2003年以来,近300所学校的20多万学生参加了实验,跟踪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一年到一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业成绩、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等创新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4.实施发展性评价
      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加强形成性评价。
      根据创新素质培养的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培养学生素质放在重要的地位,建立整体优化、科学正确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在客观性的基础上。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动态性和激励性。全面性是指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且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动态性是指要强化形成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要强调纵向评价,淡化横向评价;激励性是指把评价作为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手段。坚持评价内容的开放化。增强考试内容的选择性及试题答案的发散性;坚持评价标准多元化,承认个体差异,实施形成性评价,鼓励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坚持评价方式多样化,口试、笔试以实际操作相结合;坚持评价主体的融合化,采取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有机融合,特别是注重创造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坚持评价手段的科学化,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整体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系统考查学生创新素质发展情况。
      5.布置程序性作业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检测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多的死记硬背、过多的重复训练、过多的家庭作业越来越成为学生课业负担最主要的来源。因此。系统地规划、科学地布置作业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基于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系统规划。布置分类练习和分层作业。我们将作业分为六级:第一级:识记性练习;第二级:理解性练习;第三级:应用性练习;第四级:综合性练习;第五级:探究性练习;第六级:创新性练习。
      在完成每个练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针对中小学生的实际,提出了明确问题、探求解法、实施计划、检验结论、讨论反思的问题解决五阶段构想,如图4所示。
      
      明确问题是问题解决者对问题信息的发现、辨认、表征的过程,它是主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并有思维的积极参与。探求解法即在对问题有一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实施计划是展开解题思路、构思解题步骤、实施具体运算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检验结论即检验问题的解决是否正确,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实验。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我们一般采用一些特别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从合理性检验,即检查解题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从对称性检验,即检验题解能否反映事物的对称性;从协调性检验,即检验题解与题目条件在问题情景中是否一致;从特殊性检验,即将题解表达式推向某个简单、熟悉的特殊状态或极端状态,看题解反映的关系是否仍然正确;从逻辑性检验,即审视解题的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法则,具有逻辑性和严密性;从单位的一致性检验,即检验方程两边的单位是否相同:从不同解法的一致性检验,即通过利用不同解法来核对结论(或假设)的正确性。等等。讨论反思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经过一年的努力,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机制体制和创新的环境基本形成。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的课业负担有一定的减轻,而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
      

    相关热词搜索: 培养学生 素质 创新 减轻学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