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黑龙江乡土人才培养方向

    时间:2020-10-28 08:52: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黑龙江乡土人才培养方向[摘要]人才是生产经营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黑龙江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为我省新农村建设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实用技术人才,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的人才匮乏问题;解决了农村人才一直存在“上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四不”难题。黑龙江培养新型农民还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在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同时,还要加快培养“农民经纪人”。

      [关键词]黑龙江;培养乡土人才;农民经纪人;转变农民世界观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只有人才辈出,才能兴旺发达。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要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把我国人口压力逐步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

      一、“四不”难题:乡土人才培养的制约瓶颈

      截至2003年,黑龙江省农村中具有本科的人数仅占总人口的0.08%,全省现有9 062个村,在村一级受过农业高等教育的生产技术人员更是寥寥无几,有许多村甚至没有高中生,“农民苦、农村穷、农业落后,关键是农村缺乏人才”,农民受教育水平距离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从农村地区人才供给质量来看,存在着人才供需错位的矛盾,长期以来高校为农村培养人才一直存在着“上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四不”难题。农村非常迫切地需要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需要懂管理,会经营的实干家,而不需要给乡村提供过多来做领导的“干部”。黑龙江省教育厅针对这一状况,提出了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这一特殊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就是要解决好“四不”难题,为我省农村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实用技术人才。

      (一)上不来、下不去。由于各高校过分集中人才培养目标,加上农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人才需求而言,出现“教育过度”现象。由于我国现有部门创造就业机会有限,以及城乡收入的悬殊性,高校培养的人才,特别是高级知识型人才超过需求时,而他们又不愿去农村就业,这样就出现知识人找不到工作,人才浪费现象随之产生。高新技术领域人才和实用型技术人才、熟练劳动者缺乏;管理人才、高级型研究人才“过度”即“知识失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缺乏;县乡农村、老少边穷地区人才缺乏现象极为普遍。一方面在城市滞留着一些无工作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却在求贤若渴。关键是人才的“自觉流向”没有向农村发展,目前的“大学生下乡”更多的只是一种交换,一种价值置换前提。教育过度或“知识失业”,会造成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耗费大量本可他用的物质资本。

      (二)留不住。由于农村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不如城市,即使是农村考出去的学生大学毕业后,也不愿回乡下创业发展,因为,几年的大学生活已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世界观,他们追求城市的高品质生活和展示自己才华的事业舞台。在农村工作待遇低,工资、奖金、津贴和生活福利,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配偶就业、子女教育、住房等现实问题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不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不能解决他们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不能心情舒畅地投身于事业中。不愿意来乡下工作,大学生村官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三年的工作经历后,没人喜欢留下来扎根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用不上。在高校,主要是培养专家型学者,甚至高职、高专也差不多成了本科的缩影,也要培养公务员或干部,而不是培养能深入基层或生产一线的劳动者,高校毕业生来到农村,多数从事管理和领导工作,在实用技术方面,有些大中专毕业生还不如土生土长的农民经验丰富,他们既不能指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遇到的难题,自己也不会从事农业生产,用他们的话说:“在学校学的东西用不上。”这样也就难以带领农民从事科技生产。用大学毕业生充实乡镇干部的做法无疑只能“杯水车薪”,无法解决农村人才的根本问题,“大学生下乡只能是一时之策”。

      二、村来村去:乡土人才培养的现实选择

      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就是要解决好“四不”难题,为我省农村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实用技术人才。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最终是要为农村培养一大批落地扎根农村的农业技术人才。如何保证让这些人回到农村去,是一个关键,也是一个难点。省教育厅要求学生入学时,与县(区)人民政府人事部门签订回村协议,实行“村来村去,”不迁移户口,不改变现有身份。同时,要求各级政府对回村创业的人员要给予各方面的支持。这样,这批农民大学生毕业后将作为新的科技力量回到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成为我省农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他们将能够更好地带领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技术,加快推动我省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实施这一计划,一定要改革和突破传统做法的限制,从我省农村实际出发,省教育厅在设计这一计划时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做法:首先,招生对象定位在村一级高中层次毕业生,年龄35周岁以下,“哪里来,回哪去”,要保证学生学成回村;其次,省内自己组织出题考试录取,省内承认专科学历,即:“地方粮票;”再次,学费全免,由政府和学校负担。培训任务由省内十所农科类普通高校承担。学制2年,学习形式为全日制脱产学习。“村村大学生计划”得到农民普遍欢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农民赞誉说,这种大学是“离土不离乡,庄稼汉子也能上学堂!”截至2008年5月,有6 015名“村村大学生”修成学业返回农村。

      (一)政策得力,唤起农村青年求知热情。“村村大学生计划”实施以来,由于政策有力,组织有序,准备充分,赢得广大农民青年的普遍欢迎。他们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放下手里的农活,舍家撇业,克服一切困难,踊跃报名参加学习。在“村村大学生”中,有一大批农村青年,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追求,克服了比普通大学生更难以克服的困难,走上了通往致富道路的新起点。

      (二)雪中送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急难问题。经过学习,许多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文化科技知识,有的学生把学到的种植、养殖技术应用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实践之中,既消化了所学的知识,又解决了长期困扰自己的生产技术问题。有的学生把在生产实践中搞不明白的技术难题带到学校请教师帮助解决,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学以致用,以新知识,新技术改变农村面貌。参加“村村大学生计划”学习的学生能够及时把所学到的新技术运用到生产实际,摈弃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手段,不仅自己脱贫致富,也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村村大学生”毕业生刘彩华回村后用先进技术改良农作物和种植方式,荣获2006年度中华农业科学教育基金会“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并代表黑龙江省近三千万农民参加了农业部长召集的座谈会,汇报了黑龙江省粮食成本、农资价格、农民备春耕情况、农民的困难、对农业政策的相关建议等系列问题,受到部长的好评。安达市的冯长喜同学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攻下了17门农业方面的专业课程,进行了大量的专业技术训练,了解和掌握了许多新技术。他针对家乡过去治疗奶牛有机磷中毒时常会留下后遗症的难题,运用学到的知识,找到了原因,将一批患病的牛彻底治愈,为全村挽回经济损失。双城的齐艳汝同学入学以前从事园艺产品生产,当时既没理论知识,也不了解和掌握新技术,犯了不少错误,走了不少弯路。通过在大学学习,她将学到的葡萄绿枝嫁接新技术带回家乡,使乡亲们的葡萄嫁接成活率在98%以上。现在,她对家乡的产业结构有了很多设想和规划,在不远的将来,要将家乡变成一个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园艺产业园区,与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起奔小康。

      (四)不断探索,努力拓展“村村大学生计划”的新内涵和新领域。从第二期开始,在培养“乡村科技带头人”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调研,针对农村“缺师少教”,“缺医少药”的情况,又在“村村大学生计划”中增加了“乡村教师”和“乡村医生”培养计划,努力培养一批致力于植根农村,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乡村教师和乡村医生。所以,在第二期、第三期“村村大学生计划”中都招录了“乡村教师”和“乡村医生”,社会反响很好。这就是黑龙江省称之为“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农村三部曲”。

      三、全面拓展:乡土人才培养的实现重点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而如何为农村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乡土人才,为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是高等教育战线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解决好的大难题。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靠改革、靠创新。所以,黑龙江借鉴各方面的经验,制定实施了“村村大学生计划”。

      纵观几年的办学实践,“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取得骄人成绩。我省创新提出培养具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带动农民致富的“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乡土人才。

      (一)全面培养乡土人才,使乡土教育向纵深发展。“村村大学生计划”实践表明,要想加快我省新农村建设步伐,单纯培养生产经营型农民、技术应用型农民还满足不了新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要加快培养大批的农村经纪人,来满足农产品市场的顺利交易。因此,我省要针对农村市场需要,培养大批经纪人,为农民减轻负担,使交易在田间地头进行,这样才能使农村经济很快发展起来,让农产品市场及时对接,让农民与市场的供需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农民经纪人是经纪人队伍中的一种。农业部2003年15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农民经纪人是以活跃在农村经济领域为主,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产购销中介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日益活跃的商品流通活动还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传播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许多农民经纪人通过服务农民,积累资本,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和经营领域,还推动了农业的企业化经营。

      (二)全面培养乡土人才,使乡土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世界观。一个文化缺失的农村,一个文化缺失的农民群体,要想自然发出新观念,要想求得发展是难以想象的。加大基础教育投资,落实教育政策,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培育农民各种新观念的治本之策。从我省实际出发,结合我省的气候优势,一年一熟,农闲时间长的特点,农民有空闲时间学习。为了减少农民难以支付去外地上学产生的较高学费及生活费,可以考虑把县级的党校、电大、教师进修学校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好,整合教育资源,派教师到农村去授课,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文化底蕴,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学习型乡村,派教师到乡下上课,是简而易行的好办法。

      加强农民世界观转变势在必行,并且,必须行之有效地推进,否则,空谈报国,纸上谈兵,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只有思想统一,精神振奋,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众人拾柴之势。在农村振奋民族精神的主要参与者是农民及领导者,对他们进行培养,进行激励,振奋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勤奋、自力、团结互助的意识,全力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让我们的农民及领导者做一个敬业、勤政、廉洁优秀的乡土人才。

      总之,在广大农村,许多人在生产中已充分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对科学生产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人渴望系统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希望成为新型农民。重视和发展教育,注意人才资本和创新的投入,是发展科技、振兴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因。在亚洲,日本在吸取西方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世人提供了一条“教育先行”的发展战略和新型模式。这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以高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加教育投资,使教育先于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提出要在战争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复兴国家,“除了教育,别无他途”。它果然推行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二次教育改革,不仅把六年义务教育改成九年义务教育,强化职业技术教育,而且在全国处于饥饿状态下,破例为全国中小学生免费供应一顿午餐,从而为十年后的经济起飞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20年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经验印证了“今天的教育,就是十年后的工业”的客观规律。因此,“村村大学生计划”要坚持下去,继续培养不离土,不离乡的落地人才,尽最大的可能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

      (编辑/永安)

     1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